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总复发,你需要了解这8个问题 —下期

 泊恩心理 2022-02-10

上期推送中我们主要针对难治型抑郁症诊断与治疗方式与李苗医生展开话题,这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科普关于抗抑郁药物相关和帮助难治型抑郁症患者的相关知识。

问题摘要

为什么有些患者这么抗拒吃药?

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及治疗巩固?

作为他的家人和朋友该如何帮助?

如果自己患上了难治型抑郁症,该如何帮助自己?

Q1

为什么有些患者这么抗拒吃药?

医生首先要安抚患者情绪,详细的告知患者吃药的利与弊。

全面的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吃药、吃药后效果怎么样、吃药疗程多久、副作用能不能接受等等。

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食欲增加或减退、肠胃不适、头痛、呕吐恶心等,大部分的不良反应只出现在服药的早期,此后不良反应逐渐减小,2-4周治疗作用出现。

即使有副作用,在停药后的数月后也会慢慢消退,不用担心会造成长久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也是因人而异,那些说明书上写的症状并不是一定会出现。

患者特别抗拒服药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的副作用,特别是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他们有很多说不清楚的担心。

第二种是患者觉得吃药的行为会打破自己的完整性。

觉得自己因为这些外界因素的介入而变得不再完整健全,特别是以前很少吃药的患者,接受程度更差。

第三种是担心现实中带来的困难与影响。

如:会遭受到一些外界的起哄、质疑或嘲笑,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一些嗜睡、肠胃不适、肥胖等造成生活上不良。

Q2

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及治疗巩固?

可以从四个方面,多维度的来预防抑郁症的反复发作。

  • 药物治疗

    遵循医嘱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服药;

  • 心理治疗

    定期的稳定的心理咨询,来维持心理情绪的稳定;

  • 生物因素

    除了药物因素,定期的运动;

  • 社会因素

    改善所处的社会环境,减少应激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更多可利用的资源。

抑郁症复发可分为复发一次、复发两次、复发两次及以上。

第一次复发后需要维持3个月的急性治疗后,进行一个抑郁状态的评估,大部分的症状减轻、接近正常的水平后,才到6-8个月的巩固期;

复发两次则需要从新开始,巩固期延长1-2年,两次以上需长期服药。

而在这个巩固期加以观察与评估,去判断生物因素与社会支持相对稳定,可以有应对能力,所受刺激的减少,可以尝试逐渐减量,并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抑郁症第一次发作,症状缓解后,药物不减量,维持治疗半年;

抑郁症第二次发作痊愈后应预防用药1-2年;

第三次发作后,是否终身服药,需要结合社会心理因素、缓解期社会功能状态再行定夺。

Q3

作为他的家人和朋友该如何帮助?

1)当提出需求时给予正确回应:

一些患者会特别希望别人待他像常人一样,那我们更多的是给予陪伴,如:当他想和你谈谈时,那我们积极地谈论,更多的还是关注他们自身的情感感受与需求是什么。

2)给予足够尊重和关注:

一些青少年他们更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这些抑郁情绪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童年时期缺少父母的关注或家庭矛盾等造成,作为家长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与支持,关注孩子的同时改善相处模式。

3)避免与患者发生剧烈冲突:

比如:当你们吵架的时候,会发现他的情绪突然的低落、不想说话,那我们先停止争吵,不需要逼他说话或是强行与之沟通,可以适当的询问需求“你希望我做些什么,怎么样能更好的帮助你呢?”

  • 如果他想自己呆着,那我们可以在隔得不远处去保证他的安全,让他先一个人待一会;

  • 给他一些平时习惯用来消解情绪的方式,当他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稳定后,我们可以再陪着他去做些使他感到放松的事情,先从简单的事开始,如涂色卡,散步、陶艺,爬山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转移注意力和抒发情绪的方法;

  • 询问他愿不愿意谈论自己的想法。

Q4

如果自己患上了难治型抑郁症,该如何帮助自己?

先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再慢慢的接纳自己的所有,就更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

1)增加活动频率

据数据表明,越多地参与到气氛活跃的活动中,人就越能得到愉快感,不管是报个绘画班、去健身房或学习插花陶艺,这些都能使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也能让思维更清晰。

2)避繁就简,从简到难

先从一些简单的事来慢慢地尝试和改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来进行一些引导,当完成一件事时要及时的夸赞自己,减少低自信与自责的想法,就像前面说的当自己逐渐接纳自己的情绪时,那我们的思维也在逐渐打开,也将会收获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上期回顾

抑郁总复发,你需要了解这8个问题 —上期

本期合作专家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Lu, J., Xu, X., Huang, Y., Li, T., Ma, C., Xu, G., ... & Zhang, N. (2021).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8(11), 981-990.

[2] Rybak, Y. E., Lai, K. S., Ramasubbu, R., Vila‐Rodriguez, F., Blumberger, D. M., Chan, P., ... & Burhan, A. M. (2021). Treatment‐resista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anadian expert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8(4), 456-467.

[3] 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2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7.

策划制作

首发于:泊恩心理公众号    |    编辑:Nicole 叶叶

策划:品牌部    |    监制:泊恩医事委员会

泊恩声明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市汉坤(深圳)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点个“在看”再走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