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跑步时,我想些什么?

 黑白的触动 2022-02-13


三十三

还有不到两个月,33岁于我就成为历史了。

肉体上,我已经活过了耶稣,他在33.5岁的时候,被残忍钉死在十字架上,铁刺穿透肉骨的痛苦中,他说:“成了!”

什么成了?成了什么?

基督徒有基督徒的理解,你我有你我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识(除了犹太教徒)——耶稣作为救世主的救赎使命,在他担当人类罪恶而死的那一刻,达成了。

用我们的古话说,耶稣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然了身达命、死而无憾了!

而我,还奔跑在“知天命”的路上。

也许大多数人看来,我这种表达有些奇怪或虚浮:30出头,不该奔跑在婚姻、养娃、挣钱的路上吗?知的哪门子天命?即便装B,起码从“而立”和“不惑”开始吧!年纪轻轻就老气横秋,小心被雷劈!

是不是虚浮呢?

可能是吧。

但我如此写,却没有一点心虚,因为这里的重点不是“而立”、“不惑”和“知天命”,而是“奔跑”——

当你跑起来的时候,不论踅摸什么,都是踏实的。

机缘辐辏:33岁的我开始长跑,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也是33岁时开始长跑;他30岁左右开始写作,我也是(虽然基础、用心程度、初期成就等相差甚远);他跑了20多年,每年至少参加一个马拉松,我也如此打算;他在创作小说之余,也写写跑步随感,《当》就是几十年的随感小集,我亦打算写些随想,虽然只跑了九个礼拜,从身体到思想远不及村上深刻透彻,但我于书中找到了共鸣,也发现了不同,我自有我的经历和角度......

于是,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当我跑步时,我想些什么。


缘起

记得大学时某学期的第一堂体育课是在室内进行的,老师长发披肩、胡须茂盛、皮肤黝黑,更像个搞艺术的,课程内容也别开生面,老师让大家在小纸条上造句——“运动好比......”。因为不记名,学生们可以真诚而天马行空地表达对运动的痛恨或热爱。之后老师挑出一些念给大家,答案五花八门,却中规中矩,而有一个答案在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中炸开了锅——“运动好比做爱,让人欲罢不能”,老师念得大方,台下口哨张扬......

学生时代的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运动,乒乓球、足球、篮球、网球、攀岩、台球、棒球、排球、跆拳道、散打、游泳、健美......只要学校能开的体育课,我几乎蹭了个遍且乐在其中(当然大部分就学了个皮毛),曾一度痴迷于卧推练胸,导致“上围”雄伟,甚至让部分女孩惭愧。

健美是为数不多在大学期间一直坚持的运动,支持我的动力是我以为女孩子喜欢肌肉大的男生,所以我只注重撸铁,对跑步热身之类的有氧深恶痛绝甚或有所畏惧,高中时参加过一次长跑比赛,由于赛前缺乏训练,结果跑完后头昏呕吐,痛苦不堪,留下了阴影。

总之,那时虽然玩得花,却从没有体验过运动的“高潮”。

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太顺利,辗转过好几座城市,换过好几分工作,浑浑噩噩,不知所终,心情一度低迷。

按说,我的成长经历在外人看来算是顺利,成绩不错,大学也不错,该学的都学了,该考的也都过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个人要心安理得地、幸福地活着,单凭学校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村上春树在《当》中写道:“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

学校会教你知识,但不会教你“做人”,“做人”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情绪管理、挫折承受、识人识己、行止适可......其复杂精微奥妙细腻之程度,是一个人学穷其一生都不一定学好的大课!

而“做人”的知识,是无法言传的,因为它是完全无标准、高度个性化的:活泛人有活泛人的做法,老实人有老实人的做法;活泛人活泛的水准不一样,老实人老实的程度也有别;同样的话,张三能说,李四说就别扭;同样的理,于此时此事是正理,于彼时彼事就是歪理;不论你饱读多少“四书五经”亦或“阴阳厚黑”,如果没有实践,你永远没法会意。所以大智者不轻易指点别人,佛说“出口即错”,儒家讲“中庸”,可见做人之难,度,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揣测把握。

有些人没有这样的认识,做人依然游刃有余,这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知地掌握了个中机巧,这与悟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影响。如果你出身在一个有些见识的家庭,父母会以身作则,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形塑你的习惯,让你在耳濡目染中正确地学会做人,这样的“童子功”,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善莫大焉。但如果“碰巧”(其实我这一代人的概率较大),你出生在一个狭隘、短见、功利甚或迷惘、混乱的家庭,那“最重要的东西”很可能与你失之交臂。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初入社会的混沌迷乱是我必然要承受的苦难。好在我有读书的习惯,混乱中只好书里寻慰。

如上所述,书中是没有答案的,但书可以提供一些找寻答案的方法或认识。如果现在有“一心只顾圣贤书”而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学生朋友向我诉苦,我不会告诉他们“打开自己、拥抱世界”这样假大空的废话,我会告诉他们:如果愿意,先读读《红楼梦》吧,你已经在识人处事上落于人后了,再抱着一种单纯的、理想化的念头和一堆空中楼阁的大道理试图融入社会,你不头破血流才怪!《红楼梦》不会让你老练圆滑,但起码能让你知道,人是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是起伏而不完全受控的,起码能让你了解“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起码能让你明白“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有这样的观念,受伤后,你起码不会因无知歇斯底里,而会淡定于不过如此。

《红楼梦》是后来的阅读,当时给我安慰的是心理学教授TalBen Shahar的《哈弗幸福课》,其中提到有氧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教授的原话是:“如果你不运动,相当于在服用致郁药!”之后举出一系列心理学统计和试验来证明这个观点——常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显著快乐,抑郁症患者通过有氧运动的康复率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康复率持平,且愈后复发率显著较低。教授还给出了进化机制的解释:我们的祖先是在奔跑狩猎活动中存活下来的,奔跑、获得猎物已在大脑中形成分泌多巴胺的回路,今人虽然不用奔跑就能获得食物,但大脑却需要奔跑才能保持健康。其他动物也是一样,动物园里猴子不愁吃喝,常见怏抑不乐,野生猴子饥饱难料,哪见有抑郁!

这个观点对当时的我冲击很大,毕业后的几年,我很少运动,虽然也了解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没想到不运动像吃致郁药那样严重。于是决定按照教授的建议,每周至少跑四次步,每次至少半小时。

让我下定决心跑步的还有同时期看的一部叫《国土安全》的美剧,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身为美国特工的男主潜入敌国执行任务时被抓,敌人为了麻痹其意志,单独把他锁在一个空房间里,马桶都没有,提供给他的只有食物和毒品,受过特训的特工本来意志是坚定的,但再强大的意志也敌不过长期的暗无天日和孤绝封闭,男主吸毒后心志尽失,直到被美国大兵救援时,男主已成为一具被自己粪便环绕的行尸走肉,双目无神,奄奄一息,按说吸毒吸成这样,送到戒毒所都没救了,但军队自有军队的办法——跑步!男主双手被士兵绑在一辆卡车后面,卡车开动,男主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迈开步子跟着跑,不跑或者跟不上,就是死路一条,卡车是不会停下的。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濒临死亡的瘾君子又被锻造成精神抖擞的战士......

决心好下,执行起来是另一回事。

我一开始打算吃早饭前跑步,夏天还好,冬天太冷,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个麻烦,一想到还得跑步,麻烦变成了煎熬,如果不是维持一个良好的作息状态,比如前一晚看剧熬夜了,第二天一定起不来,起来了也不想跑。而且许久不运动,想着采用循序渐进加量法,从3公里开始,每周多加1公里,结果是偶尔松懈停几天,又从3公里开始起步。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跑了几个月,一次都没有体会过书上说的“爽快”,反而大多数时候像是在受刑,有时两脚像灌了铅,沉重得不听使唤,每次跑步都像打一场仗,战前动员、逃或战的抉择、意义的有无......一样都不会少,唯一的安慰是结束后的徒步:终于可以走路了,又完成了一次任务。

这样完任务是一定坚持不下来的,加上我常常外出,这几年总共加起来也没跑多少路。我有时候怀疑,是不是跑步不适合自己,该不该换一种运动。

后来旅途中的三件事,让我坚定了非跑步不可的信心。

第一件事是2019年11月份,我爬黄山的时候在西海大峡谷没有乘坐地轨缆车,一个人绕道步仙桥步行爬到了白云宾馆,不知道爬了多少公里,用时近五个小时。我在白云宾馆小卖部买水时售货员问我从哪里过来,我说的路线让她大吃一惊,说很少有人走这条路。我估摸着可能有十多公里,虽然累,内心也有点对自己体力的小自豪。

第二件事是2020年11月份,我刚夜爬完湖北武当山,第二天又夜爬了华山,晚上十一点一直爬到早上五点,和我同行的还有个20岁上下的河南小伙。次早在东峰看完日出,我们又徒步转了南、西、北三峰,半路上,小伙后劲跟不上了,只能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而我的体力还有余额,让小伙很是钦佩,我表示谦虚,但心里也有些许惊喜——看来我这个不常锻炼的人,还是有点耐力的。

后来在一片科普文章中看到,原来人的耐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峰值大约就是30多岁,也许不是我身体优秀,是年龄“红利”吧。

第三件事是去年自驾西藏,冈仁波齐转山的时候,我第一天徒步近40公里,从太阳升起走到了月亮落下,后半程腿隐隐有抽筋的动静,一边按摩,一边前行,肌肉疼的发颤,心里却闪出要跑马拉松的念头——背个不轻的包在颠簸陡峭的山上都能行进40公里,轻装跑40公里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去年11月份回青岛后,开始搜集马拉松信息。

根据之前跑步的经验教训,我知道要想长久地做一件事,你首先要重视这件事,而不能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边角料”。我搜索了青岛马拉松的举办时间、马拉松训练计划等信息,并制定了一个半马的训练计划。跑步和弹琴一样,我打算一直做下去,所以不急于过高的目标,更不求名次,循序渐进,从半马开始,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就行。青岛马拉松会在4月份或5月份举半,10周半的训练计划时间充足,如果因疫情取消比赛,那我就自己定时跑个半马,然后备赛全马。赛不赛咱没法控制,跑不跑自个说了算!

就这样,我开始了半马的备赛。

认真跑起来后才发现,我不够认真。看似简单的跑两步,还是有些学问的。第一周到第四周,每次跑步距离从3公里增加到了10公里,我却越跑越慢,刚开始平均一公里大约6分能跑完,后来腿越来越沉,一公里要8分钟才能跑完,这和走路也差不多了!而且脚踝疼、膝盖疼,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蛋疼——字面意思上的蛋蛋疼。

这才刚开始练,怎么这么多疼痛呢?上网一查才知道,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很重要,合适的鞋也很重要,膝盖疼跟是否戴护膝没有多大关系。而蛋蛋疼是不少长跑者都遇到过的情况,跑10公里大腿内侧和蛋蛋要摩擦上万次,磨出血很常见,不疼才怪,解决办法是要么买专用的跑步内裤,要么买医用凡士林,涂抹在大腿内侧。我这个人经济上一向抠搜,而所谓“重视”就是经济和精力都要投入,所以果断换鞋、买凡士林,并且根据跑步距离认真热身和拉伸,有时候跑步半小时,热身拉伸就要15分钟。

至此,算是初上道了。

第五周最长的一次跑了13公里,一开始3公里还有腿沉的问题,3公里以后就渐入佳境了,感觉越跑越轻快,肌肉适应了运动强度,在向我释放爽快的信号,我第一次跑完全程后感到意犹未尽,觉得再跑个13公里也不在话下。

那个13公里是个转折点,跑步于我不在是痛苦的任务,我甚至大多数时候都能享受其中。

直到今天,已经跑过九周了,最长的一次跑了19公里,配速又恢复到了一开始的每公里6分钟以内,用时不到两个小时,跑半马已经绰绰有余。

偶尔膝盖还会疼,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跑步,我想这正如村上春树在书中提到的:跑步是你和自己的身体博弈的过程,你一松懈,身体会马上降级,你用力过猛,身体会出故障,只有源源不断地耐心加力,它才能稳定升级。

我想,跑步不仅是我和身体之间的力量博弈,也是我和大脑之间的精神博弈:我的策略不对的时候,大脑发出我不适合跑步的信号,试图诱我放弃跑步;当我用耐心和认真渐入佳境的时候,大脑用多巴胺鼓励我继续坚持;当我坚持下去,身体和大脑会给予我更多的奖励。 


跑步的哲学

毛姆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他的意思是,只要你重复一件事情时间足够长、次数足够多,不论它是什么事情,你都能从中悟出些道道来。

村上春树从33岁跑到近60岁(他写《当》的年龄,其实之后他还在跑,而且新参与了铁人三项),每周跑六天,每天平均10公里以上,坚持20多年,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村上的小说我只读过《1Q84》,是大学刚毕业在北京郊区一家医药公司作实验员时百无聊赖打发时间时读的,同时我还读着热门网络小说《盘龙》,那时我读的小说不多,也能感觉到村上文字的与众不同,唯美怅惘,又清新流畅,本来悲剧的故事,却给人清澈温婉的感觉。如今我也读过一些其他作家的小说,但村上的文字依然独一无二。

村上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到三十岁之前经营着一家咖啡店兼酒吧,虽然30岁以后才开始认真写作,但这段时间的见识和积累无疑意义重大,以至于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就获得日本文学大奖(群像新人文学奖),这是他走上职业作家的契机。

作家是个很孤独的职业,为了排解孤独,有些作家往往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过度抽烟,甚至吸毒,美国小说家史蒂芬·金就曾沉溺毒瘾,痛苦不可自拔,村上春树在开始专职写作后,也是烟不离手。但村上及时反思了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创作规律——他不是那种才华横溢到随手一挥就是名篇佳作的作家,他需要勤奋地寻找和搜集灵感,而好的身体是他能保持勤奋的基础。所以他决定戒烟,不抽烟,就得找一种方式对抗孤独,他找到的方式就是长跑。

这里有一个诡谲的地方,即对于普通人来说,长跑也是一种孤独的运动,非职业运动员跑马拉松基本不为争名夺奖,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那么用一种孤独的运动对冲一种孤独的职业,难不成孤独也能“负负得正”?

其实这很好理解,对于一个习惯孤独的人来说,排解孤独腐蚀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社交,而是转移,即通过运动或其他合适的方式把对精神孤独的专注转移到肉体的“痛快”,这是孤独者保持活力的不二法门。孤独不是问题,更不是病,但你非要让一个孤独者参与无意义的社交,他顶多变成个外向孤独者,而“外向孤独症”,可确确实实是一种病!

所以历史上很多创造力惊人的天才都是马拉松爱好者,比如图灵。创造需要孤独,而孤独需要奔跑。

村上在书中是这样描述跑步和孤独(他称之为“孤绝”)的关系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说是着意如此,毋宁说凭着直觉行事。”

村上跑步始于直觉,但如毛姆所言,一旦你跑了20多年,必会终于哲学。

你能想像,跑步跑到双腿没有知觉是什么体验吗?你能想象,跑完步后腿没感觉,双臂却浮肿疼痛是怎么回事吗?你能想象,跑步跑到“无我”是一种什么境界吗?

如果没有村上真诚的分享,这些感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村上曾跑过一次100公里的“超马”,跑到后半程,他的腿就不听使唤了,他只能拼命加大摆动双臂的幅度,带动双腿前进,再后来,他说自己脑子空了,什么想法都没了,周围的风景也看不见了,完全成了一台眼中只有路的“跑步机器”,机械地挥臂、迈腿,连放弃的念头都没有了......后来他的手臂就肿了,好久才恢复。

那是村上最痛苦的跑步经历之一,与其他痛苦的经历一起,村上悟出了这样的哲理:

“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村上还在希腊的马拉松小镇沿着传说中的路线跑过一次马拉松,那次天气炎热,他在途中热切渴望镇上冰镇的阿姆斯特尔啤酒,而他结束后真正喝到时,却远不似奔跑时热切向往的那般美妙。他写道:“失去理智的人怀抱的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是子虚乌有。”

深刻的哲思之外,书中也记录了轻松的见闻。譬如作者在美国备赛时,常能听到背后传来“On your left!”因为这是漫威电影的一个梗,我以为现实中鲜少发生,而实际上,奔放的老美跑步超越别人时口头上毫不客气,也许是善意的提醒,更可能的是如美队对猎鹰的炫耀。从这里可以看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或日本,即便你跑的比别人快,顶多心里暗爽一下,很少这么放肆地表达出来。

村上的跑步随感写得非常真诚,在记录一次铁人三项比赛时,他因比赛中频发的意外想法颇多:“也许跑着跑着,性情莫测的雷会落到头顶上;也许金环胡蜂被毫无来由的怒气驱策,会朝我奔袭而来;也许理应在终点等待着我的太太,会发现我私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实(似乎有那么几件)......”

真不知道村上太太读到这一段,会不会指着书页质问村上到底有哪些令人不快的事实?

无论如何,村上是热爱跑步的,书末,他写道:

“假如有我的墓志铭,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20**,他至少跑到了最后。”

以上是20多年的跑者——村上的跑步哲学,只跑了九周的我,也有一些感想。

之所以我能对村上的哲思产生共鸣,是因为我和村上一样,也是一个“孤绝者”。我想,大部分从事与创作相关职业的朋友,应该都是“孤绝者”。如果你也是,那你应该不会否认,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灵感最为澎湃的时候,思悟如漫溢的洪水,想法似喷发的火山,收都收不住。

而跑步,包括之前的自驾,让我找到了另外一些酝酿灵感的温床,当你独自开车翻身越岭的时候,或听着音乐,或看着美景,缪斯会在你的脑海翩翩起舞;当你一人奔跑在林间人海的时候,或溜着小狗,或数着呼吸,启示会在不经意间扣响你的心扉......

村上把自己比作一位在灵感之矿上勤勉奔波的矿工,而跑步,不仅锻造了奔波所需的肌肉,它本身就是一座灵感的矿床啊!

好了,不多说了,我要换上衣鞋,出门“挖矿”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