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章 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王治理好天下,做好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最重要的事,就不会有太大的过失。居于上位的人,即使行为好,假如没有验证,很难使人信服。他人不信服,老百姓难以听从。居于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其地位不尊贵,也不能使人信服,于是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所以作为国君,当以身作则,老百姓为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都如此而行,三国建立天下而不悖于天,百世之后,不论是圣人还是神明对先王们当时的做法也不会质疑。 要知道,贤明君王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模范,当时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规范,语言能成为天下的准则。远处有威望,近处也不会让人厌恶。 《诗经》中有言:“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也不会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就为了能够保持一个美好的名望。”几乎所有的君王都要这样做,才能早早地在天下获得名望。 我:名望是辛勤的果,贤明的君主是一辈子的勤恳,长久繁荣的国是世世代代贤君的经营。中庸此处说礼仪,制度,文字,这三项最重要,文字和制度尚可理解,礼不知道怎么理解好。文字是信息载体,制度是行为约束准则,是不是治国其他要素都可归于礼?外交,君臣,亲人,朋友,长幼…各种关系就是礼。如此看,大家信息互通了,行为有法则了,各自有相应的地位职责,于是各司其职,其乐融融,社会团体便自组织起来,有条不紊。这也只是我当下片面理解,希冀于读更多书,有所悟。 第二十八章 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孔子继承了尧、舜的思想,效法文王和武王,上遵循天时,下符合水土。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是不能承载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覆盖的。就好像四季的交错,日夜的交替。万物一起生长却又不互相妨害,道路同行却不互相冲突。小的德行就好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包容万物,使其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之间的伟大之处啊! 我:在此,孔子被喻为天地。人们一代代继承前辈的传统,点点累积,汇聚成浩瀚的文明。先人如何从无到有建立的文明体系?这不可能是一己之力,一夜所成。总有一些先开窍的圣人,更深刻地理解了天地道理,率领人们走向有秩序的文明。一生的自律,勤勉,坚持,这样的大神,是我们所膜拜的,但是能被载入史册的,仅仅是那些将知识形成体系的大神,他们让人有章可依,但这体系形成之时,若没有适当的背景支撑,或超越人类理解力范围,大神在世时或就是妖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