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零五、口渴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4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口渴

导读

1、中医医术的高低往往在于细节的辩证,口渴便是其中一个。

【治病策略】

1正常人应该有点渴;想喝水的温度室温为宜。

2吃安眠药也会造成口渴黄连阿胶汤清虚热,安眠。

3人在气血两亏的状态之下时,病人都会产生燥渴。

4辩证:

1渴者,燥气、湿气耗伤津液也,燥伤津液者,津液为燥气所吸收。湿伤律液者,湿与津液本是一气,既化湿气即不化津液,湿愈旺津愈涸也。如胃气顺降,则湿归水道,湿渴自止。(燥土利尿,降肺达木。)胃气顺降,阴降津生,燥渴自愈也。(补气清肺。)燥渴者饮必多。湿渴者饮必少,或虽渴不欲饮,或饮后仍吐也。

2消冲者,胆经不降,风火上动。饥而欲食,食并不多,食而复饥,渴而欲饮,饮后复渴。所食之食,所饮之水,皆被风气消去,并不化生津液,故病消也。风火上冲,心跳气逆,故病冲也。(息风温肾,清热养水。)

3消者,食后又饥,饮后又渴,风消津液也。此病如将胃气消伤,则中气全败,便成不治。虽肝木不升而病消,然胆木不降之过亦不小。盖胆木下降,则水中有火,水温木和,何至郁陷生风,疏泄肆行,至于如此之甚也。(滋肝温肾,补肺顾中。)

5渴因有三病:

1湿渴者,胸下有水湿,阻隔相火不能下降,火逆伤津,则渴而能饮,饮仍吐出五苓散白术止湿家之渴。

2燥渴者,肺胃燥热,大渴能饮不吐出。白虎汤人参止燥证之渴。

3风渴者,肝枯风动伤津,则渴而小便多也。肾气丸乌梅丸

6消渴:

1病人叙述口很渴,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就发高烧白虎汤好了。

2消渴,饮一溲一肾气丸栝蒌瞿麦丸

3上消下淋猪苓汤,如木气不能疏泄,加桂枝

4上消下淋+发热脉浮,五苓散

5饮一溲二(危症),桂附苓乌汤:茯苓、泽泻、桂枝、干姜、附子、煅龙骨、煅研牡蛎、研首乌各三钱。

6口干而渴栝蒌根

7肺燥口渴麦门冬

8夜间口渴麦门冬

9猪苓汤泻水、排下半身水肿,排潜在的肾结石,亦有助于口渴与失眠。

10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11烦渴兼少阳证,就是小柴胡汤白虎汤的加减。

7虚实口渴:

1饿而不渴---->虚热,虚热是间歇性的热,除上焦虚热:栀子、黄连、竹茹、黄芩、豆豉饿+大渴--->实热,石膏。实热是不停的热。

2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烦热是壮热,高烧到三九、 四十度,平常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不会壮热四十度,这么高温都是白虎汤证了;但是,如果病人喜热饮甚至烫水,则不是白虎汤,是无根之火上浮,可用五苓散,用肉桂

3口渴(不算很严重)、小便不利,兼表症,五苓散;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大部份是白虎汤承气汤

8他症辩证:

1腹泻不渴为太阴病,腹泻而渴为少阴病。

2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湿宜泻之,小便自利而渴,知内有燥也,燥宜润之,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

3呕吐:如果口渴甚就不用半夏止呕,而用吴茱萸止呕。

4临床上,只要是很口渴,全身肌肉无力,小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口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9感冒发烧:

1发烧不口渴的病患,可服用热稀饭加姜与糖,用大被子盖住闷热,以促使皮肤毛孔张开排汗,待汗出至额后,用热湿毛巾将汗擦干,发烧即退而痊愈。

2发烧若口渴

A想喝(),乃有内热(即火气或发炎),即可多喝开水以助降低体温,并不可用被子盖闷,否则会加重病情;

B发烧若想喝热汤,则为有内寒或内虚,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温散以退烧,与口不渴同法治疗。

10理中丸证,不渴为寒。其他的病,多有热而不渴者。阴虚之人,肺燥肝热,反多不渴。

11喜饮热汤或兼腹痛厥利者,脾部之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附子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生姜二钱甘草一钱。

12湿热之口渴: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可附子以减苦寒之弊,茯苓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13喜饮冷水以及消渴不止者,胃中虚热故也。宜原方甘露饮:生地三钱熟地三钱天冬三钱麦冬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石斛三钱茵陈三钱枇杷叶三钱甘草一钱。

【辩证诊断】

1吃安眠药也会造成口渴

2热者,胃阳有余,不能化阴下降,周身壮热。四肢秉气于脾胃,胃阳热盛,四肢且出热汗也。(清降胃热。)如食后胃里觉热,或胸间觉热,是胃阴枯少,不能藏阳,孤阳外散,中气将亡。(温中润木,清养胃阴。)渴者,燥气、湿气耗伤津液也,燥伤津液者,津液为燥气所吸收。湿伤律液者,湿与津液本是一气,既化湿气即不化津液,湿愈旺津愈涸也。如胃气顺降,则湿归水道,湿渴自止。(燥土利尿,降肺达木。)胃气顺降,阴降津生,燥渴自愈也。(补气清肺。)燥渴者饮必多。湿渴者饮必少,或虽渴不欲饮,或饮后仍吐也。

3消冲者,胆经不降,风火上动。饥而欲食,食并不多,食而复饥,渴而欲饮,饮后复渴。所食之食,所饮之水,皆被风气消去,并不化生津液,故病消也。风火上冲,心跳气逆,故病冲也。(息风温肾,清热养水。)

4消者,食后又饥,饮后又渴,风消津液也。此病如将胃气消伤,则中气全败,便成不治。虽肝木不升而病消,然胆木不降之过亦不小。盖胆木下降,则水中有火,水温木和,何至郁陷生风,疏泄肆行,至于如此之甚也。(滋肝温肾,补肺顾中。)

5、(1传经热邪,则小便短涩而赤,口燥咽干,舌燥唇焦,而渴之甚;

2肾气虚寒,亦口渴,小便必色白,因下焦虚有寒,惟见频饮热汤以自灌而已,又或思饮冷而不能下咽,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之候。

6腹泻不渴为太阴病,腹泻而渴为少阴病。

7一般的发烧以感冒占大多数,汗出则愈。

1发烧不口渴的病患,可服用热稀饭加姜与糖,用大被子盖住闷热,以促使皮肤毛孔张开排汗,待汗出至额后,用热湿毛巾将汗擦干,发烧即退而痊愈。

2发烧若口渴

A想喝(),乃有内热(即火气或发炎),即可多喝开水以助降低体温,并不可用被子盖闷,否则会加重病情;

B发烧若想喝热汤,则为有内寒或内虚,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温散以退烧,与口不渴同法治疗。

8万病回春: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湿宜泻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内有燥也,燥宜润之,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

9夜里渴醒是厥阴证。

10后半夜一点以后出现腰痛、口渴、失眠、瘙痒、心绞痛发作、消化道不舒等症状的,都是厥阴病

【辩证治则】

1口干不欲饮,皆为虚证:

1口干、咳嗽,用麦门冬

2口干而渴,栝蒌根

3口干,有血症,拉丝血、鼻衄等,生地黄

4重病患者、老人口干,早上起来舌头转不过来,人参茯苓地黄证。

2 如果口渴甚就不用半夏止呕,而用吴茱萸止呕。

3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饮者,胃中阴液枯也。宜加减地黄汤 熟地三钱山药三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泽泻三钱 五味一钱元参三钱花粉三钱山茱萸三钱葛根三钱。

4、(1口中肿痛,兼见发渴饮水者,胃中火上冲也。宜时方甘露饮:天冬三钱麦冬三钱生地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茵陈三钱石斛三钱批杷叶去毛蜜炙,三钱甘草一钱.

2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饮者,胃中阴液枯也。宜加减地黄汤:熟地三钱山药三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泽泻三钱五味一钱元参三钱花粉三钱山茱萸三钱葛根三钱。

5、(1消渴,饮一溲一肾气丸栝蒌瞿麦丸

2上消下淋猪苓汤,如木气不能疏泄,加桂枝

3上消下淋+发热脉浮,五苓散

4饮一溲二(危症),桂附苓乌汤:茯苓、泽泻、桂枝、干姜、附子、煅龙骨、煅研牡蛎、研首乌各三钱。

6


虚热

实热

饿

饿而不渴

饿而大渴

间歇性的热

不停的热

烦躁

烦躁

烦躁

舌胎

舌苔是淡黄

舌苔黄而且干燥

比较无力,重按就不见了

有力

用药

1、栀子去上焦的虚热。

2、病人有黄疸的时候,看到的是虚热,现代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栀子

3黄连阿胶汤清虚热,安眠

4、除上焦虚热:栀子黄连竹茹黄芩豆豉

石膏

7渴因有三病:

1湿渴者,胸下有水湿,阻隔相火不能下降,火逆伤津,则渴而能饮,饮仍吐出五苓散白术止湿家之渴。

2燥渴者,肺胃燥热,大渴能饮不吐出。白虎汤人参止燥证之渴。

3风渴者,肝枯风动伤津,则渴而小便多也。肾气丸乌梅丸

8白术湿家之渴人参燥证之渴

9湿热之口渴: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可附子以减苦寒之弊,茯苓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10肝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特别口干、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腹满腹水更大。水并没有办法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乘肺)

11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燥渴烦燥,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

12厥阴症的消渴,饿但是不想吃,胃里感到疼而且热,这不是大黄甘草汤症,而是肝血虚,血虚则内风生,肝燥而胆不濡,则浮火易动,风与火相搏,于是肺液耗损,引水自救,水能胜有形之火不能胜无形之风,燥于是饮者自渴,按症选方:黄连阿胶汤,合百合地黄汤陈修园谓当于乌梅丸

13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热在上焦肺之气分,用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加桔梗;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用通关丸(滋肾丸)(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30克 肉桂1.5克,梧桐子大100丸)

14又中焦消渴多食,消瘦,自汗出,大便硬,小便数者,用调胃承气汤倍加芒硝。但此病,有属甘麦大枣汤证者,须参互辨证。

15自利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温里用四逆汤

16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用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生姜大枣

17饿而不渴---->虚热;饿+大渴--->实热石膏

18、(1天花五钱

2麦门冬三钱 --> 补肺津,治口渴

3夜间口渴麦门冬

19茯苓五钱 白术三钱 猪苓三钱 滑石五钱 阿胶三钱-->猪苓汤泻水,排潜在的肾结石太溪穴有压痛,亦有助于口渴与失眠。

20病人叙述口很渴,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就发高烧,喝白虎汤好了。

21临床上,只要是很口渴,全身肌肉无力,小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口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22、(1阳明的主证就是「」,大承气汤也会有渴证,白虎汤也会有渴证;

2消渴,喝多少小便多少,用肾气丸栝蒌瞿麦丸

3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4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就是小柴胡汤白虎汤的加减。

23唐容川: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体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为血渴,瘀血祛则不渴矣。”方用「大黄䗪虫丸」。

24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烦热是壮热,高烧到三九、 四十度,平常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不会壮热四十度,这么高温都是白虎汤证了;但是,如果病人喜热饮甚至烫水,则不是白虎汤,是无根之火上浮,可用五苓散,用肉桂

25口渴(不算很严重)、小便不利,兼表症五苓散;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大部份是白虎汤承气汤

26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为亡,茯苓甘草汤

2没有心下悸:

A渴:白虎汤

B不渴:无他证,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27理中丸证,不渴为寒。其他的病,多有热而不渴者。阴虚之人,肺燥肝热,反多不渴。

【辩证比较】

1、(1渴在三阴:太阴则咽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

2渴在三阳:太阳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阳明之渴用白虎汤者,以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已具,心烦渴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去半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2小柴胡汤证,渴而不呕者,乃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之证。此渴是津亏之渴,非实热之渴。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1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

2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

4、(1发烧,怕热,大汗,口渴重,喜饮冷水,白虎汤

2如果大渴,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5、(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猪苓汤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肤干燥,心烦,排尿痛,血症,夜烦躁,无水逆。

3茯苓泽泻汤口渴,胃内停水呕吐,吐食,有器质性变化。

4肾气丸口渴,小便不利,脐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参汤口渴,脉洪大,不吐。

6苓桂术甘汤眩晕,胃内停水,脉沉紧,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汤胃内停水,手足冷,心动悸,心下悸。

8吴茱萸汤头痛,胃内停水,手足冷,烦躁甚,呕吐重,脉沉迟。

6饮水:虚热的人喜欢喝热的,实热的人喜欢喝冰的;

脸红:虚热的脸红是粉红的,没有什么光亮的,实热的脸红是赤红的,很亮。

治疗:虚热竹叶汤实热是要白虎汤

7周严:栝蒌根与葛根同主消渴身热,而仲圣治,则一用葛根,一用栝蒌根何故?盖无汗而小便反少,气冲口襟,是风寒湿之邪相搏于太阳阳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则能随麻黄辈散之于外。栝蒌根无解表之长,而证是身体强几几然,俾与桂芍诸物养筋脉则适相当,此其所以攸异也。

8表证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9手足温而渴是阳明症;手足温不渴是太阴症。

10呕吐太过了之后的变症,

1吐太过了,胃的津液伤到了,虚热往上走,病人就会烦燥大半夏汤

2渴而烦燥者、就是胃裹面的水没有了,胸腔里面的水也没了,白虎加人参汤

3如果病人但热不渴,代表胃的津液没有伤到,但是还有表热,白虎加桂枝汤,因为兼有表热阳明热,但是胃的津液没有伤到,所以把人参拿掉,把人参换成桂枝。

11、(1防己黄芪汤是用在风水,就是刚开始有水病在表的时候用的,而防己茯苓汤是用在皮水,就是当病走到半表半里中间时用的。

2防己黄芪汤证的病人一定不会口渴防己茯苓汤一定有渴症出现。

12脉沉渴欲饮水,但是小便不利,小便是粘稠的,不治疗的话就会形成黄疸。治疗用方用栝蒌瞿麦丸。如果脉是浮的,小便不粘稠,就用五苓散了。

13口渴有热症寒症:先试之以水一盏,待须臾见病者额上及眼中润泽者,为渴。 若咽下冷水,忽然舌上火辣而干燥,手足振动似遇风寒者,为寒渴

14手足振动亦有寒热之分:

1热证,虽见手足振,但呈拘急不自由之状。

2寒证,则其振动无力,即所谓沉重之象,虽手摇,但有欲借凭扶之状。而且四逆汤证,腹皮松弛,似按熟瓜。虽偶见拘急者,然腹皮无力,腹底拘板,且腹胀而自觉空虚。

15、(1大凡白虎汤,通治阳明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苔干燥,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燥乱,日晡潮热,或阳毒发斑等证。亦当随证加人参而用之。

2白虎汤,兼骨节烦疼,气冲逆而作呕者,白虎加桂枝汤之证。

3若癫痫热证,血气冲逆,眼目赤热,或肝积迫于胁下,于白虎汤加黄连

16 1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转属阳明者,其渴尚在上焦,故仍用五苓入心而生津,五苓散

2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自病而渴者,本于中焦,故又藉猪苓入胃而通津液。猪苓汤

17都有口燥渴、潮热、便秘好几天:

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天枢穴压痛(两侧),是大便堵塞。

2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心下到小腹(中间)痛、不能碰,是痰、水、热堵塞,同时又有便秘。

【辩证针灸】

1阳池穴可以透到大陵穴,是治疗糖尿病消渴很有名的穴道。

2糖尿病,病人燥渴时,在天突下针。嘴巴里面的津液来自于大肠。把小肠的火加热,让津液发上来。下针天枢关元水分就往上回到肺里面去,肺受纳吸收这个水,水才会上来。中府云门肺俞及糖尿病的特效穴---第八椎至阳外开一寸半,手上的阳池穴也都是特效穴,可用来治疗消渴、口渴。

【经典回顾】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3、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6、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7、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8、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八味肾气丸)

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0、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3、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1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5、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6、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7、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8、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1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22、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23、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2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5、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

2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9、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0、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33、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34、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35、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36、百合病,渴不解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37、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38、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渴,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39、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40、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41、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42、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43、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渴者加芒硝半两。

44、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45、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4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止。

47、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48、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49、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50、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51、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52、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53、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5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55、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6、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5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58、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