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条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1.小柴胡汤为什么可以治伤寒差以后? 2.汗解、下解只是大法,具体以何方治之? 第394条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六经皆有伤寒,不是特指太阳伤寒。外感初愈,又出现发热,可能是因为病后正气虚,余邪未尽,郁而发热。也可能是复感风寒之邪而发热,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只要是病后体弱气虚,就不可妄用汗下之法,宜小柴胡汤清解。 “小柴胡汤主之”,柴胡、黄芩可以清表里之热,而参、草、姜、枣可以实脾,存津液,保胃气。半夏调和阴阳,姜、枣调和营卫,既治发热,又养正气,还可使邪气由枢达表,一举三得。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以吴谦为代表的注家大多认为“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汗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若无表里证,当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证施治,斯为合法”。个人认为值得商榷,所谓“脉浮者”与“脉沉实者”,都是针对“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而言,如果瘥后发热的患者“脉浮”,那可能是复感,参小柴胡汤加减法,“或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此为表有邪,以汗解之。如果瘥后发热的患者“脉沉实”,沉为在里,那可能是邪气入里,“以下解之”,这里的“下”,不能理解为“攻下”,而是从里解。参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脉沉紧也能用小柴胡汤,无非根据病情轻重或加芍药、或加芒硝、或加枳实、大黄。 第395条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1.胡希恕胡老说:“所以我们要用呢,要我看,可用五苓散,它如果有烦渴的情形,瓜蒌牡蛎散可以用,其它的根据情况,用五苓散,或者用防已茯苓汤的法子都行”,那本条文能不能用五苓散治之? 2.本方中牡蛎、葶苈子、商陆根皆用熬法,如何操作? 3.本方何药为君?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