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的道与术

 幽心亭 2022-02-05
图片


今天,大年初四,这是结完婚后第一年,发现要拜的年太多了,真的是七大姑八大姨,酒席都要喝到初十。

所以这几天比较忙,今天就分享一下小红帽关于学习的体会和经验。

主要内容框架如下:

一、学习中的术和道?
二、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三、情绪内耗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跟学习有什么关系?

这个内容是去年最后一天小红帽在成长社群的分享稿,总共5000字左右,虽然有点长,但看完保证你有收获,我看了3遍,收获很大。

所以今天分享出来给更多人一起学习,下面是正文内容:

01

学习中的术和道?

有小伙伴分享了一件身边小事:

他的公司里有一个很优秀的管理者,工作一直做的很好,有一次他无意间看到这个人跟他女儿一起制定的学习计划,那时他真正知道,这个人做工作是真的做的好,因为跟他女儿一起制定的的学习计划里,包括了愿景,价值,目标,分解,行动计划。

这件小事立即触达了我的思考:

他其实是按照工作的一个思维去处理孩子学习这件事,再发散一下,一个家庭是否也需要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谈恋爱是否也需要在使命愿景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行动,去解决问题呢?

这件小事立即让我警觉的反思自己:

我发现,我在个人成长上面,一直以来模仿的宝藏群主这一套方法,我得以快速成长,但我过去一年都没有正儿八经做过迁移,没有想过提炼核心应用于其他方面。

直到看见一个小姐姐分享的关于另一半画像,未来亲密关系和家庭的思维导图,我才觉醒,原来还可以这么干!

这跟宝藏群主教我的10年5年远景-年度计划-月周复盘-时间轴就是一回事呀,或许机缘巧合吧,刚好不久又看到陶瓷兔子的《成熟》,里面把这个叫做顶层设计思维,也叫战略思维,那一刻真的是,好惊喜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好笨!

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样去提炼,迁移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始终在术的层面去学习的,哪怕我持续践行了,甚至有了很多总结思考,但潜意识还是没有自然而然应用于工作,恋爱,各个方面哒!

那什么是道的层面呢?

我脑子里冒出了一句话:剩下的才是教育。

像我们主动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什么都忘记了还能剩下是什么呢?

或许是思维方式或者说思维习惯。

真正内化知识之后,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面对其他任何方面,都自然的能够用这套程序去思考,是否能内化成思维方式,是否能自然的迁移应用,这才是学习中的道,道是无处不在的。

总结:


术的应用(依样画葫芦)
道的应用(依道画万物)

以上,是我在聊天过程中从那件小事开始的整个的思考过程,当然后续还有延展,是关于知行合一的。

图片

02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说到思维方式,就联想到思维进化主干上的的几个阶段:

单点思维→线性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思维。

当然枝丫上细化下来还有很多,比如批判性思维,多元思维,战略思维(顶层设计思维),断舍离思维等等~

有兴趣大家可以去好好研究研究,不同维度的思维肯定认知境界完全不同。

这些思维可以通过阅读知道,通过练习慢慢领悟形成,但要一通百通的迁移应用,还是很难的。

可能需要我们有意识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带入生活细节,不断探究自己每一件事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思维方式。

不断应用,迁移,反思,提炼,再重复以上过程,一直到打开这种思维的习惯通路为止,这注定是一个更加长期的过。

而且这个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说到做到就是知行合一了。

比如我,我在个人成长上是在用战略思维去指导自己的,我的成长状态很容易让人感觉是知行合一了,但这套思维我并没有用在工作上,一年了,工作上我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规划,没有分解,也很难执行。

有小伙伴也有讲到他认识的一些人,工作非常成功,工作关系也很好,但家庭关系一团糟。

换个环境行为就完全不同,这些都是没能做到真正知行合一的。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呢?

一个人是在游泳池学会的游泳,但是有一天把他丢到海里,江里,是不是也会自然的游起来呢?

“丢到水里就开始游”这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它并没有先后,是一个结果状态。

当领悟到学习中的道,形成思维习惯,可以自然的流露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才是真正知行合一。

可见,如果真正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是并行的,修身修好了,其他都能办好。

事实上知行合一是一个目标,在此之前我们都在走向知行合一的路上~

这一路的历程就是致良知,具体做法就是把心放在事上练,在足够长的时间里经历这么一个必然的过程:

见到→知道→想要→模仿→反思→提炼→有意识迁移→自然的应用。

图片

03

情绪内耗的根源是什么?

跟学习有什么关系?

大家觉得,学习的最最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换个问题:人类求知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是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更好的生活,落到生活本身的学习,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学习。

世界太大,太复杂,太多变,我们需要获得更多信息以增加控制感,应对生活难题。

生活没有处理好,情绪就会产生。知识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未知意味着恐惧。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大多数人也越来越文盲,今天看到这个说的有理,明天看到那个说的好像也对。

谚语中就有很多体现:

好马不吃回头草,浪子回头金不换。

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可能一看这些我们笑笑就完了,但是真让我们遇见生活中的难题,如何做决策呢?

比如一个人要跳楼自杀,下面的人起哄说:你跳啊,有本事真想跳就跳下来我们看看呀!

这时候这个人感到更加痛苦,她到底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眼睛一闭跳下去,还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到底依据什么来做决策呢?

再比如一个人知道自己很多缺点,想要每天努力学习成长,前期自信心不足且还没有明显成果的时候,经常时不时就有人跟他半开玩笑的说:每天读那么多书也没见你升职加薪呀?小心越读越呆咯!

听到这种声音多了,她也开始怀疑自己,陷入严重的情绪内耗,犹豫着要不要继续下去,这时候又是依据什么来做决策呢?

你们看,这些两难时刻其实非常挑战我们,很多时候想不清楚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合适。

生活复杂的程度真的超乎我们想象,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没有办法有个完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有太多的不可量化。

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这个有理,那个也对,非常零散,而且很多是对立的。

乱七八糟的观念塞在我们脑袋里,导致我们面对复杂的生活细节的时候,很容易就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各种价值观在我们脑袋里乱撞,整个人就飘来飘去,生活也一片混乱,还真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走火入魔。


★我们不经思考的完全认同了很多人输出的观点,没有统一起来这些对立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情绪内耗的根源!

为什么很难找到矛盾的那个统一点,原因是什么?

古希腊时期,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整天热衷于探讨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力量和智慧。

苏格拉底喜欢找人请教,他会找将军请教什么是勇敢,最后聊着聊着将军发现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他们其实是在做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心智就已经很成熟,不会像我们那么混乱,这跟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很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探讨的几乎都是人生问题,“本立而道生”从小就重视三观,认为只有树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开。

他们又是在做什么呢?

现在的我们大多焦虑,情绪内耗,就是因为脑子里内各种价值窜来窜去无法统一,就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精神内核,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立场去判断。

因为底层三观的支撑,学到的东西都没有根基,树干和树根没有长起来,就凭空粘了一些树枝上去,飘来飘去就在所难免了。

(不能统一价值,自然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就是内耗)

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能力对自己负责,所以其实是可以做一些什么的:如何去整合这些冲突的价值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图片


★从根本上解决情绪内耗问题,一定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建立起自己稳定的精神内核。

这就是修炼,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开始,一生都需要修炼这个东西,所谓得道,立地成佛,就是在建立起稳定的精神内核的那一刻。

从悉达多(佛陀)的经历就能看到这一点:


什么时候他成佛呢?

他前半生父母保护他很好,连出门遇见的人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美好快乐幸福的人,完全无忧无虑的生活,后半生因为偶然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引发了他的思考。

他决定离家苦修,一直到形容枯槁,最后他领悟到中道,也就是不禁欲也不纵欲的时候,他坐在那里,就成佛了。

佛陀成佛,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尺子。

说白了是一个度的把握,但这个度的把控是很难量化的,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到底到什么程度ok,这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需要从底层建立起根基和框架,依据这个根再去去延伸发展出枝丫,才能得出自己相对更合适的答案,这是一生的功课。

★什么是稳定的精神内核呢?

我认为是一种根本依据,是一种相对坚定的立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因为天道是无处不在嘛,我们要判断什么,必须先站定一个立场,稳定的精神内核就是我们自己判断事物的立场和依据。

我感觉,稳定的精神内核就像一把有着独家尺寸的尺子,作为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的种种复杂。

如果我们的尺子尺度大一点,面对大事我们就能有比较清晰的方向,

如果尺度小一点,面对生活细节也有能力很好的分辨和选择了,

如果没有自己的尺度,那就只能胡乱的根据别人的尺度来了。。。

生活中其实会面临很多不知道怎么办的矛盾场景,是否我们都有找到自己衡量选择的依据呢?

比如自律和休息,一方面要放松休息,一方面要自律成长,其实咋一看是矛盾的,但经过宝藏群主的各种引导,我们不断琢磨延伸到自律的根本动机,休息的根本原因,不断尝试,最终达到比较和谐舒适的状态。

比如自爱和爱人,到底什么是爱,是自私的遵从我的本心用我的方式爱你,还是尊重理解的爱,尊重理解到什么程度,或许尊重理解又容易失去自己,那么自爱和爱人分别到什么程度是更和谐舒适的,每个人每段关系都不一样,需要我们去找到最初的那个依据~

比如利己和利他的度如何把控,什么情况下需要优先选择利己,什么时候可以选择利他,这个度依据什么来做判断选择?

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归根结底,只要能达到自己内心一种平和中正的状态,这就是成佛,就是得道。

这个前提,就是需要我们建立起这个依据和根基。

怎样才能建立稳定的精神内核呢?

其实这个我也在探索,不过是有一些方向的。

1)读经典,读哲学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通过思考建立自己底层的世界观,延伸出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是根基,然后依据这个根基一点点拟清很多看起来对立矛盾的理念,整合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指导和应对复杂的生活场景和困境了,不会那么容易被外界带跑带偏。

宝藏群主也喜欢读经典和哲学哟,而且是高难度的《易经》,因为有这样一些基底,所以他能更加坚定的做事,更坚定的保有初心,不容易被外界带跑。

推荐书目:

难一些的经典书籍《传习录》《道德经》《易经》。

简单点的西方哲学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西方哲学十五讲》。

2)尽可能清晰的拟出自己的底层三观

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依据和尺度,也是我们的根基,它一定是独家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

何为三观?

世界观:我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人生观: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要活成什么样?我想要怎样去过一生?

价值观:我最在乎什么?我最想要得到什么?

3)向苏格拉底学习:多琢磨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很多自以为明白的东西或许我们一点都不明白,生活就是最好的镜子,可以清晰的照见我们的样子。

遇见很多让自己有情绪的事,纠结的事,多琢磨自己的价值取向。

为什会纠结?自己产生了哪些信念?哪些是受外界影响的?我自己认为这样和那样到底怎样才是合适?为什么?怎样找到这个中间点?

长期训练下来,或许慢慢就能找到一些根了。

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大很空,离我们很远,也很难,不会像复盘,写作,阅读这些事一样知道清晰的下一步行动,也不会快速得到正反馈。

但是,它实实在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人生就是一个个选择构成的,所以这些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综上,用黄金思维圈(why-what-how)总结:

①学习是什么?


pdca的动态过程:见到→知道→想要→模仿→反思→提炼→有意识迁移→自然的应用。


②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稳定的精神内核,达成知行合一。

③怎样学习?


先扎根,再连枝。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真正修炼到这样的境界: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内心澄澈,自在安宁。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红帽分享的全部内容,说实在的,后面关于情绪内耗这部分有点深,换成是我来写的话,我绝对写不到她这么好。

因为我在这方面思考没有她这么深入,也没有践行过,所以向她学习,希望对小伙伴们也有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