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20:颜回会啥能坚守中庸而不失

 新用户17779036 2022-02-10
导读
对于中庸,孔子说普通人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为什么颜回能够一直坚守呢?为什么说致良知是能够时时中庸的关键?为什么说我们普通人的知见都是假知,而不是真知?为什么说要中庸,先要去掉好恶之心?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来精读《中庸》的第八章,继续是引用孔子的语录。不过这次孔子是赞美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
01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每次有一点体会,得到一些好处,他就会一直坚持,守住不放,永远不会失去。
上一章孔子讲,普通人他自己选择中庸的时候,甚至都坚持不了一个月,这里又拿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来举例子。
那我们要问一个问题:
普通人为什么坚持中庸之道,都坚持不了一个月,而颜回怎么就可以做到坚守中庸而不失呢?或者说颜回为什么能够坚持到底呢?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02
明代的高僧,蕅益大师,对这段话有一个解读,我认为说的非常好:
非仁守,不足以明道,故先叹不能期月守为病后举颜子为药全智全勇之仁,方名真仁,所以超出贤不肖两关。择而得者,为先导也。守而不失者,勇为后劲也。是谓即知即勇之仁。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
普通人坚持中庸,一个月都做不到,这是个毛病,孔子想我们治好这个毛病。举颜回这个例子,当做药来治我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颜回为什么能做到呢?是因为他内心有真仁,是真正的仁德,他真正的领悟了仁道,因为领悟了真仁,所以他有大智和大勇。
也就是说,要想能够一直坚守中庸之道而不失,时时处处都能够无过无不及,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最重要的力量,是内心真正能够领悟仁是符合天道的,能够有勇气来坚守仁德。
没有足够的智慧,就领悟不到中庸是符合天道的;只知道、甚至已经领会了中庸是天道,但勇气不足,知道做不到,也不行。
所以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中庸。
03
我们知道颜回是孔子弟子之中最有慧根的,最能得孔子心传的人,比孔子小了30岁。颜回早早死掉,孔子哭得比自己儿子死,哭得还伤心。可见,颜回是离圣人境界最近的贤人。
颜回为什么能做到?我们可以推定,他一定是已经擦亮了内在的良知,甚至是已经能够做到明心见性
因为只有致良知,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够对人我一体,义利合一,有着最深刻、最透彻的领悟。
我们还可以推论和相信,颜回一定是在实践当中已经体会到了中庸的妙处,更是认识到不守中庸的害处,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到理事合一,知行合一。
他去践行中庸已经是自动自发,自然而然的了,不需要外人去勉强他。达到了不勉而中的圣人境界。他已经能够战胜自我的私心,能够用虚静空灵的心来待人接物了。
04
2018年1月3日,读这段《中庸》,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
联系蕅益大师的解释,能够领悟中庸之道者必有大智慧,慧根深重。但能够践行不懈的人,必须还要有超出常人的勇气,来对治自己的私欲和无始以来的习气。
也就是说,颜回有大智大勇,我们缺少他的大智和大勇。颜回对“中庸”的认知是真知,而我们普通人则是假知
这怎么理解?
颜回对中庸之道的领会是在心灵层面的,他对天道已经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自然在行动上也能够做到。并且有足够的勇气,一直坚持下去,
而我们普通人只是眼观、耳闻,用头脑记忆而已,这只是浅层次的见闻和认知,领会得不深刻,不透彻。
所以,我们内在的分别心依然非常强大。只要有分别心,就会催生我们内在的好恶心,有了好恶心就会催生贪心和嗔恨心。
有了好恶,想得到就贪婪,得不到就生气,不就是嗔恨吗?这样我们就一直处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之中,内在就做不到《中庸》开篇上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中”的状态。没有中的状态,自然也就做不到“发而皆中节”。
心不正、不中,心歪了,那么行为就一定跟着歪,也一定跟着不中不正,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不是像颜回那样,凭良知和天理做事。智慧不到,就更不要谈勇气了。
05
读完了这段《中庸》,我们要感慨,颜回虽然不幸早亡,但他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有智慧、有勇气,能够知行合一的榜样。
明代的大圣人王阳明特别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而颜回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样板。
我们要见贤思齐,就算做不到颜回的这种境界,至少应该让自己的情绪化少一点,让自己的分别心和好恶心少一点。
这些影响我们认知中庸,领悟中庸的因素,减得越少,我们对中庸领会的就会越深。我们对中庸领会得越深,我们在行为上能够做到的概率就越大。
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多拿刀去修理自己,修理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就是《大学》上讲的“诚意”和“正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