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中国教师》21年12月刊 灵活运用多元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思考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民族实验小学 郑秋静 邮编:444300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 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表明,教师宜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产生求知动机时再去启发学生设疑、思考。如果学生尚未到达“心求变而未及,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教师便急于将自己已知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所谓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意图、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富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意志、情感和行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当“演员”,学生静听当“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山行》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想,续写想象作文。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人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 二、运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与辐合(集中)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抓好两种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辐合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片面地思考问题,就很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一个问题有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答案,如果只是规定一个标准答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从中心点向四面八方进行发散,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得出不同的答案,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发现,从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级和角度去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锻炼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是创造性想象的思维,创造性想象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是因为缺乏想象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想象课文中出现的画面,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激发想象能力,在大脑中浮现出文字中没有的画面,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因为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空间。 总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轻松愉快的氛围,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去引导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以及积极参与实践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雪.谈小学语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3). [2]李培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3]马忠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4]廖国平.和小学语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0).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