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到智慧的“见山见水”三段论 | 读《庄子·应帝王》

 丘山三也君 2022-02-19

图片

善读书课小纪:

古文诵读是璟塾的日课之一。

在辛丑年秋冬季的读书课上,古文的日课诵读选择了《庄子》内七篇,下面的文字就来自于课堂上的分享。

图片
有一起学习的同好,幸福🥰

(《应帝王》,从字面意思看,好像是要讲如何做一个帝王,😲
如果不是真正读《庄子》读到了《应帝王》,按照以前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这不像是庄子会写的内容。一提起庄子,马上能想到的相关词是:出世、厌世、逍遥、狂人、自在、养生、蝴蝶,唯独怎么都不会想到“帝王”。这,就是可怕的固定思维。
就像《应帝王》开篇这句👇。

图片


啮缺问王倪问题,问了四个,王倪都无可奉告。啮缺却因为此而自己了悟以至于大喜,这种喜悦都无法独享,必须与蒲衣子分享。

无可奉告的智慧,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禅宗著名的“见山见水”三段论: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一次听到这个三段论,不明觉厉。许久也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问题有许多种,可能是在上学阶段所碰到的与学科相关的问题,终究都会有个正确答案,以至于会认为所有问题都有个标准答案。可是真实生活哪会那般明确与轻松?有问题却没有答案的情形,才更像是贯穿人生的真实。但比起“1+1+2”这样的被告知的标准答案,有一些人生问题一旦是通过自己认识并了悟,那这个人生问题就会深刻留在印象里,成为指引我们未来生活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做家长,也经常会被孩子提问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根据我们的经验直接告诉答案,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可是这个轻松方式给到的答案,要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未必接受,要么接受可未必与他与生而来的种子所匹配。此时,真有点需要王倪那“四问四不知”的定力与智慧。

王倪这“四问四不知”,也是一番见山见水到不见山不见水,再到见山见水的去知升级啊。

图片


图片


圣人之治,怎会是从外?必是从内、从自己开始啊。

好多年前,回想一下,是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的2008年,十四年前了,看到一本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书籍,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第一本让我开始了知原来还有一个词叫做“内观”,观照自己的内在。书里有句话,是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又是一句不明觉厉的话。后来开始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才明了原来这是我们的传统。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就是这样吧,看到、认识到、感受到与基因中同频率的智慧时,会有种恍然大悟之感,会有种找到了什么的感觉。

图片

图片

倏、忽与浑沌,看《庄子》的文字,有一种乐趣叫做取名之乐。比如这里的倏、忽、浑沌,比如叔山无趾,比如啮缺...细细思索一下,就觉乐趣无穷。

倏、忽与浑沌的故事,是《庄子》内七篇最后一则寓言故事,讲了倏和忽为了感谢浑沌,帮一片浑沌的浑沌凿了七窍,然后...浑沌就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与维度,若是偏执于认为自己的认知与维度是唯一正确的,就很想要去“纠正”他人,读完倏、忽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就多了份敬畏与谨慎,谁能百分百地就能认定自己的认识、论断、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

好一个庄子老先生,在轻松的寓言中却有这样让人忽觉严肃的哲理。
慎之,慎之...

图片

下次见😘

文字:窦珺
摄影:夏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