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孝道是人生的阳光雨露》作者:寒嫣

 作家文坛 2022-02-09

      怎能不感恩?

  自古以来,中国风俗"孝为先"。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名评家王永彬著作《围炉夜话》中一句名言:"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兴好事,莫问前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婚姻不是两个的事,自己无权交托自己出去,因此,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

  一对蝴蝶就地依,

  各自买马各自骑;

  各自行孝各自的,

  尊老爱幼人不离。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从未走远。小时候,在我耳边经常听到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时候,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觉得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长大后才知道其中的寓意,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更加理解当父母的,是多么不容易啊!更能体会到一母亲思念子女的牵挂之心。

  尤其是身在异乡的我,每每读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就热泪盈眶,尤其是《母子别》:"母子别,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眠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也行,大诗人白居易是无意看到的母子别离的情景,然后,触景生情才有感而发吧!才会写出如此感人的诗句来!

  立春时节,每每我走到郊外小河桥旁,或竹林旁,或花草树木丛中……都会触动我那颗思亲的心弦,每每听到竹林深处传来的鸟语声,就会驻足停留片刻:"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皆以疏,音问母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关于二十四孝陵的由来】

  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孝"为修身立德的根本,而在薄太后陵墓,被世人推崇的《二十四孝陵》上面,就雕刻了一座座石碑,除了孝文帝亲尝汤药外,石碑上还刻录着其他的孝行故事,譬如,"卖身葬母"、"頂妻背母"、"芦衣顺母"等典故。"汉文帝是有名孝子,汉文帝的孝行在民间早已家喻户晓。汉文帝继位后其母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母亲身边,亲自伺候侍奉。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薄太后薄姬为秦朝末年吴地人,系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第四子刘恒之母,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后,就一直未得到刘邦宠幸,并遣随幼子远离京都。但薄姬因远理京都而得以避吕后迫害。吕后去世后,大臣都痛恨外戚吕氏势力强盛,称赞薄氏仁德善良,所以,迎回代王,立为孝文皇帝,即汉文帝。刘恒继位后,薄氏立为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卒,被葬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其陵寝称为薄太后陵,又称"二十四孝陵"。

  【关于孝子黄香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黄香,字文强,湖北安陆人。黄香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他在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时常痛苦流涕。他在父亲黄况的教育下,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他寸步不离床前,喂饭端药侍奉,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黄香自幼就天资聪颖,好学勤问,十分重视典章礼节,经常帮父亲干活,闲暇之间看书,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他晚上看书时,手脚抖动,浑身冰凉冰凉的,黄香想,这么冷的天,父亲一定更冷,他老人家又干了一天的活,疲惫不堪,怎么能好入睡呢?黄香想到这里,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寒冷之苦,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铺好被,脱下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冰冷的被窝,这才招父亲进房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夏天到了,天气炎热,黄香家的房子低矮潮湿,显然十分闷热,而且,蚊虫成群。每到晚上,人们都在院子里乘凉尽管不停地扇扇,可仍不觉的得凉快。入夜了,大家都困了,准备睡觉时,黄香已经把父亲的房间用蒲扇扇了多时了,自己却一身汗水,父亲见状心疼备至,黄香笑着说:"屋子太热,蚊蝇太多,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蝇都跑了,屋子也不热了,你好入睡。"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席和枕头,使劳累一天的父亲能酣然入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黄香温被和凉席的故事传开了,街访邻居人都夸黄香是天下第一孝子。黄香从不被人们的夸奖而自豪,他总是抽空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研究道法学术,作诗赋文。黄香的孝道及文采声名远播,当时江夏太守刘护召见,孝道及文采果不非凡,收为门庭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进入东砚(藏书阁)读尽皇家藏书,这一恩准对黄香成名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文字不发达的东汉时期,占有书籍就等于占有了知识,博览群书之后,名声大震。元和元年(公元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杭,在中山举行弱冠大礼,汉章帝特邀黄香参加,然后,对储王介绍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也。"顿时,左右莫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永元十七年(公元104年)黄香由三品官升为左丞相,两年后,文升为尚书令,经常参与国家政务,数陈流失,深受汉章帝器重,被委以要职,掌管国家机构汉皇室对黄香又多赞赏,黄香任尚书令后,增秩至两千万,赐钱三千万。经汉章帝和旁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

  建光二年(公元121年),黄香出任魏郡守。不到数年,因郡内水灾严重百姓家破人亡,颗粒无收被免职,后到他儿子黄琼的封地安度晚年,数月后死去,葬于禹州孝山上。黄香一生以孝父,名闻天下,他的著作有《赋》、《令》、《书》、《奏》、五篇,可惜现今多已丢失不存,仅有《九宫赋》、《天下冠颂》、《责奴辞》篇见存于《故苑》中。

  【关于碑证及黄香墓沉浮】

  禹有"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碑。该碑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孟夏。分别竖立在文庙广场南边和迎恩街拱辰门,(即北大街北城门)内,现原碑存于禹州《怀邦会馆内。复制碑证存于张良洞内。该碑证足以证实黄香家族居禹州,死后葬在禹州,确凿无疑。

  禹州地处中原,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仅东汉末年以来,禹境就数度人口近灭绝。当时的混乱造成赤地千里,连军队都只能靠河蚌和桑葚充饥。公元192年董卓部队将李侬、郭记部队劫掠陈留颍川后,"阳翟空无人烟";南北朝北方族人镣戳中原。唐朝王仙芝、黄巢起义军数度克禹;元朝阳翟王阿鲁辉、贴木耳,造反朝廷平叛;汝州土匪武刚屠城后居禹州60天,杀人为食,析房1413人。这种现象造成志书缺秩,文化断层,黄香墓在禹州的浮现即是在此。

  传说,黄香墓园原来宏大,后因黄姓死亡及禹人数数度近绝,文物古迹被毁,只留下一座残冢。直到清康熙年间,当地社首郭永康听到墓邻王之汉说起黄香,随即组织社民添坟筑墓,并集资立碑。到了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禹州黉学念书的黄香后裔(黉,是指古代的学校),才从石固姓的同学口中得知黄香墓。他们组织禹密裔孙到黄香墓考察又翻阅资料,确认其祖先墓葬后十分感激,又祭祀立碑,并将以上过程以序言写入碑文。清光绪元年(1875年),禹密黄香裔孙黄永畅,在修族谱中将以上碑文抄录入谱,以防碑毁文失。

  正如,清同治年所立黄香墓碑文所说,嗣文强公后,人以官为家,流离新安、零陵、婺州等处。世族繁衍,迁徒靡定,始祖之墓失其传。禹密一带的黄氏在南宋时,由黄香裔孙黄元之任钧洲节判时回迁到钧州的。他们又离开祖居地多年,但所幸忠良之后终归故土。

  【关于孝山的由来】

  孝山因黄香而得名。

  孝山在禹州与许昌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15公里的琅冲岗。犹如地伏一条巨龙。龙其脊背的最高处的北坡,延生一座南高北低的孝山。孝山南北长3.06公里,东西宽1.41公里。左边是一条自南向北的孝父河,右边是一条与之对称的孝母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潺潺溪水,参天松柏;河岸旁的垂柳,池塘里的芦苇,山坡上的果园,飞禽走兽,鸟语花香。铸就了孝山龙脉生机和灵光。孝山内古遗址众多,每处遗址都能到"孝"的足迹。这里有人们广为流传的孝子黄香园。黄香故居,在清朝时期建造的二十四孝画洞窟,二十四孝塔,诗画壁画窟,及七娘冢,二黄洞等。

  黄香陵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前门有三间6米高的大殿,殿内有黄香塑像供人们祈求孝道。左右两侧各有厢房8间,左侧是黄香生平故事壁画,右侧是鬼头底座的碑文:"汉尚书令黄香之墓,嗣文强公后人以官为家,流离新安、零陵、婺州等地。世族繁衍,迁徙靡定,始族之墓寝失其传。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末菊胫。"北面还有两个人小石碑,是民间黄氏家族祭典所立,石碑一米多高,最后面是黄香圆形墓冢,墓高约5米;占地40多米,四周花坛绿地,松柏苍翠,人们常说,"松柏小的抱不住,大的不敢抱"。

  黄香墓就在琅冲岗上,因孝子黄香而得名,又名孝山岗。黄香故居建于公元108年,属于中院式,黄香故居南面是当年黄香来时所住的土洞,洞内设施简单,但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息。"二十四孝塔"又名祭塔,建于两百多年前,座落于孝山中下部,二十四孝塔高二丈二尺四寸,底座周长6丈二尺四寸,有四层台阶,高四尺二寸四,是青砖结构,塔身圆柱棱体,有二十四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不同字迹的"孝"字,实际上也是二十四位孝子的牌位。南面有一个大香炉,香火旺盛,青烟缭绕,是人们祈福的好地方。塔顶呈圆锥形,塔的二十四孝精神永存,可惜如今已经毁于历史风雨摧残,只剩下塔基令人追念。

  黄香故居里面还有一处圣地,那就是二十四孝洞,该洞建于清朝文宗咸丰年间,三面高墙陆壁,土质干燥,适合于开挖凿洞。当地望族郑氏家族,派家族青年连续挖洞运土三个月,并出巨资请画师绘制二十四孝壁画。绘画风格自然清新,线条粗细均匀,人物形象逼真,以壁画的形式把每一个孝子的故事,用八副图描绘一生的事迹。展现给人们这种方式既直观又通俗易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年二月二在二十四孝洞窟前举行大会,好戏连台,人们来此祈求贵子,洞门高6尺8寸,宽4尺,上面有一长方形出气孔。洞内高1丈6尺,宽一丈二尺,呈拱形,洞深2丈6尺,洞内有三尺平台,台上有塑像,两边各一个五尺左右的小洞。院内芙蓉树十几棵,几乎把整个故居覆盖,每到夏日,芙蓉在盛开时,花香四溢,粉红的花瓣四处飘飞,好看极了!只可惜,1995年,大雨进洞,瞬间爆间成为平地。"二十四孝塔"和"二十四孝洞"都足以证明孝山文化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禹州,涌泉跃鲤,德孝故里。天下德"孝","泉"润于心。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大爱禹州。

  "以孝为先"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的风俗习和传统美德。弟子规上说:"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古人还教导我们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让"孝"变为传统美德,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你会知道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选择孝敬老人吧!行动就是证明!

作者简介:寒嫣,实名李采陵,当代著名女诗人,作家,素有"小清照"美誉。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201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风铃情怀》,作品散见于《奔流》《华夏文学网》《今日作家》等杂志和网络文学平台。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郑东新区书法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华夏文学网》副主编。2019年10月,诗歌作品收录于《当代文坛名家代表作》一书,同年12月,诗歌作品收录于《新世纪诗歌领军人物范本》,2021年2月 ,诗歌作品收录于《党建百年·文坛先锋作品珍藏版》,2022年1月,古风诗歌收录与《2021年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