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身尽重,小便不利是太阳病还是太阴病?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素问·热论》“八日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伤寒八九日就是病传阳明少阳之时,“胸满烦惊”,参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由胸满烦惊可以推导出,下之前病就在少阳,而非太阳。本来就有胸中满而烦,由于“下之”,在胸懑、心烦的基础上,心神不能内守又增加了“惊恐”,惊是本条文的证眼,在伤寒论中,三种误治方法可以引起“惊”,107条的攻下,112条的火劫,118条的烧针,三张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都用到了龙骨牡蛎。龙骨牡蛎在后世中医眼中成了补肾的药物,古人用药之法,见于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产之地”,龙骨、牡蛎就是“取其性情”,龙骨埋藏千年,取其阳以入阴,牡蛎随潮汐涨落而开阖,取其召阳入阴。二者配伍,潜敛心神以治惊狂。后人之所以在补肾上取得一些效果,与其潜敛之性有关,龙牡可以使外散精气趋下,精气收敛,肾气自然就足了。
“小便不利”,很多注家认为小便不利是太阳病,攻下使外邪从太阳之经陷入太阳之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了小便不利。我认为不妥,参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水饮、湿邪也可以导致小便不利,“一身尽重”就是外有水湿,茯苓利水化湿,以治一身尽重,小便不利。有注家认为桂枝伍茯苓以治水湿,我认为桂枝在本方中是温阳化气,振奋心阳的。考《外台秘要》中为桂心,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中桂枝(去皮),去皮其实就是桂心,是温阳的,不是解肌的。
“谵语”,外邪化热入里进入阳明,胃中燥热,热扰心神,导致谵语,加大黄去热邪存津液。将息法中“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大黄后下,“更煮一两沸”,就是取大黄“荡涤肠胃”之功。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一身”包括四肢,所以不能认为就是少阳三焦的毛病,要考虑太阴,水饮停在分肉之间出现全身困重是太阴证,不是少阳证,难以转侧才是少阳枢机不利。既有阳明证“谵语”,又有太阴证“一身尽重”,少阳为阴阳之枢机,用柴胡汤就是“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中的担法。
少阳、阳明合病,治在少阳,小柴胡汤主之,剂量基本上是小柴胡汤减半,柴胡八两减成四两,黄芩、人参、生姜三两减成一两半,大枣十二枚减成六枚,半夏半升减成二合半。甘草甘以助湿,胸中满闷不能用,小便不利不能用,一身尽重是有水湿,不能用。谵语是阳明实证,用大黄攻下,甘草甘以缓之,也不能用。但小柴胡汤加大黄二两,就有了大柴胡汤的意思,所以汤名既不是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不是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统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都是辅佐药物,不能超过主方小柴胡汤,所以都是一两半。由于铅丹为重金属,易致中毒,大冢敬节先生就发现使用加了铅丹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后,出现严重流涎的中毒现象。所以,我们既可以按胡希恕胡老的办法弃之不用,也可以按刘渡舟刘老的意思以生铁落代之。
本证中“胸满烦惊”与“谵语”都是精神类疾病,所以本方广泛应用于治疗顽固性癫痫、癔病、失眠、梦游、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疾病中。
 
第108条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第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课前思考
1.辨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寸口脉浮而紧是弦脉吗?不然如何肝乘脾?
2.什么是乘、纵、横?
3.大渴欲饮水是不是阳明病?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为什么会啬啬恶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