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气烦躁,心中懊憹”不是结胸证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本条是对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展开进行论述,结胸是水热互结,如果体内无水,而是有湿,湿热互结则会发黄。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太阳病的本脉就是浮脉,但浮而动数就说明可能要传经,参第4条“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动数表现出来的象就是数急。
“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康平本中为小字注解。浮为在表,浮而不紧是中风。脉数为热,表现为发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动则为痛”我不能理解,注家随文赋义,只说动为痛脉,刘渡舟刘老说不是“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的动脉,而是“脉浮而躁动”,如果是躁动,动则为痛就不成立。如果是聚在关脉的“形如豆,无头尾”,说明人的血脉因为疼痛向心性聚集成豆,拧了一个豆,寸脉和尺脉可就摸不到了,那浮脉从何而来?所以这句忽略不解释。“数则为虚”指代偿性加速的跳动,禁不起按压,是虚性的跳的快。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标准证候,但太阳病是“自汗出”,而非“微盗汗出”,是“恶寒”,而非“反恶寒”,如果盗汗,就是阴虚,应该恶热而非恶寒,“数则为虚”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一个阴虚内热的患者患了太阳中风,出现了头痛发热,微微盗汗,所以是虚数脉。进一步推导出“浮则为风”是表虚中风,本来阴虚盗汗的患者是恶热的,但因为表虚中风,反而出现了恶寒的症状,这是“表未解也”,还是需要解表。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但是,医生错误的认为脉动数是传变,病邪入里,用了下法,津液更虚,导致动数之脉变成了迟脉,迟是相对数而言,脉跳的慢了,说明推动脉搏跳动的阳气不足了。从后文可以看出,误下造成“数则为热”的热入因作结胸,水热互结于心下,气机凝滞,反映到脉上也是迟。
“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膈内拒痛”,康平本中作“胁内拒痛”,横膈可以分上下,不能分内外。所以膈内无法解释,而胁内,两胁之内出现拒按的疼痛,在文义上就通顺了。“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康平本没有这八个字,叶橘泉版的康平本中为旁注小字,是注解“膈内拒痛”的文字。误下之后,胃中的内容物被排空,所以“胃中空虚”。“客气”是针对主气而言,人体的阴阳之气是正气、主气,外来的邪气是客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中本来是生津液,生正气的,胃中空虚就会被邪气占领。古人认为膈以上为阳,为天,膈以下为阴,为地,膈是一道抵御病邪的关卡,所以邪气进入胃中就会“客气动膈”,动是扰动的意思。邪气上扰胸膈就会“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医宗金鉴》引朱丹溪语:“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邪也”,明确指出治疗的方法。这段话是误下造成的第一种情况,体内没有水饮,没有形成结胸,而是形成了栀子豉汤证。有些注家将这段话当成结胸证之一,是不对的。烦躁是虚证,结胸见虚证烦躁是死证,不可下之,下之则死,而大陷胸汤也是攻下的药物,不能用于烦躁。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才是结胸,可以将这段话视作结胸的病机。有些注家将“阳气”解读为邪热,是不对的。阳气是正气,邪热是邪气,不能等同视之。太阳病,阳气本应在表拒邪,因为误下内陷于胸中,心下胃脘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饮,水饮与内入之热邪互结,炼液成痰,出现硬满拒按疼痛,才是真正的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大黄推陈致新以泻热,芒硝咸寒软坚以泻热,二药主要就是泻热的,在调胃承气汤中也是泻热。只是调胃承气汤加甘草以缓之,大陷胸汤加甘遂以逐水,配合硝黄涤热,服药后体内的水饮热邪顽痰都会自大便而出。将息法曰:“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六升水煮成二升水,可知是久煎。大黄久煎则攻下之力不足,只剩去热之功。“去滓,内芒硝,煮二沸”,芒硝烊化,只煮二沸,药液基本不会减少,仍以二升论。“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快”:一个是服药后拉的很快,一个是下后畅快,二升汤药,先服一升,中病即止,不可再服。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康平本作“若不大结胸”,如果体内没有水饮,攻下也不能形成结胸,就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的太阳病,“微盗汗出”说明汗不多,很少的表汗未经出表就随误下内入变成水湿,而太阳的发热不能随盗汗而解,而是随误下内入变成热邪,湿欲下行却因热邪蒸熏而不得,头为六阳之首,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至颈为三阴经,湿热互摶而热不能外散,故“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热互结,湿热薰蒸,外现黄色,故“身必发黄”。
本条的“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与111条火劫发汗造成的“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截然不同,本条是湿热互结,热不得越而但头汗出,剂颈而还,111条是火劫之后,阴液枯竭,汗出无源。所以,只要解决“小便不利”的问题,湿热就可以随小便排出体外。仲师没有出方,康平本作“宜大陷胸丸”,感觉与病机不符。《脉经》作“柴胡栀子汤”,但没有具体的药物组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五苓散主之”,将息法中更有“多饮暖水,汗出愈,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也就是说,误下之后,如果“短气躁烦,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如果“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如果成了“但头汗出,小便不利”的发黄证,茵陈五苓散主之。

第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课前思考:
仲景曰:“紧脉从何而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假令不利,以胃中虚寒”。结胸热实,为什么脉沉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