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与鱼病

 新用户5488A7GH 2022-02-05











环境与鱼病 

      平时查资料时发现,写鱼病病源的文章很多,可关于环境与鱼病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可实际上,好多鱼病都与环境相关,如光是一个温度,就可以把地球分成许多地带,每个地带的植被动物都是在这个总的温度影响下,衍生出的一个生态体系。同样对鱼病而言,每一种病源菌,或是寄生虫,都在在相应的体系中,适合其大量繁殖,才会最终诱发成疾病,只是由于我们现在对这种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的甚少,正是由于知道的越少,所以就越加没有充认识到。后面呢,我们准备在这方面做一些试验,并做一些数据调查,以期能够找出一些普遍律,加以运用。

01

     先以细菌为例,据一些科学文献报道,柱状黄杆菌虽是致病菌,但也是条件致菌。而这个致病条件中,就有这样一个因素,那就是嗜水气单胞菌与柱状黄杆菌的数量对比,如果嗜水气单胞的数量是柱状黄杆菌数量的十倍以上,那这些鱼体感染柱黄杆菌的机率就大大降低;同样,换作弗氏宁檬酸菌也是一样的效果。假如这两种菌的数量是柱状黄杆菌的100倍以上,那柱状黄杆菌就不可能成为致病菌。

02

    再如水温,许多病源菌都是有一定的发病水温的,如20-35度这个范围,是大多数致病繁殖的最佳水温,当致病病源菌高于或是低于这个温度,则难以致病发作。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在对致病菌进行培养时,常会把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平时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时,也是会把温度作为一个重要要素进行记录。

03

     再如从人类疾病的发展角度看,当人类第一次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时,人类就开始认识到人的手上身上都存在着细菌,当这种观点被欧洲的皇室宫廷的贵簇所接受时,于是乎那些带着大圆盘帽的贵簇夫人们就开始天天用消毒液洗手,不仅洗手,还洗手臂。当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广泛的学习欧洲,当然也包括这种生活方式。当几十年的这种生活方式下来,这些贵夫人不仅没有因为经常使用消毒剂,让手臂变得美白干净,反而增添了许多斑点。以致于在后来的许多电影场景中,这些贵夫人在夏天也是要戴上长袖的,不是因为她们不怕热, 而是因为长时间的皮肤表面的菌群失调,而出现难看的斑点。所以慢慢的,人们认识到,人体其实就是微生物与人体共生的共同体,在人的口腔、食道、胃、肠中均存在着微生物,这是人类上亿年进化过程中,与微生物博弈的结果。正是由于微生物,增加了人类的生存优势。比如,人类的妇科疾病中,有的人不懂得这个原理,外阴出现瘙痒,就反复的用消毒药水浸洗,一旦长时间浸洗的结果,就会造成更深层次的真菌感染。真菌与细菌之间也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素。

04

     细菌与真菌存在着种间竞争,细菌多了则会抑制真菌的大量繁殖,如果细菌少了,真菌则会更加大量繁殖。同样的在细菌间,更是存在着这种竞争关系。在鱼病的治疗中,当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开发了一些专门增加肠道多样性的有益微生物,如鱼康肠、干酪乳杆菌等。据2021李洪琴的博士论文中介绍到,当在鱼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鱼康肠)、粪肠球菌,通过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著改善生长速度及肝脏和代谢水平。当在鱼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10万cfu/g时,鱼的增重率和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还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0.05),显著增加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

当饲料中的丁酸梭菌的浓度达到1万cfu/g和10万cfu/g时,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对照组;当饲料中丁酸梭菌浓度为10万cfu/g和100万cfu/g时,血液中葡萄糖(GL)浓度若显著降低;当饲料中丁酸梭菌浓度为10万cfu/g、100万cfu/g、1000万cfu/g时,直清甘油三(TG)显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生清补体3和补体4浓度显著增加;当饲料中添加的丁酸梭菌浓度为100万cfu/g和1000万cfu/g时,全鱼脂肪(Fat)水平显著增加;当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为10万cfu/g、100万cfu/g、1000万cfu/g时,罗非鱼攻毒试验后,死亡率显著降低。

05

    通过论文中的实验可以发现,在进行了56天饲养后,饲料中添加了丁酸梭菌,鱼体中发生了以上变化,肝脏更加健康,抵抗力更强,可以在攻毒后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而且通过增强血清抗氧化能力,说明了鱼康肠在运用中,一是要长期添加,而且连续添加,作用才会更加明显,使用的剂量和连续使用的时间,会影响到使用的效果。(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