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条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内容在149条出现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重见于厥阴篇,是错简吗? 呕证在厥阴篇多次出现,376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本条呕吐物的不是痈脓,不然可以自愈。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也不是阴寒内盛,格阳之呕,不然就用四逆汤治之。而是厥阴病阳复太过,郁热不解则“发热”,热邪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厥阴本气为风,标气为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少阳之火气,所以表现为少阳证“呕而发热”,但从病机来看,仍属厥阴。 自从成无己提出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之后,小柴胡汤成为公认的和解之剂,从本条来看,小柴胡汤主要是解外而非和解。还有注家一见小柴胡汤就认为是少阳方,将本条解读为厥阴病转少阳病,参考小柴胡汤加减法来看,“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重点在“温覆”二字,这是桂枝汤的将息法,虽然小柴胡汤的将息法强调去滓再煎,但本条主证非寒热往来,而是呕而发热,有热无寒,所以加桂枝温覆,解表取汗,是使病从厥阴转出太阳的治疗方法。 附《中医杂志》1978年第一期刊载刘渡舟刘老治疗“呕而发热”医案一则: “李某某,女,38岁。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当时有进修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小柴胡汤三剂而呕止烧退”。从“服药百余剂不效”来看,准确辩证不是那么容易。 第380条 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课前思考: 1.大吐大下之后,人已经极虚,为什么还要极汗? 2.在“极虚”之时,如果不极汗,应该用何方治之? 3.“外气怫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复与之水”? 4.什么是“哕”?出现“哕”之后,应该用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