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厦伤寒论117~131

 紫竹仙姑 2021-11-08

一一七:

伤寒论第103条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原文解释】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若柴胡症尚存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若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解的,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过经十余日,就是拖了十几天了,照理已经进入别的经了,结果表证还在的时候,医生没有开给病人表药,却攻下。攻下了以后,原本太阳证应该解表,让病从外表发,结果太阳病跑到里面去了。如果再过四五天以后,柴胡证仍在的时候,先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下去以后,病人如果还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胃里面胀满难过,表示这个病还是没有解,用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本身是介于少阳和阳明之间,兼有少阳、阳明才会用大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就是肠胃里面被大便堵到了,有宿食堵在里面。所以大柴胡汤证最主要的症状有腹满,肚子胀满而呕。

呕属少阳,腹满是阳明。腹满、恶心是大柴胡汤的主证。

气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证;

实满→承气汤证;

腹满、恶心→大柴胡汤证;

没有腹满光呕→小柴胡汤证。

为什么?因为被攻下了,下利的药太快了,病人水份都出来了,大便出来的都是水,结果大便没有排出来,于是便堵在里面。

临床上看到大肠癌的病人,一开始有些是承气汤证,有些是大柴胡汤证,不是在阳明就是介于少阳与阳明之间。阳明无死证,这种情况是不危险的。结果西医治疗过的病人,开刀以后,移转肝癌或肺癌,症状不是少阴证就是厥阴证。所以,我们当然反对西医开刀。如果是大肠癌的病人,还没有给西医开过刀,如果是在大肠的末 端、也就是直肠附近堵到,我们要加芒硝来攻坚。我们遇到实证的便秘,病人有拒按、不会放屁,就考虑要用到芒硝了。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钱,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胖子用二钱,瘦的人用一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是小柴胡汤的方子,少了人参、甘草,再放芍药、枳实、大黄就大柴胡汤。枳实这药也是能宽肠的药,和厚朴一样,枳实比较重于宽大肠,厚朴比较重于滋润小肠。

大肠和肺是表里,所以大肠堵到的时候用枳实,胸腔堵到、心脏积水也用枳实,枳实这药专门能去结毒,结到的毒、硬块它能把它排掉,实际在用的时候发现到,当大肠的肠壁和大便黏在一起的时候,枳实可把肠壁推开。但只能让它们分开,如果枳实把它清出来就不需要加大黄芒硝了。所以,枳实本身并没有攻下的功能,它能把结分开来,必须要靠别的药把它通出来。

所以,心脏的动脉血管堵塞的时候,用枳实,但是枳实只是把动脉血管里面堵塞的东西与血管壁分开来。所以张仲景还加桂枝,桂枝让心脏动脉血管往外冲的力量加强,喷射的力量加大;怕胃受不了再加生姜在里面,让胃热力散一点,不要太集中在心脏,怕心脏受不了,血管会破裂。

因为腹满,肚子胀满,少腹会痛,所以加芍药;大柴胡汤里面如果没有加大黄,就不叫大柴胡汤,因为病已经进入少阳、阳明了,又不是纯阳明证。所以用不到芒硝这样强的药,用大黄就是把阳明热清出来。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枳实+大黄+芍药

以阳明实热不适用“参”,胃中热结,则非枳实不能破其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热,芍药则舒心下之急;但阳明虽结而少阳未罢,柴胡汤又不可不用,所以,大柴胡汤为双解少阳、阳明之剂。

病人有恶心就是少阳,恶心加胀满就是大柴胡,肚子不满会恶心就是小柴胡;黄芩、芍药是等量的,枳实要重用,大黄开的比枳实少,如果没有加枳实,只用大黄,肚子会绞痛,因为大黄会硬把肠壁拉开来,因为肠壁没有津液了,枳实下去会产生津液。 

一一八:

伤寒论104条辨: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十三天后仍不解的,胸胁满闷而呕吐,午后发潮热,接着出现轻微腹泻。这本来是大柴胡汤症,医生应当用大柴胡汤攻下,却反而用峻下的丸药攻下,这是错误的治法。结果导致实邪未去而正气受到损伤,出现潮热、腹泻等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症,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胸胁满而呕,就知道病情已有少阳证了。日晡所发潮热,黄昏的时候发潮热,阳明证上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开始发热。潮热是一阵一阵热上来,按照气血流注的时间,申时开膀胱。

实际上堵在大肠里面,大肠会移热到膀胱,一移热就从背后到脑里去了,所以是大肠移热,到下午的时候就会发热;胸满而呕是少阳证,到日晡发潮热,就是阳明证,所以,是柴胡证。

本不得利,今反利者。柴胡汤本来是没有下利的,现在在下利,可能是前面医生攻的,前面医生用丸药下的,丸药下的时候利水利得很快,水跑掉了,大便还在里面。所以用汤剂,汤剂下的时候,整个打下来了。攻下的药大部分都是用汤剂在攻的,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原来是大柴胡汤证,因为已经被攻下了,所以变成小柴胡汤证,被攻下了阳明证就没了,变成少阳证。所以,是小柴胡汤证治疗。第104条就是说少阳证被误下了以后的辨证,小柴胡解外后,就是柴胡加芒硝。

有燥屎的时候,这种燥屎常年累积在里面没有出来,这时候只能用芒硝攻下来,打出来是黑的。怎知有燥屎呢?黄昏的时候会发热就是了,用小柴胡汤加芒硝治疗,不用再加枳实、大黄。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攻下,所以小柴胡汤加芒硝就可以了,就是小柴胡汤加减。

 日本的经方派东洞说:“本方为小柴胡汤证而苦满难解者”,又说“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柴胡加芒硝就是本身是小柴胡汤证兼有坚块,中医是辨证论治,这硬块可能是大肠癌的出血硬块,。不管是什么,芒硝可以散掉。《本草》里面没有提芒硝可以把燥屎打散,芒硝是攻坚的峻药,坚就代表肠里面的硬块。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六铢、 半夏二十铢、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生姜一两、 人参一两、 大枣十二枚、 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芒硝使用的时候,是生用,一次一钱就够了;汤药煮好了以后,芒硝冲服,不用再煮;严重的时候,一次用到两钱都可以。病人小便颜色有深黄变成淡黄色的时候,就不要再攻下了。

一一九:

伤寒论第105条辨: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

病人得了太阳伤寒十三天,超过了病解的一般日程,见到谵语,也就是开始说胡话,那是有里热熏蒸的缘故,应当服用攻下的汤药。一般情况是小便利的,大便应当坚硬,而反发生下利,脉象调和没有其他虚象,可见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造成的,属于治疗的错误。如果不是因误下而自动下利的,脉象应当微厥,现在脉象反而调和的,这是里实无疑,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病人得了伤寒已经两个星期了,按道理太阳证应该过去了,结果过了太阳证的时候,病已经进入阳明了,病没有解掉,病人就开始谵语。谵语就是胡言乱语。

谵语怎么来的?大便堵在肠子里面,进入到阳明以后,变成纯热证。肠里面的燥屎就像放在太阳底下晒,大便的燥气就往头上冲,上冲到脑部,脑部受到大便浊气的影响,讲话就胡言乱语。

“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肠胃里面有热,要用汤剂来攻;“汤”字加一个草头就荡,汤者荡也,取汤药快捷。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利者,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如果小便利者,肠壁变得很小,大便出来便细细长长的,有一种,大便堵在小肠转角的地方,大便就像羊大便;照理说小便利者,大便当鞕,应该很硬,反而是出现了下利,脉象又还调和,照理说应该没有大便,结果反而下利,就知道是前医之过。

“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若平常虚利,下利清谷,病人有点昏迷的现象。脉都很虚弱,手脚都冰冷掉了,这是虚寒,这个时候如果开承气汤,病人会死掉,应该是四逆汤。

“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果病很虚弱,有下利,但是精神很好,这就提示我们,里面有东西堵到,开轻剂的调胃承气汤。

如果看到病人发烧发热,病人的脉是虚弱的,知道里面寒凉掉了,用四逆汤把他救回来;如果是实热,,病人也会下利,下利拉出来是水,实际上大便堵在里面。如果不仔细辨别,会以为是下利,这时候攻它,清出来后,津液自然会回来。

张仲景说喝承气汤后,病人会口渴,喝点水就好了;这条辩是说:明明看到病人是下利,以为里面没有堵到,结果病人是因为里面堵到而下利,因为堵的太实了。 热病,肠中干燥而大便不行,常以汤剂解之;以药物之刺激与推动,所以可通便。而水液亦为推荡之助。如多饮开水,其便亦通。若用丸剂,每多辛热之品所成,只有刺激肠蠕动之力,无清润肠壁之力,故所下者,多剩余之水分。

一二零:

伤寒论第106条辨: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原文解释:

太阳表症未解,邪热内入与淤血互结于下焦膀胱部位,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若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愈。若表症还未解除的,尚不能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症解除后,只有少腹拘急硬痛等里症的,才能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就是还有太阳病的表证,还有表热没有好。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发表的时候没有完全发出去,这病毒直接从经进入到腑里面,从皮肤表面直接进入到膀胱。

腹部的前面是膀胱,中间是精宫,后面是大肠。正常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气化的时候,一部分的水再跑到胆里面,水生木,变成胆汁。气化本来就很热了,当热进入膀胱里面,移热到膀胱。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络到膀胱里面,热再进来,太热了血管会破裂,小便就会带血出来。这是一种外证没有好的时候传到里面的现象。

还有一种是打架被踢或运动伤害伤到小便的地方,结果小便堵到了小不出来,里面瘀血,也是一种外伤,用桃核承气汤;热结膀胱就是小便太热了,小便带血,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血症的第一个方子,很浅的方子。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并不是发狂,只是情绪烦躁不安,如已发狂的话,桃核承气汤就来不及了,所以是接近发狂还没到发狂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小便自己带血下来,就没有关系了,这血通了,病就好了。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解外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还有葛根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也可以用。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少腹就是在中极和关元这一带绷得很紧,病人感觉很痛,很难过,小便小不出来。看皮肤上也是绷得很紧,整个抽筋起来。由这些症状,可以确定血堵在膀胱里面,血下不来。

瘀血者,血液已越出血管之外,失其血液之性能而成为死血。在医学名词上称之为瘀血;死血在生理上不但己失作用,且能遗害于全身。一但化成毒质,刺激脑神经使其发生错乱或使血液不清洁,发生种种病变。例如皮肤病、疡疮、潮热以及攻冲性、游走性的疼痛诸多疾病;凡属一切急慢性病证与奇病怪疾病,临床上久看不好的病,一定是有瘀血在里面。

中医有很多方法来辨别,如何知道里面有血瘀堵到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抵挡丸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蟅虫丸等,这些都是治疗瘀血的良药。

桂枝茯苓丸专门用作妇人子宫肌瘤、卵巢瘤的时候用;大黄蟅虫丸,腹腔里面有瘀血的时候用;下瘀血汤,胸腔里面有瘀血内伤的时候用。 

临床上遇到少腹痛的时候,记得先问小便是否正常;举例来说:如果有妇女在月经期间腹痛来找你治疗,你忘了问小便,结果以为是月经引起的腹痛,其实可能是刚好这几天她的膀胱结石引起腹痛,如此处方用药就不正确了。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脉当为沉涩或弦细;舌则红中带紫,苔或白或黄。脉以濇细,舌以紫青,为瘀血之侯。

 判断瘀血的方法:

一、 血会膈俞,病人一定会有膈俞痛,督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穴。

 二、 舌有齿痕,舌头上有牙齿的痕迹,因为舌为心表,心主血,身上循环系统很好的时候,舌头会很光润。循环不好的时候,舌头的循环也会跟着不好。舌头跟牙齿贴到,一拉开来,牙齿印还在上面,就代表瘀血,很多都是妇科子宫的问题。 

三、 血海痛,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会痛。

四、  三阴交,三阴交有压痛点。三阴交痛大多在妇科里面。三阴交主少腹的地方。 

五、 更严重的的时候,在肚子上看到一块一块的青紫。 

六、 口渴而不欲饮。 

张仲景在设计桃核承气汤的时候,考虑把瘀血攻下来,而不要把正常的体能伤到,把坏的攻下去,好的留下来。桃核承气汤主要是靠桃仁和桂枝,桃仁专门破血,行血化瘀,所以桃仁用的很多,包括生化汤里面都有桃仁。

桃核承气汤实际上就是利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而成。张仲景破除瘀血的时候,会利用桂枝强心、辛香发散的特性来加强心脏推动血液的力量,然后配合其它破瘀血的药,如此破除瘀血的力量就会增强。 临床上,遇到久病的病人,想要开补血药的时候,记得要先去瘀血。所谓“瘀不去,新不生”不是一味地开补药就好。

一二一:

伤寒论第107条辨: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太阳伤寒,经过了八九天,医生误用了攻下之法,病人出现胸部胀满、心情烦躁,容易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胡言乱语、全身沉重、身体不能转侧,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外感太阳伤寒八九天,在医生的眼里,一般来说,病已经六七天,可能病已经传里了,不是传少阳就是传阳明。所以,医生才会下法,当医生用了泻下药以后,病人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这是为什么?

当这个太阳伤寒,病过了六七天,没有好,但是,现在这个病要传里但是又还没有传里,也没有进入少阳,更没有进入阳明,这时候被攻下以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这是因为攻下下得太早了。表邪陷下去,陷在半表半里中间。

由于被攻下,而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去,因为在半表半里中间,三焦跟心包是表里,所以病人会胸满,惊烦。因为胸口这里,淋巴系统整个都汇在这里。小便不利,因为三焦是水道出焉,三焦管水道。由油网来排,因为滤过性病毒是因为攻下,表邪下陷以后进来的。所以堵在三焦,水道就不能通行了。 

病人胡言乱话,那是因为肠胃里面还有余热,肠胃里面还有干燥的大便没有完全排掉。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攻下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往下走,这一攻下,病人的身体虚掉了。其实本来身体很好,把病毒顶在外面去,表面的症状慢慢没了,结果被学术不精的医生攻下,免疫系统被攻下,就往下走。

病人本来体能很好的,病邪进来的时候就停在少阳,不是病人不行,而是被医生误下所造成的。所以,张仲景为了救逆,就出了一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是专门治疗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的主治方子 。

因为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有胸满,靠柴胡加桂枝来解表;柴胡本身和解,桂枝走肌肉皮肤表面去表 ,已逆经在三焦里面的东西,把它清利出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还有一味药是铅丹,铅丹现在很少用,龙骨牡蛎和铅丹都是治疗惊烦的药,受到惊吓的时候常会用到龙骨牡蛎和铅丹。因为三焦和心包是表里的,所以这三味药是用来镇惊止烦的。

病人因为有谵语,那是因为病人太虚了,大肠的浊气就往上跑就发生谵语。所以加了大黄,大黄是用来攻下的,用大黄把堆积在肠胃的宿食宿便排出来;方中加了半夏,是因为这人素体比较壮实, 平常比较壮的人,胸腔比较湿热一点,能有湿热的人就容易发胖,加半夏的目的就是为了排痰湿。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用生姜、人参、大枣来把里虚补足;此方表证里证一剂来清,同时攻下,同时解表,同时把前医造成的下攻中气不足, 把它补足。中气就靠人参、生姜、红枣补足。解表靠柴胡、桂枝。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常用在体质素虚之人,误下之后,阴虚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误下之后津液能自回,就不会用到 这个药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 升。 

除了大黄、半夏、红枣以外,其它都等重。因为是半表半里都有,解表攻里同时并进的。一剂药同时把病邪去掉,还能把津液补回来。过去有些书上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加黄芩在里面。

开黄芩就是嘴巴里面有燥苦,口苦的时候,兼有少阳证的时候会用黄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很好治疗失眠的汤剂,是虚的人吃的 ;如果失眠是到了晚上但头汗出,常常五六天不大便,舌头又干又燥,这人是有阳明燥屎,不可以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所谓阴虚的人是肠胃津液不足,兼有下利而引起;现在铅丹很少用,所以开药方的时候,没有加铅丹也没有关系。 龙骨牡蛎有潜阳的功效,常人阳气足的时候,手脚是温热的、额头是冷的、手掌、脚掌是热的,手背脚背比较凉。

四肢是胃气反映的地方,如果手脚温热而且出汗、大便秘结,这是阳气过盛,我们用承气汤攻下就好了;但如果是虚热的体质,没有便秘,手脚常出汗,就是用龙骨牡蛎。所谓的阳要潜在阴里面,就是说人体的皮表乃太阳寒水所主,把热包在里面,也就是皮表是凉的,里面是热的。不怕冷,这是正常。

龙骨与牡蛎潜阳收敛的作用有小差异,当“失津”的时候,我们用龙骨;如果是“失精”的时候,我们用牡蛎。所以小朋友夜尿多的时候,因为夜尿是“失津”,所以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龙骨可以多一点;反之如果是大人有遗精的症状,我们用龙骨牡蛎的时候,牡蛎要加重一点。

一二二:

伤寒论第108条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原文解释】外感伤寒病,腹部胀满,胡言乱语,寸口脉浮而紧,即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纵”,进行治疗用针刺期门的方法。

我们知道,只有阳明证,一派热证,热昏了头病人才会有胡言乱语的现象,所以,谵语,就是代表阳明证。

当开了桂枝汤进去发汗,把肠胃里的津液发散掉了,这样就变成了阳证了。

阳明就是足阳明胃,手太阳大肠。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这就是肝木乘了脾土。

肝血太旺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

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脏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这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 “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

实际上,象这种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出现的时候,我们中医可以用小建中汤,如果有谵语,大便便秘的话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上大黄。

从这一点来看,张仲景对针灸不是很强,他的经方确实是出神入化了。后世医家对这一条辨出现了争议。

腹满谵语这是阳明病,这是病传里的表现,也主是太阳病传里出现了阳明证。脉浮而紧,这还有表证在,后世医家说,这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所以,对肝木乘脾土不可以理解。

“名曰纵,刺期门”这一句在《医中金鉴》里说这是一个错误,前后语言不通。

一二三:

伤寒论第108条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原文解释】 患伤寒病,发热,啬啬然厌恶风寒,大渴而想喝水,病人必定会感到腹满。如果自动汗出,小便通利,其寒热、渴饮、腹满等症就将要解除。这是肝木逆行克肺,叫做横,可治以针刺期门的方法。

前面的107条和这108条所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用了发表的药,比如说用了麻黄汤,病人吃了麻黄汤下去,发了太多的汗。当病人大渴的时候,麻黄汤下去,麻黄里有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是发肺里的津液。

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肚子就会有胀满的感觉。

当肺里的津液发散掉了以后,肺是胸阳,阳虚掉了以后,阳不足的时候,病人就会有怕冷的现象。由于水发散掉了,这个时候,就会渴欲饮水。

当病人津液不够的时候,我们不管他是脱水还是发表发得太过了。当病人失去水分的时候,只要小便利,这个病都会自己好。

“自汗出,小便利”,如果病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小便利的意思,就是津液自己会回头。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疗他了。如果小便不利,病人出现了这种症状,这是肝乘肺,中医称为“横”,张仲景说刺期门。

107条辨是肝乘脾,刺期门。这108条辨是肝乘肺,也是刺期门。这样看起来,张仲景对针灸还真不是很懂。

实际上,肺里的津液不够的时候,我们中医可以用处方,用麦门冬汤,看当时的症状来决定开处方。

不能说什么”纵“或者”横“都扎期门。

对这109条辨,后世医家也有争议,大渴欲饮水,饮水多了,腹胀满,小便利,水有去路,病会好,这是可以理解的。不理解的是“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这一句不可理解。在《医宗金鉴》里也是说,这里有遗误。

一二四:

伤寒论第110条辨: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原文解释】太阳病的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出汗很多,火热之邪乘虚内入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若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即将解除。若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本应当小便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过去因为在北方,拿瓦烫协助病人发汗,用烤的方式让病人大汗出,因为不是药汗,不是免疫系统从里面推出来的汗,所以没用。因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伤到了,刚刚烤火的热跑到肠胃里面去了,肠胃里面就相对的更干了,结果肠胃津液伤到了,大便都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

本来得的是太阳病,本应该发汗,这个得汗,应该从药汗来解,如果,我们开麻黄汤的时候,里面有杏仁,还有炙甘草,来补肺的津液,生姜,炙甘草还有红枣这些补津液的药在里面,如果我们是用药汗,除了发汗的药以外,加了一些增润津液的药在里面,所以,病人不会有津液不够的现象。

如果用外热来发汗,这个汗出来是被蒸出来的,不是从里面发出来的,肠子里津液就没有了,所以会出现烦躁,胡言乱语。

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到发冷,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照理说谵语的时候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调养回来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己会好。

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

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来,这样最好。

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应该会增加,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

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浊气往上冲,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

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为胃气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因为病人的津液已经伤到了,这时候用承气汤去攻的话,津液会更伤,所以要在旁边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

得了太阳病,千万不要用火来烘他,什么电热炉这些,可以用,但是必须要确定没有表证。如果用了电热炉,大汗出了以后,就有可能肠胃里的津液就被伤到了,大便就会干在里面了,然后,看看会不会谵语,如果谵语就是因为发汗太过,津液又没有补回去所造成的。

小便没有就代表他津液没了,这时候要赶快给他一些补津液的药,小便很多就没有关系了,他自己 会好。

一二五:

伤寒论第111条辨: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使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则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症,若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尚可救治。

太阳病,本来用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结果不是用桂枝汤来发汗,而是用火来烤使病人出汗,当病人出现四逆证的时候就很危险。

病人已经有感冒了,得了太阳中风,身体里面本来就已经有热了,结果,不用发汗的药,而是用火熏他,使病人出汗,这样一来,身体里的热加上火的热,这是两个阳热在互相烧灼,结果造成病人津液丧失过多,其身发黄。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里面的血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当水份丧失很多的时候,从皮肤上看到血的颜色是黄色的,实际上,这是血的原色,并不是肝胆的病的那种黄,其实是津液不足了,这时候,有钱人吃人参来补津液,一般老百姓吃水梨也可以,其实水梨最好。

如果是两阳相亢的时候,阳非常的盛,这个时候,就会流鼻血。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被泄掉了,病人的烧就会退下来,这样病就好了。

如果病人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被伤到了,亏损不够了,当然小便就很少了。如果阴阳两个都虚掉了,身体就会枯燥。但头汗出,这个头汗出有两种情况头汗出,头部是诸阳之会,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话声音也大,只要一做事,满头大汗,这种不能说是病,这种但头汗出是阳明热。我们可以开一点例如白虎汤之类的药把热去掉。我们身上有六阴六阳,阴经只到喉咙,头上是六阳之会,极虚的人,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

头汗出的两种情况:阳盛则头汗出,阴虚也会头汗出。

什么叫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的时候阴阳是相交的,阳潜于阴中。

喉咙是诸阴之会,太阴,少阴,厥阴都会在喉咙的地方,所以,喉咙,是我们中医检查阴够不够的所在,头部是查阳够不够的所在。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如果喉咙都烂掉了,阴经已经伤到了。如果头上又流汗,代表阳又虚掉了。

“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如果大便又堵了,堵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到打嗝的时候,那么空上病人就更虚。打嗝刚开始的时候,几分钟打一次,再到后来打嗝不断,连讲话都在打嗝,这种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是阳明燥热证,只有阳明燥热才会出现手足躁扰,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还通利,代表他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这个病人就还有救,因为这是阳明证。如果小便都没有了,津液都没有了,就真的很危险了。 

手足代表的是胃,摸病人手足,手是温的,脚是温的,手背是冷的,脚背是冷的,这代表胃气很足,手脚也分阴阳,手背脚背是阳,手心脚心是阴,阴中要有阳,所以,手脚是温的,阳中要有阴,所以,手背是冷的。这就表示正常。

我们常会问病人有不有口渴,病人说不口渴,这就表示病还没有好,如果病人说很口渴,很想喝水,这个病人就回来了。问病人有没有胃口,病人说没有胃口,那就是病重,胃口大开,表示病快好了,原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利了,代表津液回头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外面的症状就可以知道身体里面变化的情形。

一二六:

伤寒论第112条辨: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症,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救逆汤处方,最有名的治疗烫伤的第一方。所谓救逆,就是紧急的时候使用。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可以在火灾的现场煮这个汤来救人,烧伤的时候,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候还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痛。病人会惊狂,因为被火吓了。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痛又没办法睡,会惊扰烦躁。

张仲景写救逆,就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因为脉浮,知道病在表,火一烧起来,水都往皮肤表面上跑。水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很大量的水在皮肤表面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一剂喝下去的时候,大约一个小时,药发散到皮肤表面的时候,痛会大减。

因为是救逆,要很迅速的把药发到皮肤表面上去,张仲景在救逆的时候,把芍药拿掉,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本身性是酸收的,比较能收敛。如果桂枝里面加了芍药的话,药力就没有办法很迅速的达到皮肤表面上去,芍药是阴药,桂枝是阳药,把芍药拿掉以后,阳药发散的力量非常的强,所以要把芍药拿掉。

“伤寒,脉浮”这个应该是发表,用麻黄汤就可以了,结果用火去攻他,也就是说用热去让病人流汗,病人一流汗,表就会虚掉,就会出现亡阳。我们人的身体外面是阳,因为有阳,所以,能把人体的津液固住,不会流失津液。如果我们用热去攻他,毛孔打开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亡阳。

亡阳的症状就是会焦虑,害怕,恐惧,坐卧不安。现在很多人失眠,失眠有很多处方,经方,就象前面说的栀子豆豉汤。西方医学治失眠就是用安眠药。病人吃了安眠药以后后遗症,就会出现焦虑,烦恼。当病人烦心,焦虑的时候,西医就会说病人脑部缺少什么酵素,再来给病人吃抗忧郁的药,抗忧郁的药吃了以后的副作用就是很开心去自杀。所以很多人吃了抗忧郁的药以后,倒过来就去自杀。忧郁症之前是吃安眠药,所以,西医的这一系列就是让你开心的去自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对焦虑,卧起不安都可以使用。不一定是要火场里面跑出来的才可以使用,不要那么死板,这个药用的地方很多,病人焦虑,害怕,烦躁,情绪没有办法控制它,坐立不安,睡觉失眠,这一类的病都可以使用。

药到了皮肤表面后加蜀漆,蜀漆又叫常山苗,蜀漆去痰,人的津液正常在肠胃里面,遇到大火,一部份津液跑到皮肤表面,马上起水泡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太热了,一部份津液就堵在中焦。津液离开正常管道,堵在横膈膜的下方以后,马上就化生成痰。所以看到烫伤的病人,常常痰都很多。

用桂枝的原因是桂枝走肌肉,它会到皮肤表面,龙骨牡蛎,这两味药本来就是收敛的药。同时它能利水壮肾阳,牡蛎能收浮阳,因为病人惊狂,起卧不安。就是阳浮在头上面,阳气往上冲,牡蛎下去能把阳往下降。

龙骨牡蛎在收皮肤水泡的时候,是从内来收,桂枝汤能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因为龙骨牡蛎已经在收敛了,所以不需要芍药来收敛、芍药会让桂枝变慢,所以不用芍药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劈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在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其实蜀漆和常山苗是不一样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蜀漆,蜀漆就是一种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的时候,容易有痰涎壅塞,我们用蜀漆把痰去掉。

过去在烫伤的时候,外敷用牡蛎打粉,因为牡蛎可以排水,磨得很细,加麻油,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就是在火山口的东西,硫磺本身外用时非常的寒凉,如果吃进身体里面是非常的热,燥热,硫磺的外用和内服是不一样的。

西医就把硫磺跟膏药一起用,变成硫磺膏、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配在一起用,如果是皮肤红肿,这药就可以了。起水泡的时候要加菖蒲在里面,菖蒲是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菖蒲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这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是变成湿了。就要加白朮;如果已经发炎了, 就加黄芩,这就是加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伤寒绝对不要用火去发汗。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火灾的现场会遇到,还有的人本身并没有火劫,现在临床上看,就是因为吃了安眠药,吃了抗忧郁药以后,严重的病人很惊狂,坐卧不安,失眠,都可以使用。

一二七:

伤寒论第113条辨: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原文解释】病的征象像太阳伤寒症,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不是太阳伤寒症而是温病。若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症。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形作伤寒”意思就是看他外面发冷,恶寒,体重,关节痛,肌肉痛,又没有汗,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实不是伤寒。

“其脉不弦紧而弱”伤寒的脉是浮而且紧,但是,你摸他的脉,不弦紧,而且还非常的弱,其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足了,代表免疫系统不够强。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这种津液不足的人一定会有口渴,因为本身津液已经不足了,再被火一烤,一定发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种津液不足的人,如果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了。津液一回来的时候,免疫系统出来到皮肤表面上去,脉就浮起来了。病如果在表的时候,不管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滤过性病毒的问题,或者是感冒的问题。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就像火烫伤的,他没有病,但是皮肤被烫伤了,所以脉一定是浮起来的。

象以上这些情形,如果使用一些麻黄汤。他这个人应该是脉弦紧,比如说,体格很正常的人,和了伤寒以后,脉浮紧,因为我们本身的储水很够,身体很强,所以,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是遇到虚弱的人,你要给麻黄汤的时候,他本身就是弱症,这就不能用麻黄汤,如果用了发汗以后,病人会谵语,肠子里的津液会没有了。麻黄汤本来只发肺的津液,由于这个人太虚弱,用麻黄汤就发太过了。

我们遇到身体虚弱伤寒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就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就怕会有太过的现象。

一二八:

伤寒论第114条辨: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原文解释】太阳病,治以火熏的方法,未得汗出,病人必发生烦躁,经过六七日,病如果仍未解除,可能发生便血。由于这些变症是因误用火法而致,所以名为火邪。

太阳病,用火来发汗,本来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这一类药来发汗解表,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发汗,正常人,只要用一烤的时候,汗就出来了,但是,这个太阳病,就是用火熏他,病人都没有流汗,也就表示这个病人里面非常的干,里面的津液本来就不够了。

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了,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该好,结果时间到了病还没有好。必清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这就叫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

“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伤到了阴,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会大便带血。

大便带血,表示里面太燥热了。一般来说,只要是津液不够的人,吃了你药以后,嘴巴很口渴,就已经要恢复了。口渴,代表津液回头了,少少与饮之,不要饮得太多,也不要饮得太快。有的人一口渴,看到水,一饮而尽,结果水又停在了胸膈这边,这又变成了真武汤证了。

一二九:

伤寒论第115条辨: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原文解释】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症,治疗当用发汗解表法,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症当做虚症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症。

一般来说只要有表证,我们就不会用灸的方式,表证是实证,灸,是治虚用的,本身里虚掉了,我们用灸去帮忙他,让他恢复。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治疗实证,我们要发汗,结果用灸来治病,这个时候不是用灸的时候,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的,这个时候用治虚的办法来治实证。

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体虚寒的人。

我们有吐血针,下血,大便带血。一般来说,伤到阳的时候,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病人会吐血,如果是伤到阴,阴经伤到的话,病人会下血,大便里面会带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方。

所以,遇到该发表的,结果用灸,就会吐血出来。所以,不要误治,张仲景提了很多地方,告诉我们要注意的重点。

所以,伤寒,解表就用麻黄汤,不要自己想很多方法来让病人出汗。

一三0:

伤寒论116条辨: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原文解释】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治疗千万不可用灸法,若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烦乱不安的变症就会出现。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这个脉微数,就是有虚有热在里面,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我们针灸的灸在使用的时候,是寒证,虚寒的时候用的灸法,实证的时候都不用灸。本来是大承气汤证,里面很燥热了,结果,你用了灸法,灸了天枢,关元。本来里面就很燥热,你一灸了马上神昏谵语,捻衣摸床。

白虎汤证是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

阳明证的脉都是很数,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例如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

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灸呢,我们一般都是用虚寒,比如说这个病人一天下利好几次,吃的玉米进去,出来还是玉米,这个时候,我们用灸法就是对的。如果病人在发烧,你还去用灸,当然是不行的,只要病人有热症,都不适合用灸,如果灸,只会让病情更复杂。

一三一:

伤寒论第116条辨: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原文解释】脉象浮,主病在表,治疗当用发汗解表法,若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若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这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故得知汗出而病解。

脉浮,我们知道病在表,轻轻一摸就摸到脉,就知道病在表,表证正确是要用汗解,例如桂枝汤,麻黄汤,或者葛根汤。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体内的火已经很盛了,结果,再用火来灸,邪出不来,火更盛。

太阳表证用来来灸了以后,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就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这就称之火逆。

什么叫痹??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所以叫做火逆。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为什么会有汗? 就是津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

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恢复,水跑回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当表邪下陷了以后,应该用汗解,结果用火邪去灸。正常人,如果灸下去坏事的时候,脉会更强更盛,河能会流汗。如果说病人会自汗出,脉浮,脉浮就是中风的脉。因为伤寒的脉才会有浮紧,这里我们可以从脉证判断他自愈和恢复,并没有因为不该灸而造成很大的伤害。知道是有伤害,但是,他有自己恢复的意思。

我们正常人的阳是往上升的,阴是往下降的,如果一灸,火盛的时候,灸的火是阳,应该叫火热。,当火热碰到人体里的阳,就会重阳,就会出现阳亢。

116条和117条这两条,就是有实热的时候,统统不可以灸,灸,一定是用在寒证,虚寒证的时候,才可以用灸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