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

 用户08204546 2022-02-18

王孟英(1808——1868)享年60岁,名士雄,又字篯龙,淅江海宁人,是清代温病名家,与叶桂、薛雪、吴瑭并称“温病四大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温热经纬》与《霍乱论》集中反映了其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可谓集前代医家之大成,并在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疗各个方面多有发挥,丰富和完善了温病学内容。

1、集温病学之大成。

《温热经纬》是王孟英的力作。温病学说到王孟英时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编纂原则,辑集各家医论,阐发自己见解,众美兼收,弃瑕录瑜,于1852年著成是书,使温病学说遂成系统,蔚为大观,可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书中关于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多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治疗理论则多取自叶薛两家,风温病症治多取处陈平伯,疫病论治多取自余霖,可谓广采众家之长。同时,该书以按语的形式表达自已的观点,对前人论述有所阐发。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在对温热病病因的认识方面,他归结为外感温邪与伏气致病两点,并指出两者的传变方式有很大不同。

温病传变,叶天士有“逆传心包”之说,但语焉不详。王氏对此曾作阐述,谓传心包称逆,是相对于传胃入气称顺而言的。在肺之邪,能下行传胃,是从脏出腑,为有出路,是谓顺;不移胃而传心,是从脏传脏,邪无去路,内蕴滋变,是谓逆。他还指出“若不下传于胃,而内陷于心包络,不但以脏传脏,其邪有气分入营,更进一层矣,故曰逆传。”说明邪从肺入心,由卫入营,均为逆转病变。论伏气温病,王氏阐发说:“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感先后同处。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齐外出者,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对伏气温病的复杂传变现象,描绘得清清楚楚。对温病邪留气分证的治疗,叶天士主张“法宜益胃,”何谓益胃?却没有细说。王孟英从气机的畅达和顺析理,谓“益胃者,在疏渝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订正了章虚谷等拘泥于字面,以补益胃气释理的错误。

其论温,善辨六气,而对暑热尤有发挥。他认为暑即热,同属于阳,两者同气,但以热之微甚为异。此说澄清了人们对暑的属性的一些模糊认识。据临证所见,暑天时病,有因野外劳作感受暑邪而得,也有因避暑反被寒伤所致,前人曾立阴暑、阳暑之名加以区别,其初衷是为了区别施治,无可非议,但取名不当,概念不清,往往造成误解,混乱投药。针对这一客观实际,王氏指出,暑性纯阳,绝不能冠以“阴”字,所谓“阴暑”者,实即夏月伤于寒湿,不能属于暑病的范畴。这对区别寒、暑性质和概念,正确辨治,有着实际意义。

2、丰富温病之临床实践

王孟英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创建一系列温病论治方法,完善了温病学说。《温热经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温病学说的发展水平。王氏认为,“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以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基于这种认识,他治病往往从调愆着手,讲究运枢机、通经络,善用轻清流动之药,致力于气机的通达无愆,常以轻药而收卓效。如对温病营分或血分证的治疗,用犀角地黄汤时,大都言明“王晋三犀角地黄汤”。晋三方较诸《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的犀角、生地均用为主药,但后者配丹皮、赤芍,重视凉血散瘀;前者则配连翘、甘草,力求轻灵透发,轻透之用,最合王孟英之意,故深为推崇。具体运用中,常配以银花、石膏、菖蒲羚羊角等以加强泄卫透营、清气达邪的作用。当然,丹皮赤芍也常采用,只不过取意“通其经遂”罢了。曹炳章称王孟英“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病,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评价甚为恰当。

王孟英治石氏案,石诵义患感,经多方医治,病情日增,延逾一月,始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一一阅读先前处方,说:“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费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据证拟方,以石膏为主药。次日复诊,病者父告知,石膏不敢予服。王孟英劝道:“药以对病为妥,此病舍此法,别无再妥之方。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恐贤郎之病不妥矣”。经再三规劝仍未敢服。王孟英本想与众商榷,又怕节外生枝,贻误病情,于是当然不让,援笔立案:“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方寸乱矣。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诊视者,欲求其病之愈也。夫有是病则有是药,诸君不必各抒高见,希原自用之愚。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也”。见王孟英有此卓识,其他医生纷纷告退,病人取王孟英药煎服,三剂病告痊愈。

王氏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十分注重养阴,而且从疾病的发生到善后贯穿始终,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体系。温病邪在卫分或气分,多伤及肺、胃阴液,到温病后期,肝肾之阴多被耗伤,故有大定风珠等方的使用。遇真阴素亏者,起手便大剂养阴。如治钱闻远仲郎忠感,孟英诊之,脉皆细数,属于真阴素亏,营液受灼,不能以便溏不食而畏滋腻。予西洋参、生地黄、二至丸、二冬、龟板、燕窝、竹茹、贝母,金银花、藕汁、梨汁、玉竹百合等药,二剂后咯血渐止,痰出甚多,渐进稀粥,夜能稍寐。五剂后热通泻止,泻始减,脉渐和,旬日后解燥屎而愈。在养阴药的使用上,王氏亦颇有见地。温病初起脾胃津亏者,王氏习用沙参芦根养肺胃之阴,阴分素亏者,其习用石斛、鳖甲等药。其余如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牡蛎,亦为王氏常用于养阴的药物,但生地黄、熟地黄滞膈而滋腻,必须等到痰热除尽以后方可使用,否则酿痰腻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