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胃素体亏虚之人,发汗以后,津液随发汗而外泄,胃肠中津液亏虚。胸为阳位,腹为阴位,腹中津液虚,出现负压状态。气津为阳,阳不足,腹中就会被寒气占领,出现“腹胀满”。我治过几例严重的“腹胀满”,一眼看上去就大腹便便,患者感到负担,无论吃不吃饭都胀满,基本上没有减轻的时候。 那么,本证是什么病呢?我认为是太阴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脾病......虚则腹满肠鸣”,参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是注家公认的太阴病提纲证,虚性的腹满是太阴病,如本条“腹满而吐”,79条“心烦腹满”的栀子厚朴汤证,279条“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实性的腹满是阳明病,如241条“烦不解,腹胀满”的大承气汤证,249条“腹胀满”的调胃承气汤证,254条“腹满痛”的大承气汤证,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大承气汤证,322条“腹胀不大便”的大承气汤证。所有这些实证腹满都有一个共同的证候,不大便。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人提炼的一句话:“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那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是虚证还是刘渡舟刘老说的虚实夹杂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如果是下后出现“腹胀满”,可以认为邪气乘虚入里,是个实证。而本条文是发汗后出现“腹胀满”,可以排除实证,主要分析它是虚证还是虚实夹杂证。刘渡舟刘老认为是虚实夹杂证,“发汗损伤了脾气,或脾气素虚,因而运化水湿的功能低下,湿留生痰,痰湿中阻,气机被遏所致。以实证辨,有脾气不足的一面;以虚证辨,又有痰湿凝结,气机壅滞的一面。此证非虚非实,属于虚实夹杂之证”。 我认为本方证是虚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本经疏证》:“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本条文虽然没有写按之不痛,但是从历代医家的医案来看,都没有按压痛。而刘老所谓的气滞,不是气多了瘀滞,是因为气虚导致的滞涩不通,和新加汤的不荣则痛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本方是气虚导致的不通,新加汤是津液虚导致的不通。以方测证,方中没有泻实的药物。厚朴是方中唯一能与治疗虚实夹杂搭上关系的药物,后世中医认为其有行气除胀之功,注家普遍认为厚朴与半夏配伍,可以宽中行气,降逆除胀。但是参《神农本草经》:“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好像与行气除胀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厚朴只有与其他药物配伍之后,才会表现出升降出入之性。本条文是发汗后里虚寒引起的胀满,所以用性温的厚朴,配伍性温的生姜,将里寒通过三焦透发于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用厚朴配伍有下气之功的杏子以降逆治喘。承气汤类方用厚朴配伍枳实、芒硝、大黄等才表现出降逆之功。所以,想解决气虚而滞,必须补气!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补气津。那么,为什么用半夏呢?“满非辛不散”,半夏与生姜配伍,温中和胃,辛通滞气,消胀除满。 由于现在的人嗜食寒凉,本证变得常见,经常能用到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但是,必须注意药物的剂量,有些医生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所有的药物等量应用,而本方配伍比例失调,就没有效果。附医案一则,《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一人患腹胀,一医处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服后腹胀依然,乃请陈慎吾老大夫会诊。陈老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适。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由9克增至18克,党参炙甘草由9克减至3克,服后其胀霍然而除。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课前思考 : 1. 脉沉紧,紧主寒,但本证无表证,怎么样理解脉紧? 2. 发汗则动经,为什么要发汗?什么是动经? 3.身为振振摇与振振欲僻地有什么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