分享

周志贤 | 青年苏轼与太守陈希亮的故事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青年苏轼与太守陈希亮的故事

凤翔是苏轼走向仕途的第一站,年仅26岁,任签判。他英气勃发,才气过人,但初出茅庐,缺乏从政经验,在官场上不知屈伸,不够沉稳内敛,往往锋芒太露,咄咄逼人、还不能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

和其他年轻官员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足和缺点,他在逐步成长进步的过程中,离不开长辈同仁的栽培和爱护。在长辈同仁中,凤翔太守陈希亮就是典型的一个。

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才华横溢,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研究苏轼的学者发现他的一些明显地流露出对太守陈希亮的不满情绪。比如《东湖》诗中写道:“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耽眈?”这四句虽为写物,实隐含着对上司的不满。在著名散文《凌虚台记》中,这种负面情绪表露得更加明显。陈希亮任太守时,常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叫“凌虚台”,以观廓外风景,并让苏轼写一篇文章刻石留记。因苏轼与陈希亮两人工作中误解较多,苏在台记中暗含讥讽之意。

我县学者李俊在一篇评述苏轼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为政者只有真心地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好事,无己才无愧于心,于世始有益于民,有补于国。这样,自然有恃无恐,固而不毁了。于太守之筑台以恃,暗含讥讽、委婉劝诫,作为地方长官,施仁政,爱百姓,于民多做好事,于国建功立业,方可“足恃”“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陈希亮不愧为北宋名臣,他胸怀广大,宽宏大量,并不是鸡肠小肚,并不计较文中的含沙射影讥讽自己的文字,而是读后,不易一字,命人将其刻石镶于台南。后来,苏轼明白了陈希亮的苦心,随即写了一首凌虚台诗,以此表白自己的懊悔之意和对陈公弼豁达气度的褒扬之意,从而化解了两人的恩恩怨怨。

陈希亮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他既不同意“棒杀”,也不同意“捧杀”。北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道:“陈希亮嘉祐中知凤翔。东坡初擢制科签书判官事,吏呼:‘苏贤良。’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贤良也’,杖其吏。”许多学者从这则史料中认为:“苏轼签判凤翔,踌躇满志,为民办事,赢得‘苏贤良’官声,引起知府陈希亮(字公弼)不悦。”但我不认同这种看法,这则史料并不是反映陈希亮的妒贤忌能,而是恰恰相反,显示了老干部在培养青年干部方面的深谋远虑。他为什么要“杖其吏”,就是预防对这位前程远大的难得的人才被一些小人“捧杀”。

苏轼一生很少为他人写传,但晚年他为在凤翔任职时期的太守陈希亮却写了传记。他写道:“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色,已而悔之。”写《陈公弼传》时,苏轼已被贬谪于黄州,这时陈希亮虽已殁十数年,但苏轼怀念这位老上司在凤翔对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栽培,并尊崇陈希亮的为人处事,恐其湮没,故为立传,以流传于后世。

作者简介:周志贤,教育战线的一位老园丁,坚持教学第一线,1972年起依次在宝鸡市38号信箱(即宝成仪表厂)子弟中学和凤翔县三所高中(即凤翔中学、彪角中学、西街中学)任教。爱好文学、爱好读书、爱好写作,毕生写书14册。梦想是成为一位学者型、作家型的优秀教师,但穷其终生,大部分时间也未能完全达到,这不免令人有点遗憾。 

精彩悦读

杨舟平|酒宴杂谈

周志贤 | 紫荆花开忆彭总

曹权利 | 冻山小穿越

吕晓琳 | 红薯情思

王小勃 | 想父亲时,我会哼起那首歌

小 草 | 向死而生

时光捡漏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