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律失常,有悬空感,多因脾虚!一张温脾方,补心养血,巧妙化解

 朱永林548cr9af 2022-02-11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关于心律失常的事儿。

中医对它的认识,有很多规律可循。其中,重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我来给你讲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它很典型,很说明问题。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60岁。

这个人,常年感觉到心慌不宁,反复发作。一旦犯病的时候,心里头就有一种虚悬之感,心跳自我感觉明显,伴随心慌、胸闷,六神无主之感。

这个现象,可以说持续了不少年头。患者多次到医院检查,都被确诊为心律失常。但是,经过种种西药的治疗,效果不好。

后来,此人就有些受不了了,决定投中医治疗。她之前总听别人说,中医汤药,容易吃坏肝肾。但是眼下为了治病,为了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她顾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就去看中医。

看的谁呢?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周仲英老师。

刻诊,见患者脉结代、苔薄腻、舌质偏淡而稍腻,面色不好。

细问得知,患者平素比较怕冷,厚衣厚被,早早就穿上了。另外,她平时大便容易稀薄,给人感觉总是在拉稀。而且,每一次大便之后,她心慌等不适现象,就会加剧。

了解到这些以后,周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炙桂枝、焦白术,制附片,党参、葛根、丹参,熟枣仁,炮姜、黄连、春砂(后下),炙甘草和石菖蒲。每日一剂,水煎服,一共开7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一周以内,不适感只是发作了一次。平时,心跳稳定,大便渐渐开始变得正常。

这个时候,效不更方,患者继续服用。只不过,在其中加入了生龙骨和生牡蛎(皆需先煎)。服药半个月以后,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0年的《浙江中医杂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查阅一番。

现在,我想说说这里的门道。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脾阳不足。

你看,这个人便溏,这就是脾虚、运化失常的表现。她又十分怕冷,喜欢厚衣厚被,这就是脾阳不足,身体四肢得不到温煦。由于脾阳不足,湿邪内生,所以患者舌苔发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气血不足,所以患者面色就不好。

因此,这个患者脾阳不足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

那么,这个状态,是怎么影响到心脏,并引起心律失常的呢?

这个就得说到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些概念了。中医讲,脾运化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送给心,然后在心的作用下变成血液。这时候,心脏才有了充足的心血和心气,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

相反,如果我们的脾,功能太差了,无法输送水谷精微给心,那么必然造成心血心气的匮乏,这就会引发心脏功能的失常。心律不齐,心脏的悬虚感,心慌意乱之感,就这么产生的。

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脾阳不足,心脏失养。

所以说,对这个患者来说,温脾阳,就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养血安神。

我们看看当时周师用的配伍吧——

炙桂枝、焦白术,制附片(先煎),党参、葛根、丹参,熟枣仁,炮姜、黄连、春砂(后下),炙甘草和石菖蒲。

这里头,桂枝、附片、白术、党参、炮姜、炙甘草,用于滋补脾阳。丹参、枣仁用于养血安神。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黄连和石菖蒲,用于燥湿化痰。同时,黄连有明确的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脏的作用。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说起来,心律失常,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一些六七十岁的人,更多见。

这个情况的形成,自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我想提醒您的,就是它和脾胃之间的关系。

除了上文所述的,由于脾阳不足导致的心律失常之外,脾胃气虚的、中气下陷的、脾虚湿盛的,这些情况都有。之所以重视脾胃,这和中医藏象理论中,对心和脾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分不开。

所以我说,有这个毛病的人,应该重视对脾胃的调理。尽管,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不代表权威的声音,但是我觉得,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患者的真实情况,是值得重视的。

对于这方面的案例,我以后慢慢给您详细说。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先讲这么多。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不鼓励对号入座、自己试药这样的危险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