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张家四姐妹的婚姻选择(白)

 民国女子 2022-02-15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每次提到张家四姐妹,都会说起叶圣陶的这句话。
 
对于现代人,教育家叶圣陶比张家四姐妹更熟悉。可在当年,张家四姐妹是乐益女中校长家的千金,叶圣陶则是在女中教书的年轻教员。
 


叶圣陶的感慨不仅仅是因为她们是典型的白富美,其实她们不见得个个都白,倒确实够富够美。
 
张允和说:“我们四姐妹同父同母,却生得个奇怪,两黑两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
 
娶了张家四姐妹,真的幸福一辈子吗?
 
张家的富裕要从祖上说起,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张树声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功劳,做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是合肥的望族。张树声的长子张云端当过四川川东道台,膝下无子,从五房过继了张武龄,这便是长房的长孙。张家万顷良田,每年十万担租。土地没法以亩计算,单是播种,就要几千担种子。
 
张武龄8岁时,嗣父过世。成家生子后继有人是长房的大事。他17岁娶亲,妻子陆英21岁,陆家也是合肥望族,后来陆英的父亲担任扬州盐务官,定居在扬州。
 
陆英的嫁妆排场当年惊动了合肥城。紫檀家具、金银首饰一应俱全,甚至“扫帚、簸箕也都是成套的,每把扫帚上都挂了银链条。”1921年陆英过逝前,给孩子们的干干(保姆)每人两百块大洋,手上还有娘家陪送的几万块现金,张家富有也用不上这些钱,又还给了陆家。
 
这样的富裕,张武若是像张爱玲小说中的末世子弟那样吃喝赌嫖、抽大烟也不足为奇,偏偏张武龄不是。张允和回忆“父亲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牌,不吸任何烟,一生滴酒不沾。张武龄认识到合肥旧式家族的封闭保守,子弟的没落,1913年他举家搬迁到上海,五年后,又搬到苏州。
 


张武龄平生最爱读书,花费重金,为孩子们延请名师,而且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家里的书籍与报纸孩子们都可以自由翻看。姐妹们一起踢球、唱昆曲、办家庭刊物
 
张武龄不仅重视自家孩子的教育,也希望能教育兴国。
 
1921年他开办了乐益女中。之所以是女中,因为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更窄。他让女儿们也都进入该校读书,入学前还都经过了考试,老大元和考进了头班,允和和兆和考入了第二班。
 
武龄开办学校:
“坚决不拿别人一文钱,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谢绝;惟如此,方始做得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可是他又绝非一钱如命,迥异于一般私立学校至以'创收’为目的,每年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贫家女儿入学。比例之高,江浙一带罕见。老先生对莘莘学子如此厚爱,对诸亲好友却悭吝异常,凡有告贷,均以闭门羹却之。”
余心正《启蒙先贤张冀牖》
 
1921年到1937年,花费了25万银元。十六年间,乐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足300人。 和蔡元培、蒋梦麟、陶行知这些教育家结交,向他们讨教如何办好学校。 他为乐益中学聘请的老师,只要教书好,其它背景不管。
 
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女孩子物质上的眼界还是小事,富足的精神世界才是她们魅力的源泉。
 
叶圣陶的感叹由此而来。
 
 
                01张元和:大夏皇后花落介玉
 
张元和是陆英和张武龄的第一个孩子,也是长房的第一个孙辈,是张家的长公主。张武龄的嗣母没有生育,“盼孩子盼得快要发疯了”,对这个大孙女爱如眼珠,孩子一断奶,就抱到自己房里了。
 
元和小时候可谓备受宠爱,做错事家人也不敢罚她,奶妈和保姆也都是众星捧月。不过祖母对元和的教育并不轻忽,按照传统闺秀标准培养元和。
 
元和9岁,祖母过逝;14岁,母亲去世;15岁,继母韦均一进门;那个熟悉温暖的家转眼已成是非之地。
 
千娇万宠长大的元和选择长住学校,甚少回家。
 
她读的正是父亲开办的乐益女中,父亲是校董,继母是校长。元和在女中结识了舍监凌海霞。
 
凌海霞虽是女子,却有一颗男子的心。当时她已经三十岁,立志不婚,献身于教育事业。她对元和情有独钟,凌海霞的悉心照料慰藉了彼时身心脆弱的元和,也给了元和疏离家庭的勇气。
 
中学毕业,张元和经历了一些波折方能获得学费升入大夏大学深造。元和生得端庄秀美,每次参加曲社活动,都能引来大量追求者,人称为大夏皇后。追求者虽多,却都难以近身,因为无法通过凌海霞的审核。彼时,凌海霞也到大夏大学,担任女生指导。
 


1931年,张元和大学毕业,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研究院,住在凌海霞的哥哥凌宴池家,后来又到凌海霞创办的海门女子学校任教。这一呆就是四年。直到1935年,张元和要照顾突然患病的小妹张充和,返回苏州,此后再也未回海门。那一年,张元和28岁。
 
张元和婚事缘分来自她热爱的昆曲,“一登上舞台,元和就成了最快乐的人。”1936年张元和与昆曲名伶顾传玠互生情愫
 
名伶也是伶,过去唱戏的常在社会被人看作下九流的行当,顾传玠也深以为憾,早在1931年开始转型,先后进入东吴大学、光华大学附中学习,最后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与元和的四弟宇和是校友。
 
纵然已经转型,昆曲演员的身份仍让顾传玠“低人一等”。19394月张元和与顾传玠举办婚礼,小报上渲染的仍是“张家大小姐下嫁昆曲名伶”的标题。新婚夫妻拜访昔日亲友时,也有托故不见的。
 


婚后的顾传玠不再登台演出,他进行过好多次创业,烟草买卖、卖过药、开过毛线制品店,凌海霞的日记里提到:顾传玠要不就是在做股票经纪人,要不就是自己在炒股票,不过始终没能发财。
 
昆曲依然是夫妻俩生活的重要内容。俩人常相倚在阳台上唱曲,探讨昆剧表演艺术,并曾同台“彩串”《长生殿·惊变》。张元和参加曲社活动时,传玠亦常随往。
 
当初张元和对顾郎动心时,曾写信回家,二妹允和回信说:“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
 
是啊,一介之玉就已足够。
 
婚后那些创业失败、流产、女儿与父母相隔两地等痛苦何必言说。
 
张元和从不谈夫妻相处的细节,丈夫故去后,她创作出版丈夫的传记,创办曲社,弘扬昆曲。“一谈到顾传玠,她总是坚持照着固定的脚本来讲,从来不被扰乱。她提到顾传玠时,多半与昆曲相关。”
 
爱他,包容他,记住你最欣赏他身上的那一点,这就是张元和的婚姻之道。
              02张允和:快嘴翠莲细水长流
 
张允和是张家的老二,虽然不是男丁,但祖母还是很期待孙辈。她出生时身体弱,体重不满4斤,经历了艰难的抢救才得以存活。
 
她是个急性子,说话快,走路快,猜谜不管对错总是第一个猜,自称是快嘴翠莲。她是家里的调皮大王,最受父亲宠爱。
 
允和恋爱和结婚也是最快的,兄弟姐妹中她恋爱最早,结婚也最早。
 
快归快,倒不急,她的丈夫周有光说他们是流水式恋爱。
 
他们少年相识,两家都在苏州,距离不远,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是张允和的同学。张允和的家和学校连在一起,去学校顺带去张家玩。后来两人都到上海读书,从熟人进而成为朋友;再后来周有光到杭州民众教育学院教书,张允和到杭州的之江大学借读,朋友发展成恋人。
 
感情就这样细水长流慢慢滋长。

1933张允和与周有光结婚。家中的保姆偷偷拿两人的八字去找了算命先生卜卦,算命先生说这两人都活不过35
 


结婚前周有光很忐忑:“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他幸福是由两个人一起创造的。
 
他们的幸福确实是两人共同创造的。两人互相体谅,彼此安慰,常常鼓励,再大的风雨也一起面对。
 
张允和古道热肠,好管闲事好讲话,伸手帮人,有时带出点是非来。婚后她收留过未婚先孕的女同学,免不了谣言是非。周有光不仅不介意妻子的热心肠,还很欣赏妻子的侠义担当。
 
1937年,上海沦陷,周有光工作脱不开身,张允和带着婆婆保姆儿子女儿一路逃难。到重庆后,为了躲避轰炸,至少经历了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张允和从不埋怨危难时丈夫不在身边,还感慨大难不死和“身在外地的有光为我们祈福有关”。
 
特殊年代,他们互相搀扶;人到老年,他们依旧浪漫。
 
小妹张充和说:“80岁的她,每天还会仔细梳妆,仔细穿戴,一定要90岁的他,来评价好不好看,美不美丽。长长的白发辫,还是盘在头顶,夹杂的细细黑丝线,愈加黑白分明地夺目,配上藏青色外套,对襟中式花背心,鞋都要绣花的,依然精巧、轻柔、玲珑、热情、豪迈,'一脸的刚毅深深藏着红色中国的几番风霜。他会赞扬二姐'她比我有才,她则幽默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更有光
 
拥有爱的能力,会用爱情滋养生活,反过来,生活就能滋养爱情,这才是张允和细水长流的婚姻秘诀吧。


作者:

刘洋风:爱生活,爱写作,寻寻觅觅,迷迷糊糊。




感谢阅读,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