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南辕北辙虚实误,怕冷并非尽阳虚——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案

 金坛区 2022-02-18

     《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 · 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是王晓军医生临床应用经方案例集,与其他医案医话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所选案例不在于疑难,也不在于有效,其可贵之处在于医案后面的解说,这是他选方遣药的所思所想,这是他多年临床的经验心得。这首经方方证如何识别?这段经典原文如何理解?为什么选此方,为什么要合彼方?又为什么要如此加减变化?等等。读这样的医案能起到答疑解惑、启发心思的效果,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特别适合于当今的基层医生阅读。

患者,女性,30岁。2012年7月9日初诊。

主诉: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性急易怒,睡眠不佳。2年前在某医院确诊为“胃窦炎”,屡药不效,后据病友介绍延一名医,竟谓气血大虚而主以膏方调治,历时数月,花费不菲,病情反重。

观其体中偏胖,面红有光,双目有神,苔黄厚而质坚老,脉按之有力而滑实,腹部按之充实有力,大便干结不通。遂处以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予之。

有跟诊者疑曰:“此人入得室内,因背对电扇即大呼怕冷,岂非为阳气之虚,而今竟用如此苦寒泻降之方宁无妨害乎?”笔者答曰:“服后即知其效!”

处方:柴胡20g, 黄芩15g, 姜半夏20g, 枳壳30g, 赤芍、白芍各20g, 制大黄15g, 栀子15g, 厚朴15g, 干姜5g, 红枣15g。7 剂。

7 月 19 日二诊:药后便畅胀消,纳开寐熟,胃痛消失,背部之畏冷感竟亦失,效果非凡!一周下来患者自测体重较未服药减了1kg,信心大增。原方续服7剂,先后诊治近2个月,终得痊愈。
体 悟
中医所关注的是有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并且局部症状要服从整体判断。虽然这个患者有背部怕冷的症状,但其体壮,双目有神,苔黄厚而质坚老,脉滑数,无不提示此人整体是实证、热证,即中医讲的“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这个“大实有羸状”,其实是因为体内垃圾的堆积,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局部怕冷的状态,这时候要懂得局部永远从属于整体的原则,这也是学中医的难点。

日本汉方学家不是有一句话吗?“中医好难好难,因为好,所以难;因为难,所以好。”平时我们读书时常念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到临证时经常忘得一干二净,要么补,要么罗列一堆川楝子、延胡索、香橼、香附止痛,再加牡蛎、瓦楞子、海螵蛸制酸,能用上左金丸都算有点见识了,但用起大柴胡汤就没有那么板上钉钉的勇气了,其实还是对于方证不熟悉。

我们重温一下《伤寒论》的 103、136、165 条原文就可以体会大柴胡汤的方义。患者之所以会反酸、胃痛,就是因为胃向下蠕动的节律失调,有些甚至是逆蠕动,临床遇到这样的患者,如果有大便干结,人比较胖壮,腹诊按压胃脘部有压痛,都可以用大柴胡汤通下,胃能向下蠕动,胃酸不会在胃部潴留,反酸自然消失,不一定非得用对抗思维的制酸中和药。这些都是西医思维,如果不摒弃,真正回归到中医的辨证辨体论治上来,中医的传承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

这种关注有病的人,而不只是简单关注人的病的治疗思路,正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亦即相同体质的人虽然患的是不同的病,却可以用相同的治法方药,而不同体质的人虽然所患的疾病相同却要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说到底都是在患者的体质上做文章,而并非只把眼光盯在某一病名或某一症状上,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中医的另一特色——辨证论治, 笔者认为应该将之改为“辨人论治”更为贴切!

     本书收录了60例王晓军亲诊病案,每则医案不仅真实记录了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而且还详尽介绍了自己的诊治思路,如何选方用药,如何转方接方,其中的思考及经验教训,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说理方面,少了阴阳五行等理论说道,多融入一些临床及现代医学知识;少了人与亦云的俗套陈词,多了作者自己的独立思考,更多的指明用方的切实证据以及临证抓手,让读者可师可法,有所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