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一些思考

 陈辞令 2022-02-15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陈辞令关注我哦~

关于陈辞令

定位:聚焦认知提升,升级人生模式

3个原则:

1、聚焦:聚焦学习力、思维力等五大底层能力的全面升级。

2、深度:拒绝人云亦云,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3、实战:拒绝鸡汤,文中方法论均可直接落地。

这是《陈辞令众号的第176篇原创文章

标签:成长洞察

这篇文章,是我关于“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  

被切割的

是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说碎片化时,被切割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注意力。

这一点是对碎片化的基础认知。时间属性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支配有限注意力的方式。

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能把眼光转向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将切割我们注意力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我们自身原因)和外部因素(外界原因,不可控因素)两类,我越来越觉得,内部因素才是导致我们注意力被无限切割的主要因素。

比如,明明有2个小时的专注时间,刷抖音30分钟、刷微博20分钟、刷微信10分钟、逛淘宝30分钟……

不仅浪费了整块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我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将越来越短。

学会用我们人类独有的元认知能力去监控我们的一举一动,是现在很多人需要补足的功课。

—   

断舍离

手机是切割我们注意力的“罪魁祸首”,是切割注意力主要的“内部因素”。

因此,不妨卸载、关闭不必要的APP通知,必要时用回“砖头机”。

大家可以用手机自带的功能,去看下自己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及APP排名,下图是我的数据(华为手机):

3个月以前,我的平均每日时长是6小时左右,定的小目标是4小时,目前基本稳定在这附近。

我做了两件事情:

①卸载一切以满足“多巴胺”为底层驱动的APP,如抖音、快手等。

②关闭了绝大多数APP的消息提醒,如微博、知乎、百度APP等。

3个月下来,除了新闻获取比其他人慢以外(实际上,绝大多数新闻是没有意义的),我并没有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  

建立

“时间标签”

我见过最无聊的一种活动是早起打卡:一群人,每天早上晒早起时间。

不是说早起不重要,重点是,早起干嘛?如果没想清楚早起干嘛,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这样的活动意义何在呢?

有人说,可以锻炼意志力。不否认,说服自己离开温暖的被窝,需要巨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但花费了巨大意志力,如果长期下去都得不到身体或大脑的进步反馈,多半不可持续。

一种解决方法,是建立“时间标签”,简言之,就是将固定的时间段做同一件事情。

比如,将早上6:00-7:00定义为早读时间,将晚上22:00-23:00定义为写作时间等等。

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两点:

①能做到提前规划;

②给大脑省力,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做固定的事情。

你打的标签越多,你就越会发现,时间其实并不是那么碎片化。

—  

建立

  “每日学习待办”

建立“每日学习待办”,碎片化捕获,体系化吸收。

这一点,要求更高,只有当我们完善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后,才有可能做到。

原理其实不复杂:

当你在地铁上读了一篇文章后,觉得有价值,先暂存到“今日学习待办”,等空闲时间再去整理到已有的知识框架。

实操中,难在以下2点:

①归类能力:将碎片化信息清晰地归类到已有的框架。

②不能懒:逆人性,不能懒,自己的学习,没有捷径。

可以先从建立习惯开始,等尝到其中乐趣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  

有些事情

 想到了就可以去做

有些事情,无所谓是否“碎片化”,比如运动、读书、陪伴家人,随时随地,想到了就去做。

重点是,你得确保自己在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基本的条件。

比如,过年走亲戚,吃完饭后,你突然想将看了一半的书看完,但手头又恰好没有。

这方面,成甲老师在有一次分享时,令我印象很深刻。

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穷查理宝典》,为了能够利用一切时间阅读它,他在家里放了一本、在车里放了一本、在随身的包里放了一本、在公司放了一本。

   写在最后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祝,成为利用时间的高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