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学答疑——“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经方人生 2022-02-05

说明:前面部分是马培锋老师接到学员问题后的解答笔记,全都是引用仲景书,解读大家的疑问,所谓:“以仲景解仲景”,后半部分是青竹中医工作人员根据讲解录音整理转文字稿,并经马培锋老师批改后内容。

解答笔记:

问题: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请老师解释一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仲景原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恶寒,识别表证,1条正面,6条反面,阳明病外证排除。

痹、不仁:仲景相关描述——参血痹病相关论述,“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图片

讲解录音整理转文字稿:

要解决好一个问题,尤其是学习中医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大环境即条文之下学习,所以你这句话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原文内容比较长,而且大家对这个里面理论的内容非常的感兴趣(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家看一下那个原文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啊。你刚才问的那个问题只是其中的一句,他说师曰怎么着怎么着,大家看啊,这个师曰的时候,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可能就是师徒的对话。

内容大概如下,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这是通过脉学说病机学的内容。寸口脉就是桡骨动脉这个地方的脉,大家把这个记住就行,不要过度的深究。下面紧接着说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搏动。古人叫趺阳脉,这个微是气不足,迟为寒,这要和前面这个寸口脉沉而迟这个一块儿理解啊,他说的就是一种既有虚又有寒,这种寒有血不足或气不足的情况,我们要一块儿去学啊,不要单独去看,这都说的是病机学内容,通过脉学

图片

紧接着说,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其实说了很多内容,大家可能记不住,但是你只要记住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这个就行了。

这个他是什么病机?这个手足逆冷或这个腹满肠鸣是客观的临床症状,其余的都是古人对此的解释。马上讲到咱们的问题了,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恶寒。这阳气指的是什么,阴气指的是什么?我觉得大家灵活理解,通过临床去看待

图片

把身冷和这个骨痛结合起来看,如果把这个结合起来看,身冷偏于表,骨痛偏于里,那么这个阳气你可以理解成在外有荣养身体的一种成分,阴气则偏里温养机体的一种成分,这样理解的话呢,外面就可能说的是卫气,里面就可以说的是营气。其实大家一看,和前面这个荣卫之气还是差不多的,如果你觉得这个理解不行,你把身冷和骨疼记住,其实这身冷和骨疼在胡冯经方医学六经辨证的时候都还是表证,这是前面说的阳气不通,后面说阴气不通的为症反应。

紧接着就是你要问的问题了,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查了好多资料,有好多乱七八糟的解读啊,都是解读的非常不明白,中医这个阴阳内容所指的东西特别多啊,有的时候阳指的是卫气啊,指的是什么呀?阴指的是荣气等等,来个阳前通,阴前通,和前面说阳气不通,阴气不通把大家绕晕了。这个大家灵活理解啊,不要把它理解太死了,但是有一个内容必须知道,就是恶寒和痹不仁,阳前通的恶寒,阴前通的痹不仁,它还是表证,非常像这个仲景医学所说的是营气和卫气的作用,其实我们知道它是表证就行了。所以把这个阳前通、阴前通大家灵活理解,其实他的症状学描述还是一个表证,只不过阳前通这个恶寒就是我们说的这个表证里面的,像太阳病里面的恶寒,少阴病恶寒内容,而阴前通他说的是这个痹不仁,这个在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单篇论这个血痹虚劳病,这个痹不仁跟我说的一样,也是一种表证,但是他偏于虚,大家慢慢儿来,读多了就会明白了。

所以这就是你要问的阳前通阴前通的内容,后面才有意思呢,一大段初学的人、喜欢理论的人,非常喜欢这一段儿啊,有的人就说这个是重点,等等说的什么呀?他紧接着说的就是前面说的阴阳的内容的一些总结的吧。他说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这是对气分的定义啊。其实这个啊,就是前面我们描述的寸口脉,这个迟而涩,趺阳脉微而不足,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痹不仁的一些总体的病机学的分析,再加上了这个失气、遗尿的内容,后面一句应该说是气分,这个应该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理解这段儿就完全。

后面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紧接着就是说,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辛汤,其实是错的,《医宗金鉴》直接把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放到了这个气分,就气分之后,用来治疗“寸口脉迟而涩,趺阳脉微而不足,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痹不仁”这些症状(其实为太阴少阴合病)。

其实后面的气分,心下坚,大如盘应该说是枳术汤证,其实你刚才问的那个“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就是一个表证。

因为这里面非常强调了一个恶寒恶寒是识别表证的非常重要的标识。比如说张仲景书里面伤寒的第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从正面儿说,恶寒是表证,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从反面儿说不恶寒就没有表证了,变成温病了。当然阳明病的外证,说得更明确“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其实就是温病啊,这就是通过正面儿反面强调,这个恶寒在识别表证的重要性,其实刚才你这个是恶寒,阳前通的恶寒,阴前通的痹不仁,这就是表证的一个识别,不要把它搞的太复杂了,对这个阳或阴做无边际的虚无缥缈的解读。

紧接着,我们就不能不说一下这个痹不仁,是什么呀,就是麻痹,感觉障碍等等。关于这个在仲景这个《金匮虚劳病》篇是有专门论述的。

首先论述了血痹之病是怎么来的,他说,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啊,就是这个血痹病。为什么啊?就这个人,平常养尊处优,不慎劳作,稍微劳动啊,就得病了,然后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以针引阳,令脉和紧去则愈,这个紧不就是寒嘛,所以用针散寒,它叫针引阳气,这是血痹的治疗。

还有一个就是不仁,血痹病篇也有描述,说的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我刚才给大家说了,你问的这个什么阳前通、阴前通这些症状描述是表证,那么在此处给出了这个外证,身体不仁,血痹的方子叫黄芪桂枝五物汤,本方其实就是桂枝汤的变方啊,治疗表证的,因为虚加了黄芪,并去甘缓的甘草,加重散表的生姜用量,大家看一下就行了。

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金匮要略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5味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