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学者郑天挺为何不愿做官

 丘山三也君 2022-02-15

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30年代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所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秘书长。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63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

他1924年就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写出过《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一系列著名的史学论文,出版过《清史探微》等影响极大的学术专著,在专业上获得的鲜花和掌声不知有多少。

图片

(郑天挺教授)

郑天挺先生到南开后,首先抓教学。他规定,教师上课必须按教研室集体讨论的教学大纲讲授,并须先在教研室试讲,再正式登坛授课。他亲自为本科生讲授中国通史基础课,并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余门选修课。又招收清史方向的研究生,为全国高校和科研所培养输送人才。先后创建明清史研究室和历史研究所。晚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在天津主持召开了第一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郑天挺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主持南开历史系教学科研近三十年,奠定了南开史学重镇的基础。他把北大的史学优良传统带入南开,倡导“求真、求新、求用”的学风,不愧为继梁启超、蒋廷黼之后的另一位南开史学宗师。

1940年初,西南联合大学总务长沈履赴四川大学任教务长,空出来的职位,梅贻琦等校领导有意让41岁的郑天挺教授担任。校领导多次要他担任此职都被他拒绝。郑天挺无数次上书,希望专事学问,不做总务长,联大领导不答应。后来北大领导以照顾三校关系为由,力促他上任,他才不得不当了此官。其实,当时郑天挺十分缺钱,夫人病逝,5个幼儿托弟弟抚养,孩子们的生活费全靠他这份工资,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压力可想而知。

他之所以拒绝做官,是因为:第一、兼职教授只拿职称工资,无津贴、车补、房补等“油水”和特权。第二,西南联大的崇学之风很浓。陈寅恪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一半是学生,一半是联大的老师。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其时已名满天下,但照样一节不漏地听陈寅恪讲课。哲学家沈有鼎讲《周易》,闻一多夹杂在学生里听讲。郑昕教《康德哲学》,数学教授程毓准跑去听课。第三,当时大学的实权在教授会、评议会(以教师为主)手中,学校一切重大事务全部靠其决定,行政人员无多少权力,更谈不上特权。

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时的大气候下,有志于做学问者肯定对行政职务不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