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行书的一些思考

 hocdc1gxau 2022-02-05

(一)
      

     李邕《李思训碑》,较大的倾角、着意平行(接近平行的咬合)排列的横画形成了以平行为结构的突出特征。这实质上是一种对结构的简化。

       将颜真卿《祭侄季明稿》与李邕《李思训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动力特征。
       李邕和颜真卿几乎是紧紧接续的两代人,但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方向。李邕导向一种简化的用笔和结构;颜真卿却始终坚持一种古风------不去追求某种作为主导的笔画指向,而是在所有方向上求得用笔和结构各种可能产生的变化。


     《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所作的祭文草稿。文稿的起始部分还比较平静,但随着一步步进入当时情景的回忆,抑制不住的悲愤一点点喷发,渗透在字里行间,字迹逐渐激越、奔放,以至到结尾处不可阻遏地涌流。
       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书写时感情从克制到迸发的过程,以及在这种不可能计较书写得失的情况下,通过潜意识而控制书写的高超技巧。作品线条凝重而生动,变化无端;结构从庄重、端正到攲侧、恣肆,层次丰富,转换无迹。

       颜真卿的行书在结构上与他的正楷有相关处,但充分保持着行笔的流畅性,提按被淡化,留驻基本上不复存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唐人书法基础训练采用的是提按流行前(绞转)的范本。

                                              (二)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行草夹杂,流动感极强,与传世众多草书相比毫不逊色。他的其他行书作品虽然在结构上与楷书关系密切,但是笔画起止、弯折处都几乎没有停顿,没有额外的动作。这成为他传递唐人笔法的关键之点。不放弃流动的凝重,成为后来的行草书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三)

       宋代之前,行书以隶书和转笔为基础,书写笔画的整个过程中连续地施行控制,此行书称为楷前行书。而以提按、留驻笔法为基础的行书称为楷后行书。

                                                (四)

       王铎大量临摹刻帖中晋唐人的作品,“拓而为大”。从晋唐到王铎的作品之间,米芾是个重要的支点。王铎取法于米芾的至少有两点:某些重要的笔法(如勾、捺等)和行轴线中的波折,这在米芾《彦和国士帖》《葛德忱帖》等作品中早已有精彩的表现,但注意到这点并能运用在创作中的,只有王铎。
       此外,一件作品什么地方不能苟且,什么地方必须放纵,一位书家要有准确的把握,不同书体、不同幅式,界线非常微妙。王铎作品中率意、放纵处不在少数,但那些动作准确而精到的笔触却暗示人们,率意处不是作者不能控制,而是不屑于控制,是为了气势而主动放弃了控制。

图片

南愚北叟        书法日课

【 本善书法 】

书 法 人 的 精 神 家 园

书法培训 书法交流 书法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