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诗感”?

 杏坛归客 2022-02-14

老象

老象,本名张嘉谚,1948年2月生于黔北习水河畔太公山麓。现居贵阳。人文学徒,教授、诗想者。一生与诗结不解之缘;1980年“崛起诗潮”与2004年“中国低诗潮”前沿活动唯一证人。近年致力于“华语现代字象诗学”的理论探究。


      正如“诗写”是“诗的写作”一样,“诗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诗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诗感”一语的简单认定。若要明确介定“诗感”,不妨作以下定义:诗感,即人类对诗的感知觉受。

不过仔细一想,“诗感”这个词似乎不像“诗写”这么简单。毕竟,“诗写”的意思较为单向明白:诗的写作、诗的书写。原因在于“写”字没多少生发性。“感”字呢,它的意思多了:感觉、感受、感知、感悟、感发……;“感”的性质,就是生命与世界之间的通体互动。对于诗,“感”的功能是整体的,感的信息是全幅的。人们在诗的孕思,诗的写作与对诗的视听活动中,不是充满种种诗的感觉、感受、感知、感悟或感发吗?
本来,“诗”就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明白又含混的玩艺儿;而“感”,同样既简单又复杂,既明白又含混。现在将两者合一,用“诗感”这么一个既含混又明确的说法,来整合人们把玩诗的认知,统一写诗、读诗与评诗的言说,岂不方便又简明?
 诗人写诗,文本立诗,读者看诗,凭什么?就凭这个词:诗感。
“诗感”这个概念既然提出,当然要从诗学理论的角度阐释它。

诗感的产生

        诗感有先天性,由天赋带来;但诗感多半由后天对诗的识读和写作训练所致。

        何谓“先天的诗感”?即不仅对诗性诗质诗材诗意诗语诗法等等天生敏感,也对时代风气、社会症象等成诗要素有直觉把握。何谓后天所致?即通过学习、认知、见识、体验之类的训练在内心形成对诗的感知经验图式。

        在拥有诗感上,或许天纵奇才的诗人占了先天优势,而诗批评家与诗理论家所依多为后天所学,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也。

        “诗感”是一种 “活感性”[i],这种活感性表现的艺术敏感,似乎是一般官感的升华或变异。它一面来自眼耳鼻舌身产生的视、听、嗅、味、触等感知觉受,同时也来自内心的情绪、意念、想象与直觉的生发:

        视觉生发诗感,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听觉生发诗感,如:那些不间断的货车,轧轹出悲痛的嘶声

        味觉生发诗感,如:果子成熟的香味翻山越岭[ii]

        触觉与意念及想象生发,如:握你灵魂的尖端,纤纤有五瓣

        情绪、想象与直觉生发,如:我厌恶了空气,空气中包裹着看不见的刀片[iii]

……

        诗人感物,联类无穷。可见诗人创作时感兴风发的诗感激荡是何等的状态。

[i] 此术语参见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

[ii] 发 星《在大西南群山呼吸的九十九个词●黑皮鼓》;原诗句为“我们需要土地的颤动/不然果子成熟的香味不能翻山越岭”;

[iii] 小王子:《厌恶呼吸》


【每日一品】

名称:《打包之一》

作者:曹建华

画种:画布丙烯

画芯尺寸:60cm×25cm(外框参考)

作品年代:2018年

赏购价:8000元(人民币)

【作者简介】:曹建华,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版画专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职业画家,现工作生活于河南省开封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