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早春图(北宋) 出自北宋画家郭熙之手的早春图。这是在山水画的历史上开启新篇章的作品。雾霭重重的山峰,早春的黄昏光景,风景中似乎有种脱离现实的奇幻之感。画家所要捕捉的并非现实的自然,而是春之迹象。反映画家主观的新式山水画,它是何时并以何种方式诞生的呢? (郭熙:公元1023年-约1085年,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为“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距今约1000年前,出现了隐遁于险峻的山峦中谱写自然的画家。山形各异极富变化的山河,其不断变化的神态被画家们接连绘于山水画之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谿山行旅图 局部 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北宋初期的代表作品。岩石的迫近之力,这描绘的是华北雄伟的山脉。观者可以感到一条细细的山涧与溪水潺潺声之应和,同时又能察觉到整座山峦之寂静,巨大的岩石以细笔而运,墨色厚重呈于纸上,此为表现岩石浑厚感的新技法。稍挂秋色的树叶,季节正处于夏秋交替之际,针叶树仅用水墨绘出,阔叶树被施予微毫的色彩。山脚下,人被描绘得极为渺小,背负重担的老马,使人联想到前方不断绵延的险峻山道。在雄伟壮阔的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范宽居于山中,不厌其烦地观察大自然的千般姿态并创造绘画。 (范宽,生卒年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局部 巨然层岩丛树图,与描绘华北山峦的范宽相对,巨然主要描绘江南的风景。轮廓朦胧的山脉,湿气充盈的江南独特风景与范宽形成鲜明对比。朝雾由薄墨细线反复图画而上。巨然意图表现江南独特的光线。 诞生于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开始以诸多的华美颜料所描绘,到了北宋初,随着墨汁的改良各式的水墨技法接连诞生与发展。此时,画家们的题材从险峻的山河到风光洋溢的风景,对自然的各种表现跃然纸上。 
江苏省 苏州 沧浪亭 
江苏省 苏州 沧浪亭 
江苏省 苏州 沧浪亭 
江苏省 苏州 沧浪亭 
江苏省 苏州 沧浪亭 北宋时代的庭园苏州沧浪亭是当时高级官僚的宅邸。此时被称为士大夫的文人官僚处于政治的中枢,改革经过科举,与门第无关,只要具备才能便可录用为官员,这便是士大夫。他们深谙儒家教养,是精通诗文与书画的顶级知识分子。主人苏舜钦身为诗人及画家,是北宋有名的高官,苏舜钦常在此处招待士大夫,士大夫们在此吟诗欣赏书画,山水画正是在他们的支撑下发展着。庭院中挂有一首歌颂自然魅力的诗文: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赞美以人类尺度不可估测的自然价值。北宋的士大夫希望从目睹的自然中解读出普遍真理。画家们描绘自然的想法也与士大夫所吻合。 (苏舜钦,公元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梓州铜山人,今四川中江,迁居开封,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早春图 局部 早春图,这是北宋末,范宽、巨然百年之后诞生的新式山水画。早春的黄昏夕阳西下,山脚也开始阴暗下来,日阴下的岩石走笔圆润,勾边之后以浅墨反复描绘,使范宽描绘山峦所用的技法肚子发展的作品。山顶的晚雾中可见巨然描绘江南时所用的渲染技法。画家们表现北国山川南国阳光的两种技法在此融合。郭熙在画中希望描绘出春天的生命力,残有肃杀冬色之山,然而愈往山脚前行则春色愈浓。谷底中雪融后开始流淌的潺潺之水聚集之后不久形成溪流,水边的树木刚刚发芽,皆表现出了新生命萌芽所带来的春意盎然。若无其事画上去的楼阁,寓意人迹所至。山涧中渺小的旅人,水边捕鱼的人们也在日暮中踏上归途。人,同样为春色之点缀。 图画捕捉到了早春时节的自然之力,然而这自然却稍显奇妙。岩石采用俯视的视角而画,树木采用的却是侧面的视角。图画的视点并非一处,多视角下的岩石和树木层峦交错。郭熙的岩石和树木各个事物皆以最佳视点描绘纸上,希望借此捕捉自然之本。为找出自然中普遍的真理并希望休憩于自然之中的士大夫们,郭熙与士大夫的自然观共鸣,鲜活地表现出了早春所持有的生命力。 (注:此种技法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cun}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形状像卷曲的云块,称为“卷云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