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三十九、水饮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8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水饮

【辩证诊断】

1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1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

2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3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木中温气,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2一天不喝水都不会口渴,这就是心下有支饮

3者,肺胃不降,下焦上升之气,甫经化水,因被相火熏蒸,不能下行,停积而成者也。

相火不足,不能上熏。则成水饮而不成痰,饮家必头眩,胸胁满,或不得卧,喘而气短,或心下悸,心下坚筑,或渴而恶水不欲饮。(发汗利水,或保中攻水。)

成痰者,便不外上述风、热、湿、燥、寒各项。不过阴虚风动之人,虽因肺胃不降,亦原下焦阳气上冲,使肺胃两经,欲降不能。下焦阳气上冲者,胆经不降之过。至于痰厥之病,卒然昏倒,吐出痰涎然后清醒,此则脾肺皆虚、中气枯滞是其病本,木火冲动是其病因。其有不见而知,不闻而觉,属于痰之怪症,其理不可解。

4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

5、饮病名称部位证状表

诸饮病名

痰饮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其人素盛今瘦

悬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

支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

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不汗出身体疼肿

留饮部位

心下

背寒冷如掌大

胁下

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甚

胸中

短气、口渴、四肢历节痛、脉沉

6刷牙时有恶心,表示中膈有伏饮

7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

1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

2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

3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

4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

5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

【辩证治则】

1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十枣汤

2胃里停水,呕吐严重时会有眩晕,或者喝水太快造成头晕,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3饮皆始于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饮;支饮失治,由胸下胁,转为悬饮,胁下固厥阴脉络所在,而实为少阴之藏,水道出焉。水结胁下,肾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当加入。

4  


部位

症状

其它

苓桂术甘汤

胸膈、胃

气上冲,起身头晕,或短气,脉沉紧,心悸,口干渴但苔不黄

痰饮,心脏肥大、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加泽泻。这是胃中膈停水,胃阳因此而上不来。

己椒苈黄丸

肠间

腹胀、大便干结(不下利或溏)、口舌干燥

痰饮,腹水都会有它的机会

泽泻汤

胃左侧旁边胀、眼前发黑、严重晕眩

支饮,脾肿大、贫血

木防己汤

膈间

喘满、心下痞硬、面色黎黑、脉沉紧、里热

支饮,如果胃有实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膈间

和小半夏汤差不多,水饮更多一些、头眩、心悸,胃的外面有停水

支饮

厚朴大黄汤

中膈

大便不通、浊气上升造成的水饮下不去

支饮,要先检查大便,重用厚朴降逆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里的痰饮造成心下支饮

支饮

小半夏汤

心下、胃

呕吐后不渴,一天不喝水也不渴

支饮

大青龙汤

四肢

肢肿,咳喘、里寒热

溢饮,有外感

肺部水饮



五苓散

四肢

渴而小便不利,起床手肿脸肿

晕车、晕船

猪苓汤




真武汤

下肢

腿肿,腰痛,足凉


肾气丸

口中

唾液增多,腰酸畏寒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廉泉,舌下窍也。是肾为水精,从下而上,液虽有五,肾实主之。

甘遂半夏汤

肋间、肋膜积水

上吐下泄之后,刚舒服一会儿,水又跑到胃里来了。可以平躺

留饮,一剂一剂地开。肝腹水

十枣汤

肺底有肺积水

不能躺下睡觉

悬饮,一剂一剂地开

5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橘半桂苓枳姜汤(半夏2两,小枳实1两,橘皮6钱,桂枝1两,茯苓块6钱,生姜6钱)主之。

6去湿圣药。黄芪一两、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肉桂一钱、白芍五钱、半夏二钱、防风一钱、柴胡一钱、陈皮五分。凡有湿者,均可以此方治之

【辩证比较】

1、诸饮病证方治表

诸饮病分类

痰饮诸证

病人饮水多,或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脉弦


瘦人脐下悸,吐涎沬,头眩

五苓散

心下有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

悬饮

脉沉弦,悬饮内痛

十枣汤

咳家脉弦为有水

脉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为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

支饮诸证

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

前证服木防巳汤三日复发,再服前方不效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

支饮胸满

厚朴大黄汤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延至百日或一年者

十枣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沉尺微,手足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翕热如醉,饮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当治其气冲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

前证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

前证咳满即止。而更渴,冲气复发而渴反止,当冒而呕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而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前证面热如醉,胃热上冲熏其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大黄汤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

小半夏汤

呕吐、心下痞、膈有水眩而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溢饮

病溢饮者,水行四肢,无汗体重

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2诸水病证方治表

水病分类

风水诸证

脉浮,骨节痛,恶风

当汗者

脉浮而洪,风强为瘾疹,气强为水,风气相击,身体洪肿

同前

寸脉沉滑,面目肿大,有热,目巢上微肿,颈脉动,时时咳,手足上按之不起

越婢汤

太阳病,脉浮紧,骨节不疼,身体酸重,不渴,若恶寒者,为极虚发汗得之

越婢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或腹痛者

防己茯苓汤本方加芍药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越婢汤

皮水诸证

脉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

当发汗

渴而不恶寒,身肿而冷状如风痹

小青龙汤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四肢聂聂动

防己茯苓汤

厥而皮水

蒲灰散

里水诸证

一身面目洪肿,脉沉,小便不利。证状如前,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

甘草麻黄汤越婢加术汤

水为病,脉沉小,属少阴

麻黄附子甘草汤

趺阳脉微而迟,手足逆冷,荣卫不利,腹满肠鸣,或身冷骨疼或恶寒不仁,病在气分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

枳术汤

妇人水病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者,病在血分

难治

妇人先病水、后经断者,病在水分,去其水,经自下

补本事方丸方

水病诊断及预后

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当病水。若小便利及汗出者

自愈

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

十枣汤/神祐丸方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

死不治

诸水,腰以下肿,当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

均可治

3风寒治水有三法(三焦):

1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汤是也(有表寒);

2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没有表证);

3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有表风)。

【经典回顾】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3、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5、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6、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7、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8、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9、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0、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11、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12、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13、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14、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15、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16、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17、帝曰:人有逆气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经曰:胃不和,则臥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隨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臥与喘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