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治江:打谷阿婆

 晋南道 2022-02-16
打谷阿婆

                                               
打谷阿婆,俗称布谷鸟,学名大杜鹃鸟。
我从小就认识"打谷阿婆",长大以后才知道叫布谷鸟,后来偶尔听说这种鸟,还叫大杜鹃鸟。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打谷阿婆的故事。每次听到有人提及"打谷阿婆",心里就会特别高兴,因为秋树巷里人都有了盼头,有了希望。
打谷阿婆,是一种希望,是一种盼头。
幼小的记忆中,不知道打谷阿婆是何物?小朋友之间七嘴八舌争议,总认为是一位年迈勤劳的婆婆在麦场里打麦子,还是在麦田里拾麦子?那个年月里,打麦场里多是老妇女,还有不少老婆婆,尤其是在麦田里拾麦穗,尽是年老体衰的婆婆。这种场景,在我心里就有了打谷阿婆的认知,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身边的小朋友都是这么说的。
我再长大一点时,就敢独自出小巷,到外面看大巷和村外的田野。
那个年月,我生活在秋树巷,出了小巷,外面是社员巷,再外面向南是北头巷,向北是村门口,外面是粉坊池,周边种一些白杨树和梧桐树。树林的尽头是高高的坡崖头,上面种一些庞大的柿子树,树下面是一片片麦田,梯田状的麦地头,有好些老坟堆,旁边都耸立着高大雄伟壮观的碑楼子,古老沧桑,不知何年何月?也不知道何人何事?
每次在小巷玩耍时,只要听到打谷阿婆鸣叫,小伙伴们相互哟喝着跑到村北口粉坊池边,寻找鸟叫声的地方,有人用手指着树梢处,似乎有只大鸟爬在那里。过一会儿,听见那奇怪的嘶吼,音调悠声,哀求呼喊。
有小朋友问:"你们快听听那声音,是什么意思?"
有小伙伴答:"打谷、打谷;阿婆、阿婆,打谷、打谷;阿婆、阿婆……意思是咱的老婆呀!老婆呀!快快叫上子女去打谷子呀!要不错过了好时节。"
有个稍大的小朋友说:"不对啊,应该是,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割麦、割麦;快快布谷,意思是赶快去准备割麦子,割完麦子,还要去播种谷子,不敢耽搁了农时,要不会饿肚子的。"
有小朋友问:"麦子与谷子是不是一回事?"
稍大的小伙伴说:"麦子也是谷子,只不过是麦子熟的早,谷子熟的迟,麦子春夏收割,谷子秋冬收获,属于二荐子粮,麦子是细粮,要交粮,谷子是粗粮,留给自己吃的。古时候,麦子谷子不分,都称为谷子,才有了五谷丰登之说,还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来历,麦子也属于五谷。"
有小朋友又问:"五谷杂粮是什么?"
另一个小朋友不高兴地说:"不要再问拉,咱们爬上树逮一只打谷阿婆问问,不是都知道了吗?"
众小伙伴们轻声轻语来到树林里,找住那颗树,脱掉鞋,未攀爬几下,树枝晃荡几下,打谷阿婆就飞走了。
我的印象中,打谷阿婆总是一只飞来飞去,土灰颜色,外形大小如同一只鸽子。只是从远远的地方看见过,没有见过谁逮住了。对于它的形象印象,只有它的叫声,记忆犹新,这是童年时代的声音,后来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拿着小土圪垯向树上砸打谷阿婆。大人嚷嚷道,你们干什么呢!不想吃饭啦!要准备饿肚子了,它的叫声是提醒你们爸妈及时播种收割,是一种益鸟,是夏天劳作的报信使者,怎么能赶走呢!
在秋树巷生活的日子里,巷里人总是满满的,老人小孩一堆一堆的,老人们纺线纳衣,小孩们打闹喜戏,大人们上地下地,繁华似锦。我常常听到过老人们这样说,娃娃都放儿童节了,怎么还听不到打谷阿婆叫?日子难熬死了,吃了上顿沒下顿,面都借不到了,亏了人拉,天天吃野菜,屎都拉下了,看来今年又是灾年,难活下去了。难得听到老人们念道,今年怎么了,刚过清明节不久,就听到了打谷阿婆叫声,看来今年的麦子要丰收了,麦子早熟早吃,提前种上回茬粮,秋天也好收,丰调雨顺,庆幸今年粮食不敢断顿,大人饿点不要紧,就怕娃娃们饿着,长身体的年龄,吃不上饭,岂不是耽搁了长个子吗?
我小时候,耳朵里总是听一些吃喝拉撒的故事,大多数都是吃不饱饭挨饿的,很少听到山珍海味,以及鸡鸭鱼肉的美味佳肴。我还听到过别人议论我家里的秘闻,我父亲的个子瘦小,但是我伯父叔父及两个姑姑的身体都高大魁梧,那是因为我父亲少年时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不上饭,整天挨饿的原因,我伯父正好当兵,叔父过继过去,他所在的生产队地多人少,口粮有保障。两个姑姑已外嫁。这件事都是巷子里老人口中偷听到的,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印象中,每逢麦收季节,村中出口处,总是有红卫兵把持,有的拿着大马刀,有的拿上红樱枪,有的拿着棍棒,检查进出村口的社员,几个人拿着家伙对着社员,一个人用手去搜摸社员的衣兜,尤其是社员提的筐子和布袋,总要翻个底朝天,寻找有没有粮食和野菜。
地里头长出来的东西,都是公家的,不是私人的,没有大队的命令,不准私自带回家里吃的,社员肚子再饿也不行,必须有生产队来统一安排分配食物的。
收割麦子时节,生产队统一劳动,统一饭食,日夜加班,把饭食送到地里头,一起吃喝。当然这几天是生产队里一年最好的伙食待遇,尽够的吃喝。全生产队的人员兴高采烈,热闹非凡,再大的苦,也是不怕的。集体灶最大的苦难就是那些老弱病残的家属,因为不能下地干活,只能在家里头吃些残羹冷汁,还得受人白眼。
割麦时节,被庄稼户人称为龙口夺食,与老天抢时间,因为麦子怕刮大风,更怕旋风来袭,还有暴雨的浸扰。轰轰烈烈的抢收麦子大战,人山人海,兵团作战,甚为波澜壮阔。

麦子收割完,还要把麦子拉回到打麦场里,积苫起来,由于场地和人力有限,只好用牛拉碌碡慢慢地碾晒,及扬场装袋入库。不久,生产队的社员把挑选好的优质小麦装袋,再用马拉大车送到公社粮库,称之为交爱国粮。
听大人们流传,交售爱国粮的现场,四乡八邻,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各个村队因为排队装卸,常常抢位打架,总是轰轰烈烈,撕心裂肺。
生产队剩余的麦子,再按人均分到每个社员的家中,俗称年口粮,一袋半袋的,没心没肺的人,喜笑颜开,说起码能吃白面馍馍三五个月。有头脑的人忧心忡忡地说,这点麦子怎么能吃到来年的这一天。
生产队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组织老人小孩到地里头拾拣麦穗,与其说是,颗粒归仓,不让其一粒麦子拉下,不如说是,肚子饿的所使。

记得有一年,生产队从收麦子到麦子入库,长达两个多月,直到中秋节用时太长,麦粒都长出了长毛。记得那时收割麦子的用时,至少四十余天,当然天雨天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小时候感到最快乐的事,就是跟在老人的后面学习拾麦穗。一边拾麦穗一边听故事,那时候的故事,多是鬼神呀!打仗呀!坏人陷害好人呀!还有一些装神弄鬼的邪乎事。
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一个年迈的老者,肚子里尽是故事,尤其是一些传奇世界,让人听得目瞪口呆,不知所以。
有一年,我跟着他拾麦子,他说,古时候的麦子是这样的,麦粒长长的,颗粒饱满,是从麦树脚长到麦树顶,浑身都是麦穗,相当于现在麦子的几十倍产量。老百姓天天吃白面馍馍和面条,没有玉米面,也没有人吃粗粮,只多吃一些,那是为了调剂胃口和营养。正因为此,老百姓不珍惜粮食,整天纵酒放歌,花天酒地,奢侈纵欲过度,惹得老天爷不高兴,气得把麦子从上捋到下,只剩下现在的模样,一下子麦子的产量下降了十分之九,所以麦子成了稀少物,人人都把麦子当成了细粮,舍不得吃或者吃不上。
记得我初中快毕业的那一年麦收季节,我又跟着他在地里头看坡。这时,他已年老干不成活了,生产队长安排他夜晚看坡,工作就是在地里头转转,看守地里头的庄稼,防止有人偷粮食吃。
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里,我跟着他玩,听过遥远的传奇故事。期间,他给我讲了一个糊涂话,他说:"当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若你独醒,众人皆醉,也就是说,社会都是愚昧无知者,你就是聪明智慧人,只有聪明智慧者,才能看到世人的愚昧无知,当然了社会就是愚昧无知的,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能干之人,才会有出息,才会离开这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更美好的世界。"
这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反复思考,使劲儿悟道。不多日我写下心得体会,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于愚昧无知的人群中,在伟大的思想家眼里,人人都愚蠢,社会尽无知;把思想家的话写出来,并能够让世人看懂并相信认可思想家的话,这就是伟大的文学家。
长大后,我就明白了,伟大的文学家就是阐述讲解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道理。
一个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识文化体系,利用逻辑思维程序,完整的记录下来,交给子孙后代研究探索发现,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和目的。
从此以后,我立志成为一名思想家,从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树立了文学家的梦想,把每天所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供以后研究解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穷无尽的奥秘世界,遨游畅想,其乐无比幸福!
每当打谷阿婆撕鸣的季节,我都会想到布谷鸟,再想到磨镰割麦交公粮。杜鹃鸟的叫声,预示着春天结束夏天到来。
我离开故乡已有好多年,再也没有割过麦子,拾过麦子,更没有听到过布谷鸟的叫声,那个火红的日子,再也没有出现过,只存在于梦里。有时到了这个季节,常常叹息道:"田家候之,以兴农事,其声哀切!布谷鸟,夏天到来的报信使者!"
我的故乡,是炎帝故里,是后稷稼穑的源头,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孕育场。
什么时候?我再来到稷王山麓,来到孤峰山下,来到汾河岸边,来到黄土沟岭,听一听打谷阿婆的呼唤:
打谷、打谷,播谷、播谷;
布谷、布谷,割谷、割谷。
快快布谷,快快播谷;
快快布谷,快快割谷。

写于嫦娥湖畔  2020.6.15


作者简介
李治江,鼎鑫华夏文化研究会,从事历史文化书写,编著《秋树巷故事》、《河东故事》、《中国故事》、《论思想》等书籍,职业为城市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城市主题公园文化艺术策划实施。相关业务主题为文化设计、思想凝炼、艺术创意、建设监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