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是画家然后是理论家,他明白一个画家从菜鸟到达人会经历什么

 泊木沐 2022-02-18

我们把对绘画“有法”、“无法”的思考做为切入点,层层深入的分析石涛在绘画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成就。#文化#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一)

首先我通过思考石涛为什么要提出绘画“有法无法论”来进一步分析石涛绘画美学的思想体系及其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到“有法无法论”的具体内容是指绘画由无法到有法再到我用我法的学习创作过程。这里提到的“法”,在我看来是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然后我们把这些经验归纳起来作为我们学习的规范法则。然而法则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去突破的,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陈规旧俗。既要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又要发展,创造新的法则,要与时俱进做到“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通过他一生的躬身践行,实现了“我用我法”,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绘画杰作,我们从他的每一幅画中都可以看出他在创新方面的努力自己取得的成果。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石涛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绘画理论,这也是他创新的成就。他提出史无前例的“一画论”用来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前人已有的法则,指导我们去超越前人超越自己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二)

石涛有关于绘画的理论,都来自于他孜孜不倦的绘画实践。他早年对前人绘画的广泛学习以及他在诗书方面的积淀都为他后来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的灌注到笔墨之中,他的每一幅画作都是由心而生的。他在创作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克服客观事物的干扰,将“我”自由自在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题跋中用“我自用我法”、“任是清湘一家法”等字眼来标榜自己穿越古法的决心。石涛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同样也经历了继承传统和革故创新的发展历程。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三)

他在对待传统的态度方面不同于董其昌所倡导的摹古之风。他首先用“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来抨击摹古的行为。石涛否定“法”的权威性,认为“法”是在绘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今人对前人绘画法则的总结。石涛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演示了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开今”。他在深入研究了古人绘画作品之后意识到“师古人之心”才是学习传统而又不会被传统所囿的关键,只有深入的研究了传统、领会了古人的美学原理,才能不停留在“师古人之迹”的肤浅认识的阶段,最终才能做到“借古开今”。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四)

石涛独特的绘画理论是基于他大胆的创新尝试之上的。他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出发,“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也正因为如此,石涛才会有很多大胆尝试与创新。他在笔墨技法、构图、不同景物的表现方法、画家的艺术态度和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五)

以上赘述,无非只是想表明石涛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绘画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典范。由于他的创新精神是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所以他才被他之后的历代画家追捧为艺术导师。他指导我们要在实践基础上标新立异,跟随时代去创造新的法则,创立有独立见解的“自由国度”。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六)

石涛在尊重传统法则的同时更提倡创新,反对泥古不化

关于绘画有法无法的理论至古以来就是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说法是“死法”、“活法”之说。有关绘画法则,宋元之前的画家大多没有质疑过其存在的合理性,直至明清以后,人们才对“法”产生了争议。“六法”作为中国绘画的衡量标准的地位受得质疑,反法意识觉醒。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七)

所谓法,我认为是诸多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最早的绘画是没有法则可以遵循的。绘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释放,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此,我觉得法只是历代画家对前人绘画经验的总结归纳,是取精去糟、革故创新的过程。石涛作为一个创新典范,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创新而实践。这在他的理论著作《画语录》中和他一些绘画作品的画跋中可以有很充分的体现。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具有创新思想最具有创造力的画家,仿古派的领军人物王原祁评认为石涛是他所认识的长江以南的画家中首屈一指的大师。石涛的成就来源于他对待传统的态度,他尊重并且学习前人的绘画,同时又很关注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注重 客观的自然景象。更在于他对于创新的勇气和探索。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八)

石涛承认法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石涛在尊重传统法则的同时更提倡创新,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呼吁画家更要重视自己内心感情的表达,他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然而在他看来不拘泥于法度不代表没有法度,他认为最高明的画家不是不讲究法度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法则,看似无法却自成法度,这才是最高的法度。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九)

历来许多研究石涛的学者都在讨论石涛的美学理论思想是受佛家影响还是道家影响。在我看来或许两者兼备,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争议的问题,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影响了他的思想。自从佛教传入中国时似乎就不再是纯粹的佛教了,而是在她刚落在中华大地的那一刻就被中国化了,被融入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可能连石涛自己也没有刻意考虑应该用佛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来阐述他的绘画美学。然而,有一点毋庸置疑,石涛的绘画美学的哲学基础来自于道家思想、太极美学以及《周易》

如果我们要进一步了解绘画的有法无法我们不得不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

一,石涛提出绘画有法无法论的源由

石涛结合自身绘画创作经验,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规律,提出了绘画的有法无法论。石涛的有法无法论实质上是提倡在继承传统绘画文化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革新,他是站在他那个时代高度上与古人进行的深层次的思想上的交流。石涛之所以提出绘画的有法无法论,是因为他希望画家们在尊重、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我用我法”,达到“至人无法”的艺术境界。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一)

二,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及其哲学基础

(一)、思想体系

《画语录》囊括了石涛所有的绘画美学思想。这个著作相对古代的一些画论而言比较完整、简要,更具有理论性。其中,“一画”论是石涛伟大的创新,充斥着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石涛认为“一画”包含在所有特定的规则中。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二)

关于“一画”论的基本含义石涛并没有明确的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石涛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一画”代表着所有规律的统一性,放进绘画领域也就是指绘画各因素的统一性。

(二)、哲学基础

如果“一画”这个理论概念是一个神秘的百宝箱,那么它的哲学基础就是打开这个箱子的金钥匙。石涛绘画美学思想包括“一画”论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有法无法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道家思想的有无统一论,以及《周易》的太极美学和阴阳辩证法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三)

1.从《周易》来看

《周易》是我国几乎所有思想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哲学思想以及艺术的发展。《周易》中八卦的长短横道的爻,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一画代表天,二画代表天地,三画代表三才即天、地、人。六画组成了一卦。每卦代表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孔子赞《易》说《易》有太极,太极也就是一画。前文中说到的太极美学也是发源这个思想。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四)

2.从道的哲学范畴来看

对于名利,石涛比较淡漠。在他离开敬亭山是就将自己书橱的钥匙交与和他平素里相来往的一些人,珍藏的书画古玩等让他们随便拿去赏玩。从他的这种个性里我们可以看出“道”的意味。石涛的“一画”的理论来自于道家哲学,《道德经》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的哲学内涵就是道,道从哲学角度来看就是规律、法则。对立统一和阴阳的相互作用规律,控制和统一一切都无法从道分离。石涛认为,画家应该是远离城市生活,审美情趣和生活脱俗的沸沸扬扬。这里面有很明显的老庄道家哲学的迹象。石涛认为,使审美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审美主体想要做到精神境界的“无为”,就应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抱持着一种自然而然,虚静冲淡的情感态度。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五)

3.佛家思想的影响

石涛早年削发为僧,也曾经受过佛法的熏陶,画论中也出现过类似于佛家思想的句子。比如在他其中一幅画的上面写道的:“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郭羿承先生认为这是石涛受佛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源于《传灯录·世尊付法偈》“禅”在佛学中是个非常核心的概念,禅的美学概念是静穆、淡泊。主张回归自然的田园诗,淡雅超逸的文人画等属于禅的审美意趣。在佛家思想理论里,对我国传统绘画影响最深的当属禅宗思想,禅宗强调自我感悟对于启发画家的个性与灵感要比感官经验更重要。佛家思想启发了石涛,想要不被缚住手脚,就要用禅宗般的状态去理解它,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六)

4.儒学文化的熏陶

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石涛也不例外深受影响。儒家文化催生了宋朝时期文人的独特的画面风貌,已对石涛的绘画思想的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文学家苏轼是“文人画”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并且详细的阐述了“文人画”的艺术创作、美学价值、审美特征、创作方法等。石涛在艺术创作中吸收了文人画理论的精华。石涛在绘画创作中把自我作为中心,他认为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的时候不能只是追求外在形态的相似,而且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不似似之”的绘画理论。明末清初,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情形下,民族矛盾激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构,启蒙思想逐渐的兴起,在这种思想理论碰击的时代变化下石涛的绘画创作和绘画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七)

三,石涛的“有法无法论”

石涛首先承认“太古无法”。因为最初的绘画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的,是古人根据自己某种需要从自己内心情感出发,参照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的创作。 “夫画者,……发於天然,非由述作。古圣贤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那么法是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法”不过是画家实践的总结,可以说是对绘画的创作规律、技巧、技法、工具、材料等的总结,是对前人绘画思想的总结,是对绘画传统的一种继承。尊重传统并且继承发扬在中国是一种美德也是由中华文明的特点决定的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八)

“法”既然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法”呢?他认为画家只有理解并掌握了“一画”这个根本大法才能更好的去描绘客观事物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充分的表达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

既然这个“一画”无所不能,我们就完全遵循它就没有画不好的画了。石涛首先是一个画家然后是一个理论家,所以他明白一个画家从菜鸟到达人会经历什么。他告诫大家,如果不能完全理解,掌握“法”,就会被“法”蒙蔽心智,被法所羁绊。他想到了我们在认识到“一画”的作用后会犯什么样的错误,所以他告诫我们如果不能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我们的枷锁。打破这个枷锁是否可以呢,他的答案是:要追求“无法”这样我们就能在绘画的世界里策马奔腾了。石涛不主张画家肆意妄为,他主张要有一种约束,而不是进入限制自己的状态。他说:“法自画生,障自画退。他认为绘画法则是在长期的绘画创作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有了真正的法则,那些陈规旧俗就对绘画创作失去了束缚作用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十九)

石涛的“无法”、“有法”是统一的辩证的。石涛基于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理论,论证了这一点。他说:“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可以这样理解,“有法”就是有限制,“无法”就是没有限制。绘画法则的作用在于指引画家,如果成了画家的枷锁“法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古代的画家们未尝不遵守一定的法则,但是他们没有被法则限制,而是在学习这个法则的同时充分表现了自我,将“有我”和“无我”的境界都融入了绘画创作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但是,如果这幅画完全抛弃规则,艺术家没有任何约束,绘画就没有了依据失去了真实感。石涛的“画论”是不提倡画家不受任何限制,但是要有约束。 任何事情都是既要抓住它的规律,又要懂得变通“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二十)

其中,“经”的意思是常道,指的是一般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继承性不断延续的;“权”是变通。石涛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既要遵循一些一般的法则,又要意识到这些法则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灵活的做出相应的变通。石涛主张的“借古以开今”就是在讲经和权之间的变通,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石涛认为,艺术家不仅要尊重客观,更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自己的性格特征。他认为:“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他主张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正是情感。他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他认为,绘画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画家在作画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任意妄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不遵循艺术规律,而是将这些法则了然无心进而进入了艺术的自由王国。

美学大师石涛作品欣赏(图二十一)

随着绘画由稚拙到成熟,从低到高的历史发展来看,绘画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我们应当先明确绘画的法则,不然我们的绘画作品的内容就会陷入空洞。但是我们也不应当唯“法”马首是瞻。我们应该基于特定对象描绘、 开始补充我们时代的审美需求,发现、 创建新的绘画法。但是他创新不是全部抛弃已有的成法,而是取精去粗。作者:翟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