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 《庄子·内篇·逍遥游》
《齐谐》者,志怪⑦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⑧三千里,抟⑨扶摇⑩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⑪者也。”野马⑫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⑬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⑭视下也,亦若是⑮则已矣。 知识点: 《庄子》这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是庄子思想的精华,《逍遥游》便是的首篇,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逍遥”,在这里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悠闲自得,不受任何的束缚。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注释: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而飞的时候,展开的翅膀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逍遥游》全文理解: 我们今天选的文章是《逍遥游》中的前两段。单独看这两段,大家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把这篇文章后面的内容也简单介绍一下希望能带大家走进庄周的思想世界。 文章开头讲述了北海中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这条鱼超级大,身体有几千里那么长。后来它变成了一只大鸟,大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也有几千里宽。一条大鱼变成一只大鸟,庄子的想象力真是无敌! 这只大鸟要飞到南方去,翅膀拍打水面,瞬间激起三千里的海浪,一阵阵旋风带它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成语“鹏程万里”就出自《逍遥游》,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前程远大。注意这段里面有个细节,常常被大家忽略,就是鹏要飞到天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太大了,必须在风的帮助下才能真正飞起来。风给了鹏很大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所以说,一个人想活得更高级、更豁达,就必须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更大的阻力,把阻力变成动力。 紧接着,庄子写了两只小动物,一只是斑鸠,一只是蝉。它们看到大鹏起飞要花那么大的力量,就问鹏:“我们飞起来,只有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那些蓬蒿之间飞来飞去,也很开心、很幸福哇。你费那么大劲,飞那么远,何必呢?”而此时鹏已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眼中看到的是天苍苍地茫茫,哪里还会在意小鸟、小虫的讥讽呢?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飞得够高,才能不受闲言碎语的影响;而如果想飞得更高,想拥有真正的自由,“鹏程万里”,就得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努力。 《逍遥游》中还有一段很有趣,说一个人如果到近郊去,晚饭前就能回来了,所以也不用带什么干粮;如果要到百里之外,就需要准备一天的口粮;到千里之外,就需要提前三个月做准备工作。走得越远,收获越多,但是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这个道理,小斑鸠肯定不懂。 通过《逍遥游》,庄子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勇于打破常规,大胆想象,回到自己的内心,重新审视自己,想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也强调了他的“三无”理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他看来,“至人”是修养最高的人,这样的人喜欢顺应自然,能够忘掉自己;“神人”是完全超脱物外的人,他们没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圣人”是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他们不去追求功名利禄。 说白了,庄子认为整天去追求名利,一点都不自由,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他主张自由自在、思想丰富地活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