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有一部是云南方言版的,里面的老鼠叫小米渣,猫叫大洋芋,还有一条狗叫烧饵块。 贵州人对饵块不是很熟悉,但在云南,饵块却非常普遍,就像我们贵州的酸汤一样。 走在乡村,看到村子里面的人集体制作饵块,才明白饵块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小伙伴分享,故乡有一些嬢嬢,可以把饵块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染上植物染料,充满年味,小孩特别喜欢吃。 我们来看一看文献中关于饵块的介绍。 傣族蒸饭前,先将米泡六七个小时,然后上甑蒸煮。 蒸至半熟时,揭开甑盖,在饭上洒上冷水,然后盖上甑盖续蒸,当蒸至米粒变软、没有米核时,即可食用。 以这种方法蒸出的米饭趁热吃时饭粒柔软可口,稍冷后饭粒即变硬而难以下咽。 傣族还喜欢以竹筒煮饭而食,称为“竹筒饭”。竹筒饭制作简便、味道鲜香,是滇西地区各少数民族外出劳作时喜用的煮饭方式。 清代陈鼎所著《滇游记》对腾越(即腾冲)地区少数民族制作竹筒饭的方式作了记载:“腾越少铁,土人以毛竹截断,实米其中,炽火煨之,竹焦而饭已熟,甚香美。” 除了蒸煮为颗粒形的米饭食用外,稻米还可在蒸煮的基础上加工为饼糕或米粉来食用,如制作成块状或饼状的饵块,以及加工成线条形的米线等。 饵块是将米蒸煮成饭后,以杵臼或木碓将米饭舂压捶打制成。 制作饵块所用稻米,既可用粳米,也可用糯米,用糯米制作的饵块因黏性较强而被称为糍粑。 饵块既利于短期储存,也方便食用。食用饵块时,可以切片烤吃,称为“烧饵块”,也可切条或丝煮吃,称为煮饵丝。 饵块是云南汉族居民或坝区居民过年时必备的食品,“饵”字的本义即为糕饼,饵、餈在汉语中的本义即为米饼。 在明代初期,当时的云南土著居民即已有制作饵块送人或自食的生活习俗了。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州中土人,凡遇时节往来,以白粳米炊为软饭,杵之为饼,折而捻之,若半月然,盛以瓦盘,致馈亲厚,以为礼之至重。” 后来,春节前后制作饵块或购买饵块自食及馈送亲友成为滇中地区的一个岁时习俗。 云南地方掌故学者罗养儒记述说: 昆明人在过年时,是专一的吃饵块,且用此来当饭,或煮或炒,或卤或甜,变着方法来吃。 昆明人在年前购饵块,差不多的人家都购到一百几十斤,要必吃到一属猴的日子才煮米饭吃,谓为猴攒食。 清代,昆明周围四乡民众,每到年节时,即将舂制好的饵块背到城里来出售。 彝族撒弥人,除栽种田地外,即以其所有之米粮,舂粑粑、舂饵块,入城售卖。 大理的街头,卖早点的小摊中有大部分人是卖饵块的。 摊主会熟练地从一个袋子里取出一张圆形的薄饼,放在炭火架上烘烤。 等圆饼烤出了金黄色,便可以在薄饼上抹上泡菜、甜酱、辣酱和花生酱等。 酸、甜、咸、辣可依个人口味选择,还可以在上面加一根油条或者火腿肠,然后把它卷成一个筒状,色香味俱全的烤饵块便诞生了。 饵块的制作原料选用的是本地产的优质大米,具有香、黏、软、糯的特点。 首先要把大米放入水中淘洗干净,然后再放到木制的大蒸笼里蒸到七八成熟后放到石碓里舂,等到米饭变成面团状,再放回蒸笼里蒸熟。 最后再放到干净的大理石板上进行手工揉搓,做成圆形或块形,等其自然冷却、变硬后便是饵块了。 饵块不仅香糯可口,而且极有弹性,可以煎、煮、烧、卤、炒。 将米饭蒸熟 用机器碾碎 再次碾碎 开始搓揉 搓成块之后阴干 可以捏成各种形状 现在是用机器碾碎,不过搓揉过程也挺耗费体力的。过去古人用人力碾碎,是不是为了让大家借此锻炼身体呢? 超链接:舞龙舞狮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袁国友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云南昆明 (2)大理白族小吃饵块 云南省大理市 下关一小九十三班 戴晓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