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火帝养生_WSH 2022-02-19

伤寒论第三条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的定义

太阳病,具有太阳病提纲证的三个特征症状,如果还出现本条所列的症状,那么就属于太阳伤寒这一类型。

既然是太阳病,肯定具有太阳病的一般特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在符合太阳病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特别的症状特征: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等,那么就属于太阳伤寒证了。

在中医里面,伤寒一词有多种内涵,可以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可以是外感寒邪,也可以是外感寒邪并呈现太阳病的一个小类别。本条的伤寒的概念,就是后面的这个概念,即外感寒邪之后,表现为太阳病,同时又具有本条所列举的这些症状,那就是太阳伤寒了。

太阳伤寒,首先具有太阳病的一般特征,所以,第一条里的三大症状肯定是有的,其次,本条所列的症状也必须有。

那么是不是太阳伤寒只有这些症状呢?不是的!这只是比较重要的、典型的、特征性的症状。

那么是不是太阳伤寒只有这么几条特征型的典型症状呢?也不是的, 这只是典型症状里面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典型症状,但这两条里面没有列举出来。

那么,太阳伤寒的典型症状,除了这里已经列出来的,还有什么呢? 就是不出汗了。这一点很重要。

出汗,还是不出汗,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种证型的唯一区别,绝对是一条线,泾渭分明。

太阳病这个大的证型,下面分两个小的证型,这两个小证型的唯一区别就是出不出汗,出汗的是中风,不出汗的是伤寒。

“太阳病”三个字,先告诉你,患者首先具有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属于太阳病的大范畴。在此基础上,如果还具有下面的症状特征,那么就属于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太阳伤寒总是要发热的,但是发热有早有晚。患者最先感觉到的,可能不是发热,而是恶寒。也就是说,先有恶寒,后有发热。

患者感到恶寒了,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于是就去看医生了。但是,这个时候患者可能还没有发热。

如果患者已经发热了,那么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这就比较容易判断为太阳病。但有时候患者只是怕冷,没有发热,就不好办了。因为外感之后,只怕冷,不发热,可能是少阴病,而不是太阳病。

所以这时候就比较检验你的功力了。功力到家的话,你一定会意识到他虽然现在没有发热,但以后肯定会发热的;虽然没有发热,但仍然属于太阳病。你必须有这样的预见和定力。 那么你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这就要综合判断了。比如患者的总体体质,脉象、面色、舌象等等。综合起来,肯定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只要功力到家,收集症状全面,你绝对不会因为缺少发热这一个症状而影响你的判断。

至于这里的发热,热到多少度?这个我们不去管他。只要是发热就算了,热多少度都可以。但是,太阳伤寒的发热,一般来说高烧比较多,39度甚至40度都有可能。

为什么会烧这么高?

太阳病定义时就说了,发热是正邪交争的结果。而患者外感之后,能表现为太阳病者,一般都是身体比较壮实,正气比较旺,所以正邪交争激烈,所以发热就高。否则,患者体质弱,正气不足,那么正邪交争不激烈,也就发不了高烧了,甚至连低烧都不烧。这种正邪无力交争,正气无力抗邪的情况,就不是太阳病了。

这里讲的是太阳病,肯定患者的体质一般是比较好的。体质越好,正气越旺,发烧就越高。

当然,阳明病也可以发高烧,少阳病也可以发高烧。所以,发烧到多少度,不是判断证型的依据。所以中医看病不需要温度计来计量,因为温度计的数据对辩证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 中医辩证,是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来综合判断的,而不是根据仪器测量的各种指标来判断的。所以,不管是温度计还是血压计,一切的现代医学仪器,基本上都用不上,顶多也就是一个参考作用。

对于经验不足的中医师,最好不要看这些仪器测量数据,否则很容易受到误导!因为你心中辨证施治的定力尚且不够,受干扰是很容易的。如果你经验很老到,那就无所谓了,反正什么数据在你面前都是过眼云烟,入眼不入心,你不会受他误导,所以看看就看看吧,反正你不会拿他当真,万一有点参考价值呢?岂不更好!

绝大多数的太阳病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一般都是发热和恶寒并见的。因为患者感受风寒后,虽然最初发病时可能只是怕冷,还没有发烧,但是这个时候患者一般不会去看病的。怕冷就多穿点衣服嘛,有必要去医院吗?一直拖到开始发烧了,患者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考虑去医院。所以,临床上见到的太阳伤寒的患者,一般都是发热恶寒并见的。

太阳伤寒,既有恶寒,又有发热,二者并见。但恶寒一般比较早出现,发热一般晚一点出现。

恶寒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往往消失也慢一点。比如太阳伤寒,采用汗法治疗,发汗后虽然不发烧了,但是还有点怕冷,这说明表邪未退,寒邪未散尽,所以要继续解表。这就是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当然这时解表就不要用强烈的发汗剂了,只能用桂枝汤之类的解表剂了。

体痛

就是身体疼痛了。

太阳病提纲里面就有“头项强痛”,所以疼痛是太阳病的常见症状。所以,不管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有痛症。

但是,相对来说,太阳伤寒证里,痛症更加明显,更加厉害。 太阳病提纲里面提到头项强痛,太阳中风里面提到头痛,总而言之太阳中风的痛的范畴相对比较局限于头项部位。当然其他地方也可以痛,但头项部位的痛比较多见。

太阳伤寒不一样,他不仅头项强痛,身上其他部位也痛,疼痛的范围更加广泛,一般来讲疼痛的程度也更加严重。所以,痛症是太阳伤寒的一大特征。 其实在后面条文的麻黄汤证中,对疼痛的描述更加突出,也就是说,疼痛之于太阳伤寒,是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非常典型的意义。

前后文互参,可以得知,太阳伤寒的疼痛症状非常广泛,全身到处都可以疼痛,疼痛的程度也比较重。所以,现代常见病中的关节炎、痛风等疾病,有一些就是属于太阳伤寒类型的。

呕逆

就是呕吐、恶心,打嗝。 

这个症状可以出现在太阳伤寒证里面,和可以出现在太阳中风证里面。比如桂枝汤证里面就有鼻鸣干呕,干呕就是呕吐但吐不出东西来。 其实,呕吐这个症状,更多见于太阴病即胃寒呕吐,或少阳病即胆热犯胃呕吐,等等。所以,呕吐不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也不是特征症状。 当然太阳病是可以有这个症状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症状? 因为太阳病是外感寒邪,正气趋表抗邪,所以体内可能就正气空虚了,所以就可能出现呕吐。 但临床上见到的太阳病,无论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大多数都没有明显的呕吐症状,以呕吐为主诉症状的就更少了。 当然,病机上分析,呕逆是可以存在的。

脉阴阳俱紧

该号脉了。 脉阴阳俱紧,是指寸部和尺部脉俱现紧象。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脉俱紧,即阴阳俱紧。 那么什么是紧脉? 紧脉就脉体拘挛紧绷,同时脉中血液充盈,努力扩张,内扩张而外紧绷,张力很大,硬邦邦的,直搏手指。这就是紧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脉? 因为太阳病是外感寒邪,寒主收引,收缩,拘挛,热胀冷缩嘛,所以血管就会紧缩,拘挛,收缩;然后,体内正气趋表抗邪,所以体表血管里面血液、水液容量就加大,就呈现扩张之势。

所以,里面扩张,外面收缩,内外交争,张力就增大,所以脉体就硬邦邦的。这就是紧脉的原理。 所以,紧脉主要见于太阳伤寒证,提示外感寒邪,腠理密而无汗,表气闭而不宣,是表实的见证。 所以,脉阴阳俱紧,就说明患者是不出汗的,体内气血都到皮下毛细血管来了,但是不出汗,水排不出去,当然脉一直是紧绷的了。

如果一出汗,血管里水液没有那么多了,当然脉就缓和了,就柔和了,就不紧绷了。 所以,出汗的,叫太阳中风;不出汗的,叫太阳伤寒。 所以,出汗还是不出汗,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明确界限。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太阳病的脉体大小和力度,本身就是比较大的。太细或者太弱,那不是太阳病的脉。这一点,伤寒论也没有明说,但一直都在条文里藏着。

太阳伤寒的病机总结

太阳伤寒,就是太阳病的一个证型。起因于外感寒邪,所以怕冷;寒主收引,主痛,所以太阳伤寒痛症比较明显;正气趋表抗邪,但不能出汗,所以脉就紧,紧脉就是太阳伤寒的特色脉。正邪交争,所以会发热。因为不能出汗,所以尽管正气趋表,但寒邪不能排出。治法就应该是辛温解表散寒,典型方剂为麻黄汤。

这里有个不出汗的问题。 患者为什么不出汗呢? 这个其实多数跟患者本身体质有关系。汗的排出,主要是汗孔开合管理着。但有些人经络不通,汗孔开合的功能不能正常行使,所以有的人汗孔总是张开的,所以平素多汗;有些人汗孔总是闭合的,所以平素少汗或无汗。

 汗太多或者太少,都是病,至少算是亚健康。 汗为心之液。汗多心气虚,汗少心火旺。所以都不好。 那么平素多汗的人,罹患太阳病,呈现太阳中风的可能就比较多。 平素无汗的人,罹患太阳病,呈现太阳伤寒的可能性就比较多。 

所以,外感之后,呈现太阳病,到底会是中风呢?还是伤寒呢? 

历史上很多医家争执不下。什么风伤卫,寒伤营,等等。解释很多。 其实多数都是跟他平素的体质有关系。 试想,一个平素无汗的人,再怎么样都不出汗,受寒了,生病了,突然汗流浃背,这可能吗?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 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个平素多汗的人,动不动就出汗,受寒了,生病了,突然不出汗了,这可能吗?我觉得可能性也不大。 总之,一个人外感之后,呈现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主要跟他的体质有关系。 跟什么风啊,寒啊,没多大关系。 试想,三九天,你出去跑步,出了一身汗,回家就感冒了,你是受了风了还是受了寒了?肯定是风啊寒啊都有啊!那么最后谁起绝对作用,当然是患者本身的体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