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一言之美 2022-02-10

文 / 向彬、王英钰

摘要:王羲之的横折笔法在其行书笔法运用中极为广泛。本文将横折笔法的运用大体分为三类:其一,当偏向使转运笔时,可细分为带有篆隶遗韵的平动使转和多运用手势的圆转使转;其二,偏向翻折运笔时,又可分为圭角上挑和圭角下顿两类;其三,在单字或字组的构架过程中,使转与翻折往往巧妙结合,使转运笔在水平空间内回环往复可生成『曲线』的遒美流转,翻折运笔在立体空间内上下提按则形成『折线』的劲健挺拔。

关键词

王羲之、《丧乱帖》、使转、翻折

引言

魏晋南北朝处于书体演变的巅峰时期,多种书体交替生发融合,大体趋势表现为汉隶体向行草书的逐渐过渡。王羲之作为当时承前启后的代表书家,行草笔法之丰富在各类手札墨帖中均有呈现。本文主要以《丧乱帖》为切入点,结合右军书论,剖析其行草用笔中的横折笔法。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王羲之《丧乱帖》

一、王羲之行书横折笔画中的使转笔法

(一)使转用笔之『圆转』

《书谱》中对于『使转』一词作了分别解释——『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当笔毫随地流走时实质上就已经完成平面上『使』的动作。『转』则是指当力改变方向时,手指联动手腕,《书谱》中将其形象地比喻成钩环,突出『转』的圆融弯曲。

在论临摹方法时,言及:『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旨在点明若信笔聚墨,不懂摹效之法,手腕又不能掌握挥毫运笔之理,则无法写出妍妙之字。结合《丧乱帖》中单字『痛』『益』『当』『虽』(图一),可以明显看出完成圆转动作时对于手腕灵活度的掌控之微妙。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一

将这四字圆转之处单独对比来看,可依弧度从大到小、由左至右依次排列。横折处的圆弧愈接近直角,则手腕愈需由横至纵向扭转。反之,则愈趋于横向的往复动作。此类横折多呈横细竖粗之状,可见手腕在运势时会不自觉地向外拓展,形成圆环形状。本文将此类使转称为主要运用手势的『圆转』使转。《笔势论》中云:

若拟目前要急之用,阙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

此处也谈到只有在把握形质的基础上,劲健迅速,并加以手腕的灵便轻松,字形的大小方圆才会互相迎合,否则书理难成。一方面圆转笔的书写速度不可过慢,否则易在转弯细劲处弱化笔力,从而失之自然。另一方面,速度过快时也易忽视手腕运笔时的幅度变化,或随自身手势习惯性延伸,从而造成整体使转在方向上的『同化』倾向。正如『转笔处众,莫识其源』,学书者屡见转笔却不能辨别其笔法来源。因此掌握手势在横折中运笔规律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使转用笔之『平动』

通篇观之,《丧乱帖》中横折笔画除上述多运用手腕之势而偏外拓的『圆转』使转外,还有如『毒』『临』『修』『痛』(图二)等字的使转用笔。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完成横向运势后,基本保持线条粗细一致,且折笔的角度大都呈九十度左右,似有李斯《峄山碑》玉箸篆之韵。本文将这类横折的运笔方式称为『平动』使转。右军曰:『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二

因此,书写此类使转时,节奏转向凝重厚朴,书写速度也稍缓,从而保证线条的中锋用笔。这也是王羲之行草难以超越之处——革去汉碑刻中沉滞之风,嵌入篆隶书的厚重稳健,从而推动行草书的发展与成熟。

『平动』使转不仅在王羲之《丧乱帖》中体,在其他手札也有所展现。如《姨母帖》与《初帖》(图三)首行中的『日』字如出一辙,具有隶的浑厚质朴。《姨母帖》更是字字独立,整体横势左右延伸,仍保留着较强的隶意。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三

邱振中评《初月帖》云:『假使我们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作线,而是当作各种形状的块面来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面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

基于锋毫的妙用,此帖前半部分大量运用『平动』使转,后半部分笔锋突变,结合帖中单字『忧』『悴』『报』(图四)可见末笔收束时大多表现为向左下的牵扫动作,似有西晋《平复帖》中章草之意(《平复帖》上承汉简而下启今草,横折常处理为外拓速转的轻扫用笔,尽显遒美质朴)。

诸如此类牵扫用笔在横折笔画中对于『势』的强调,也使得结字由横势向纵势转变,这正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关键。而东晋处于各书体趋向简括的演变时期,因此新旧体的杂糅交融反而造就了《初月帖》的笔法万千,『力圆则润,势疾则涩』也反映在前后的风格迥异中,圆润与疾涩相生,方可尽书艺之玄妙。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四

二、王羲之行书横折笔画中的翻折笔法

(一)翻折用笔中的『圭角上挑』

以下,本文重点分析王羲之对于横折笔法的创新之处,即『翻折』的大量运用。孙过庭言:『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他将『转折』视为同颗树下分生出的各类枝条,其中行书一类则尤其适用于变体之法。如『慕』『墓』『即』『虽』(图五)等单字,在转折处变为上挑的圭角,提按顿挫也颇为明显。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五

『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书右上折角时,迅速向下带过而使得笔毫微铺,此时横向多露锋起笔,折角处强化笔毫的上下提按动作。且角度不再是使转笔法中的直、钝角,大都呈向左下侧入的锐角,这也是完成翻折动作后笔锋由中转侧的常见表现。

正是王羲之对于翻折笔法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中侧锋的灵活转换,从而改变了『势』的方向性——使转之势大多为向右侧外拓顺势而下,此时转变为向左侧内擫倾斜的翻折之势。在处于新旧体更迭交替的魏晋时期,王羲之正逐步脱离草书的连绵体势,加速了行书面貌的发展与成熟。

顿挫、方折感的加入实现了王字行书节奏的多样化,但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连绵草书的书写性。王羲之自评:『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这其实是王右军对于技法『精熟』的强调。他认为自己与张芝草书有差距的原因还是在于笔画和结构的精熟程度。这种『工巧』的价值观也促使王羲之在翻折笔法上继以丰富变化。

再将其与《平复帖》对比:《平复帖》由于是秃笔所书,入笔多圆头藏锋,虽不见锋芒但天真自然,而《丧乱帖》用笔更为精炼,多用细微至极的露锋入笔,正所谓『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羲之认为此类尖笔处应显浑然天成,毫端虽细却不露漂浮怯弱之意,『爽爽若神』而不过于苛求点画的瑕疵。在此『精熟』基础上方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真趣。

(二)翻折用笔中的『圭角下顿』

翻折用笔可以看作由不同角度的两条直线搭或相交组成。不同于『圭角上挑』类,在《丧乱帖》『顿』『酷』『肝』(图六)等字中还存在着直接下顿的横折用笔。此时的横向运笔省去上挑动作,按笔稍顿而下,相比『圭角上挑』更为含蓄稳健。《笔势论》云: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六

书写翻折用笔时,速度虽快但不可入笔太远,以免造成下笔后较长的一段粗肥笔画,即横向上的『长腰』;同时折笔动作不能过小,避免入笔与行笔的脱节,即『短项』。而『圭角下顿』的翻笔恰将速度与大小幅度处理得当。且此类多出现在纵向笔画稍长的横折处,无『长腰短项』之弊。

结合右军其他行书手札中,如《平安帖》中的『明』、《孔侍中帖》中的『领』、《频有哀祸帖》的『频』等字(图七),可见『圭角下顿』类横折角度多呈九十度左右,在竖画上趋于水平线垂直,也可与前文『圭角上挑』类锐角翻折用笔作明显区分。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七

三、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中使转与翻折的结合

(一)在单字中的结合

将《丧乱帖》中『惟』『首』『乱』(图八)对比,可见此类字横折处似有圭角,却又带使转之意。前文所述的『平动』使转和『下顿』翻折在这些字中也难以区分。孙过庭言『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草书不兼具真书的翻折法度会失去严谨规范;而真书佳作则贵在连通草书的使转之意。为使单字结体不至于刻板又不流于软绵。右军常将使转与翻折结合,此时不必过于纠结具体用笔,理解晋人笔法中这种『动静有度』的运笔节律即可。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八

前文简要论述了《初月帖》的牵扫用笔,实质也属使转与翻折笔法在单字中的结合,如『忧』『报』(图九)二字(标红处),笔毫由中转侧时,借圆转用笔之势下顿速折,似『飞鸟空坠』,又如『流水激来』,飞白之意尤显逸笔草草。『不颇则骨不骏』,笔软则生奇怪,折笔后的短促笔画通常来不及调整至中锋,点画狼藉更显骨健气清,这也是《初月帖》浑厚却无臃肿的原因所在。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九

(二)在字组中的结合

除在单字中的结合以外,字组与字群之间的牵丝连带也多结合使转与翻折用笔。这里选取了王羲之《得示帖》《丧乱帖》《二谢帖》三帖的局部字组(图十)展开讨论。羲之《书论》云: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行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一字中的纵横笔画因转与折而关联,一行中的使转与翻折须上下间的连气通声,而尤为重要的则是藏筋骨于锋毫,隐痕迹于笔端。就左图《得示帖》而言,二者的结合更偏向于『转』,而左右两组牵丝的虚实对比更是将使转的意连与实连体现得淋漓尽致:左侧字组牵丝纵向跨度之大,应为悬腕而写,尽显气韵贯通;右侧字组的连带则以横向往复动作为主,墨色的厚实更显恢弘气势。

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

图十

就《丧乱帖》而言,二者的结合则更偏向于『折』,块面边线无过多曲线,两个『何』字在横折边廓线上的细微变化更是精彩至极。时行时草,方圆兼备,点画形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正如右军所言:『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结字大小高低的多变以致势如龙蛇,连绵不断。就《二谢帖》而言,连带较少,尤为注重单字的粗细轻重对比。仅从『羲之』连带的点块状线条也可以看出对于『折』的强调,令『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从以上分析可见,根据字组连带间的外廓线在曲折上的程度大小,大体可以判断作品的整体风格基调:笔法愈偏向使转,结体则愈显柔性,风格也就愈加遒劲浑厚;笔法愈偏向翻折,结体则愈显刚性,风格也就愈加健劲方峻。故赵孟頫言及『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结体之势,而结体又反之奠定整体风格走向。

结语

通过上述三个章节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到王羲之行书对于横折笔法的运用,凡法皆可理性分析,因而可分门别类。但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艺术的价值就在借助物质的外在形式,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魏晋时期『玄学』风靡,时风下诸书家主张点画之间皆有意,同时书体也正走向自觉时期,不再依赖于外在的『象』而追求超然物外的『意』。

观念与实践并不是同步发生的,今天我们所追溯的晋人笔法,在当时只是书家心有所想则有所书,不可预见,不可复来。这种不可言的『玄味』绝不是任一法门所能寻求,『情』与『理』的中和也远不局限于某一书家或某一碑帖。如果将使转与翻折视为羲之行书的技法门类,那么表情达性则是其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