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达人:《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读后感

 古代小说网 2022-02-17


张一帆同志的专著《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前几个月,一帆携书稿登门请我审阅,这勾起了我六十多年前与《十五贯》这部经典作品结缘的许多回忆。

《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张一帆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我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第十四届毕业生。195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工作,担任副院长张庚先生的秘书。期间有幸听过周贻白先生讲授的中国戏剧史课程,并由张庚先生带领,向周先生专门请教过关于《白蛇传》的问题。

1953年,张庚先生调往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我随同前往该院,继续担任他的秘书,从此放弃了对话剧的研究,转而研究中国戏曲。1955年调离秘书岗位,进入剧目室,仍然在张庚先生的引领和指导下工作。

1956年春季,浙江昆苏剧团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进入北京演出,其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快就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中至文化界的专家、艺术家,下至普通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达到 “满城争说”的境地。

张庚先生因此指示同在剧目室工作的俞琳同志和我,认真看戏,认真采访主创人员周传瑛、王传淞、陈静,认真研读朱素臣的传奇原本与浙昆舞台演出本,写成《昆剧〈十五贯〉改编的几点经验》一文,发表在文化部的内部刊物《文化通讯》1956年第5期上。在1956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俞琳同志还根据此文介绍了《十五贯》推陈出新的经验。

沈达人先生近影

我一直很珍视这篇文章,经过增益、充实,后来收录进了我的文集《戏曲的美学品格》《在灿烂的古代文化面前》等几部书里。这篇文章遵循《十五贯》一剧所弘扬的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开拓了我做戏曲剧目研究和戏曲艺术评论的方向,也使我时常缅怀曾经并肩工作又不幸早逝的俞琳同志。

带着这样的感情和追求,我通读了《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书稿,很为之振奋,感到这是一部很珍贵的学术著作。全书梳理了六十多年前关于昆剧《十五贯》整理改编全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叙述了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细节,阐明了《十五贯》对各个戏剧品种(包括话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

下面进一步谈几点阅读感受:

《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

一、介绍很全面。

这本书的第一章“本起宋元明清事”,从话本《错斩崔宁》到传奇《十五贯》(《双熊梦》)、再到京剧移植等多个版本,做了全面的评说。读者由此了解了《十五贯》这个戏的来龙去脉。第四章“精益求精变宫商”讲1956年浙昆整改本的舞台全貌,从剧情、结构、人物、音乐、舞台美术以及电影艺术处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中肯的评说。看了这本书,就可以对《十五贯》的传播史了解得十分清楚。

二、梳理很细致。

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两点,第一,第三章“光耀京华裕后昆”,一帆同志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把浙江昆苏剧团当年《十五贯》整改演出的工作活动精确到了每一天;特别是梳理了毛主席、周总理在京看戏的先后顺序,以及两位领导人组织中央各领导一再观摩的情况,由二位领导人对这个戏的关心、重视。

《人民日报》社论

第二,关于《十五贯》拍电影的过程中,诸如正式开拍的时间、开拍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完成的时间,一帆也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在第五章“一剧重兴百业昌”中,对这部戏成名之后所产生的效应,也说得非常清楚。可见一帆同志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三、澄清了误解。

对浙昆《十五贯》的改编演出,历来存在着一些误解,很多人都认为从一开始就是围绕朱素臣传奇本来着手改编的,实际上它是以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实际演出的十场版结构为基础进行整改的,而且,黄源同志从头抓到尾的。这都是过去一直没有澄清、甚至没有被发现的。像这样的在昆剧发展史上起过作用的人,他们的功绩不可以被忽略、被埋没。

四、突出了重点。

这本书对浙昆整改本《十五贯》贡献最突出的两个人——黄源同志和朱国梁先生,在第二章“慧眼识骥赖朱黄”中,都作了很扎实的介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五贯》戏中三个关键人物况钟、娄阿鼠、过于执,前两个角色的扮演者周传瑛、王传淞的表演,前人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和叙述,却缺失了对过于执扮演者朱国梁的介绍。

国风昆苏剧团的创始人、剧中过于执的扮演者朱国梁(1903-1961)

朱国梁先生在《十五贯》进京后不到五年就去世了,大家也就渐渐淡忘了他,但对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帆同志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查找尘封已久的文献,采访朱国梁先生还健在的亲人、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首次披露了朱国梁先生很多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和艺术创造。所以尽管这部书对朱国梁先生如何塑造过于执的分析篇幅很多,比重很大,我想读者也是能够理解的。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前人没有提到的事,比如娄阿鼠的表演,——从板凳上翻下来的沿革过程。大家对这个经典动作,看到的、分析的都是结果,然而这个动作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演出中,有丰富的积累和复杂的变化。这一点,以前有人很少论及,一帆同志在这些问题上能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是难能可贵的。

昆曲《十五贯》

最后,提一点自己在阅读中的不满足之处:这本书如果能对20世纪30、40年代传字辈的坎坷遭遇,昆曲艺术曾经的没落情况多做一些述评就更理想了。一帆同志如能通过自己的梳理,让读者更明确地知道,昆曲曾经处于怎样衰微的状态。这样,这个剧种是“怎样被救活”的过程,就显得更全面、更完整、更有说服力了。   

据一帆同志介绍,这本书是他经过近十年的积累、酝酿和准备,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写成的。我觉得一帆这样做很有价值,应该搞这么一本书,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深入地了解前人的贡献与付出。

沈达人先生写作书评前阅读书稿时所作批注

通过我与一帆同志多年的交往,我相信他对昆剧传承史的研究不会止步于此书。一帆同志是周育德、钮骠、周华斌先生的高足,也就是周贻白、张庚先生的再传弟子。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还很年轻。希望他能一如既往地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将来能撰述出更多新的成果来。

二〇二一年六月

北京·草桥·欣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