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黄帝内经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2-02-18

天地阴阳的范围极耳广泛,在具体运用时,则可以由十到百,如若继续推演,则由百到千,由千到万,甚至是数不尽的。总之来说不外乎对立流一的阴阳道理。

天地之间,万物初长,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居于阴处,称为“阴中之阴”。若长出地面的,就谓“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因有春气的温暖,万物才得于生发。因有夏气的炎热,万物才得于生长。因有秋气的清凉,万物才有了收成。因有冬气的寒冷,万物才得于闭藏。

如果自然界四季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失去正常,就会造成天地阴阳失去平衡而阻塞,人体内阴阳之变化跟自然界一样,可以明确的区列出来。

一个人面向南站立,面前空间为“广明”,受阳最足。背后部位为“太冲”,因此位为阴阳相聚冲激之地,又名“少阴”。在少阴以上部位为“太阳”,而太阳如树枝茂盛,根出地下,在人体双足小趾端处,名为“至阴”。由至阴至到背部命门处,如树结于出地之位,故为“阴中之阳”。身体前面广明之下为“太阴”。太阴前面经脉为“阳明”。阳明是消化传导系统,即中医之胃气之源。其根在足背第二足趾之端,名“厉总”。阳明为“阴中之阳”。厥阴乃是至阴,与其表阳明相通之地为“少阳”。少阳根源于足第四趾端处“窍阴”,又为“阴中之少阳”。丨因此三阴三阳关系,阳明为“阖”,也就是食物收合分解各取所需之场所。少阳为“枢”,就是运输养份代谢废物排出管道枢纽。此三阳经互相生化,各有其动,不得损坏之一,否则必失其功能,其三阳之相博又不相悖,又名为“一阳”。

人的外表为阳,体内为阴。其下部为“太阴”。太阴之根源于足大趾处“隐白”,此为“阴中之阴”。少阴根源于足底“涌泉”,其绝无阳气,故为“阴中之少阴”。在少阴前面为“厥阴”,根源于“大敦”,此为“阴中之至阴”,绝无阳气。这是三阴进退聚合之法则。“太阴”为司开之能,受纳由“阳明”进入五谷精华,“厥阴”为“阖”,为血之尽,为营养供应最末端。“少阴”为枢纽,主管太阴与厥阴之贯通能量之源。此三阴互相助益,不可失去一个,其相博而不相失,故为“一阴”。阴阳互相来往,生生不息,运行身体周而复始。气行在里而形之于表,相辅相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