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的辨证,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一万小时成经 2022-02-19

1、 心的辨证

心有阴阳气血虚,

痰火痰蒙炎上瘀。

气虚选用参草芪,

心阳桂附姜疗疾。

血虚四物胞丹皮,

心阳天王补心杞。

神志枣柏味胶合,

龙牡珠柏用有益。

清心导赤加山栀,

活血瓜蒌薤白需。

涤痰滚痰加芩沥,

豁痰导痰星矾许。

治疗法则要牢记,

临证治疗方可愈。

[注释]

心病辨证归纳起来有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气虚。实证有:痰火扰心,痰蒙心窍,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八个症候群,各症候有别,其治疗方法则也不同,必须详细辨别属之何证,才能正确的树立治疗法则。心气虚应用人参、黄芪、甘草等补气之品,方剂可选用养心汤;心阳虚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助阳药,以温补心中之阳气。方剂可用桂枝甘草汤加味;心血虚应用补气养血之品。如白芍、紫河车、当归、熟地等。方剂可选用四物汤加减;心阴虚应滋养心阴,方剂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加枸杞子、沙参等养阴之品。在以上几个症候中,要根据症候灵活辨证用药,常用药物有茯神,龙骨、牡蛎、朱砂、琥珀也是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不可缺少的药物。要随其症,而用其药。心火上炎要选用清热泻火之药,方剂可选用导赤散或三黄泻心汤;心血瘀阻可用活血化瘀法,方剂可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血府逐瘀汤;痰火扰心可用涤痰开窍之品,方剂可用礞石滚痰汤;痰蒙心窍可用豁痰开窍之品,方剂可用涤痰汤。以上治疗法则必须记清,在临床上才能真正的达到治疗目的,使疾病得到康复。

(一) 心气虚

气虚年老脏气衰,

汗多过甚心受连。

面色恍白自汗兼,

体倦无力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结代,

补养心气养心煎。

[注释]

心气虚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年老脏气虚衰。'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故伤于心,所以出现面色恍白,自汗,体倦无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治则补养心气,方药选用养心煎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具备下列症候者,方可进行治疗。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老年脏器日衰,风湿损伤心气'汗为心之液',某种原因引起的大汗,伤其阴液,造成气虚而成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面色恍白,体倦乏力,脉虚无力。

本证的机理是: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心气内虚,虚无所主,心中慌然,若有所失,故心悸也。'动则气耗',故活动后心悸加重。清.成无己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心气虚弱,心血不足,血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恍白;心开窍于舌,心气不足则舌淡苔白,心合于脉,心虚则脉亦虚,或气来不匀,气血不行不能连贯于脉,故见脉结代。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养心气,安心神。

常用药物:

补心气:党参、太子参、黄芪、炙甘草等。

安心神药: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朱砂。

本证的方剂用:养心汤加味:人参、黄芪、炙甘草、五味子、茯神、远志、当归、 酸枣仁。

(二) 心阳虚

阳虚脏衰日之久,

心气不足阳衰朽。

阳虚则寒形冷候,

心胸憋闷青紫口。

治疗温阳法坚守,

桂枝甘草加附救。

[注释]

心阳不足是由脏气衰微日久或心气虚导致而成。心阳虚者形寒肢冷尤甚,心胸憋闷,口唇青紫,治则用温补心阳之法,方药可选用桂枝加甘草汤加附子。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律不齐,休克等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脏衰日久,导致气虚,气虚则阳气不足,可发为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或结代。

本证的机理是:心气虚损,日久导致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故见形寒肢冷。阳气不达于面则面色无华。心液失阳之敛,则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为自汗,心阳虚则胸阳不振,心脉闭阻故心胸憋闷;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瘀阻心中则心前区疼痛。口唇紫暗,为淤血之象。心阳虚之严重者,上证加重,气短发为喘不得卧,心悸。心阳虚弱,阳不振则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凝滞于脉道,故脉结代,舌紫暗。

本证的治疗原则:温补心阳。

常用药物:

温补心阳药:附子、干姜、肉桂、桂枝。

本证的常用方剂:轻者:桂枝甘草汤加味;重者:四君子汤加附子、干姜。

加减法:自汗者加黄芪、五味子、牡蛎;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以至心胸憋闷,甚则心绞痛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心率不齐或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党参、桂枝、麦冬、当归、五味子、附子等;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散和生脉散:附子、干姜、甘草、人参、五味子、麦冬。

此外,在心阳虚的症候中,有一种'水气凌心',其症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阳不振,加上肺气虚不能输布水份、津液,或留而为饮,或水气上冲。其主要脉证为:心悸,气短,头目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胸中发闷,咳嗽,咯稀白痰,舌苔白,脉沉弦。治法通阳化饮,可用苓桂术甘汤治之。

另一种心阳不振是:心阳不振加之肾阳之虚,下焦水寒无所制状,形成水邪上犯。其证为:小便不利,心悸,头目眩晕,筋惕肉润,脉沉,舌淡,苔白滑,或见肩背酸凝,或见腹痛下利,或见肢体浮肿。治法:扶阳祛寒利水,可用真武汤加减。

(三) 心血虚

血虚失血七情伤,

久病虚弱见其常。

心悸健忘不得眠,

舌淡面色白又苍。

血脉不充脉虚细,

养血补血四物汤。

[注释]

心血虚又称心血不足,由于失血或七情所伤,或久病,年老体弱等因素所致。其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面色苍白,脉虚。治则:养心补血。方药:四物汤、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证,慢性肾功能不全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产后失血,崩漏或外伤出血等因,或七情伤及心脾,血无生化之源;或见久病虚弱,阴血暗耗所致。

本证的症候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眩晕健忘,唇舌色淡,脉细。

本证的病机是:由于产后失血,或其他原因失血。心主血,主神志,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无华,唇舌色淡。《灵枢.决气篇》:'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脑失所养则眩晕,此属,'无虚不作 眩也'。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见脉细弱。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心血,安心神。

常用药物:

补心血:当归、熟地、白芍、丹参、紫河车。

安心神: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

本证的常用方剂:四物汤加养血安神之品:当归、白芍、川芎、黄芪、丹参、茯神、酸枣仁。

加减法:心中烦热而失眠较重者,为兼有心火过盛之象,方中去川芎,黄芪加麦冬,五味子,熟地改生地;甚者加枸杞子、黄连、莲子心;临床上血虚不甚而心神不宁之象较重者,可适当减少补血药加安神之剂,酸枣仁、百合、夜交藤、龙骨、牡蛎、柏子仁可随症选用。

(四) 心阴虚

心阴不足久病虚, 心不养阴而失神。

心神不宁心烦悸, 五心烦热梦多频。

潮热盗汗脉细数, 养阴天王补心虚。

[注释]

心阴虚,为心之阴液亏损,其主要是久病伤阴,或心血不足,血为阴液,伤血则伤阴,所以临床可见: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潮热,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方剂可用天王补心丹治疗。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结核,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久病体虚,七情暗伤阴血,致营血亏虚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心主血,血主阴,阴血不足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神不宁,血不养心则心悸,心烦,口干。《证治汇补》:'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神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擎端也'。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低热,五心烦热,潮热;因为入睡以后阳附于阴,阴虚则阳无所附,故见以上烦热。心阳虚阳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而为盗汗,舌红脉数乃心阴不足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养心阴,安心神。

常用药物:

安心神:夜交藤、龙骨、柏子仁、酸枣仁。

养心阴:生地、百合、麦冬。

本证的常用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味:生地、远志、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茯神、百合、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等。

加减法:如有低热可加青蒿、地骨皮、鳖甲、元参;盗汗可加麻黄根、牡蛎。

(五)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狂不安,

性情急燥目赤烦。

大便秘结小便赤,

脉数苔黄它症兼。

涤痰泻火兼开窍,

礞石滚痰丸加减。

[注释]

痰火扰心是以狂燥不安,性情急躁,目赤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数苔黄或兼有其它症候,治则可涤痰开窍,清心泻火,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癔病,狂躁型精神病,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痰,肝气夹痰上涌,发病更为急骤而严重。若气郁日久不解,不仅停湿生痰,还可气郁化火,痰与火互结,则成痰火,痰火扰心窍则致本证。故《证指南医案》一书中说:'狂由大惊大怒……故火炽而痰涌,心窍为之闭塞。'

本证的临床表现:狂燥不安,哭笑无常,语无伦次,打人骂人,心悸,心烦,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红口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腻舌红,脉弦滑而数。

本证的病机:肝经郁火,炼液成痰,或素体痰盛,痰于火结,而成痰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养,致心神失常,故神志错乱;火为阳,阳主动,故表现兴奋状态,打人骂人是心火亢盛的表现。故《经.阴阳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不避亲疏'。舌脉乃为有实热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降心火,涤痰开窍。

常用药物:

清热涤痰 :胆南星、天竺黄、竹沥、青礞石、黄芩。

开窍药:菖蒲、郁金、苏和香。

本证的常用方剂:礞石滚痰丸加减:青礞石、黄芩、大黄、苦胆草、朱麦冬、朱茯苓、胆星;痰多者配服白金丸。

(六)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神志呆,

语言错乱痰作怪。

神昏痰在喉中鸣,

脉象弦滑见腻苔。

治法涤痰开窍法,

方药导痰汤服煎。

[注释]

痰迷心窍主要表现神情呆滞,语言错乱,神昏痰鸣,喉中有漉漉声,脉弦滑,苔腻。治则:涤痰开窍,方药选用导痰汤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抑郁型精神病,癔病,癫痫、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精神刺激,如抑郁,过度思虑,伤及肝脾,脾不运湿,湿滞生痰;一则是由于肝气抑郁,郁火内生,肝热偏亢,热灼津液成痰,是为痰热,即痰火,痰生即成,不可转化,与风相结合,成为风痰;与寒痰结成为寒痰;与火相合成为痰火等。痰之为病甚杂,这里仅介绍湿痰阻心,心神受扰,而出现精神错乱,或意识不清等证。

本证的症候:神志错乱,意识不清,自言自语,低吟慢唱,旁若无人,举止失常。甚则昏倒于地,不醒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生,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本证的机理:湿为阴邪,湿痰扰心,心窍被蒙而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失常的病理表现。故《哀中参西录》说:'癫者……心与脑相通之窍络尽皆瘀阻,是神明扰乱也'。若本证见意识不清的同时兼有抽搐者,为有风痰。因抽搐一般属于肝风内动,风性动,善行之,故神昏为痰,抽搐为风,故认为本证和风痰相搏有关。

肝阳素盛之体,兼有痰湿者,痰可随肝气上逆,肝阳上升,引起气血逆乱,复兼情绪变动,心神突然受扰被蒙,而发为骤然昏倒,不省人事,痰声漉漉之'中风'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涤痰开窍,理气解郁。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一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常用药物:

涤痰药:瓜蒌、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竹沥;

温化寒痰药:半夏、陈皮、天南星、茯神、郁金、白芥子。

开窍药;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

本证的常用方剂:导痰汤加味:半夏、陈皮、天南星、茯神、郁金。可配合苏合香丸。

加减法:偏于热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瓜蒌、竹茹;可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兼有风痰者加僵蚕、全蝎、蜈蚣、明矾、朱砂数味研末服之。痰随肝阳而阻遏心窍可用石决明、磁石、双钩藤、菊花。

(七)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辛辣食,

六淫七情郁而致。

舌体糜烂红疼痛,

心烦失眠面红赤。

尿黄脉数小肠热,

清心导赤加山栀。

[注释]

心火上炎又称心火亢盛,是由于过食辛辣,或六淫七情所伤而致。其表现为:舌体糜烂,红肿疼痛,心烦失眠,口渴尿黄脉数,头面红赤。它与小肠湿热的症状相同,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治则可清心泻火,方药可用导赤散加山栀子。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舌炎,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舌体糜烂,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吐血,尿血等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过食辛辣,过服或误服温热药,或由于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或因六淫内郁化火而成。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中烦热,急燥失眠,舌体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甚则发生吐血。

本证的病机:心火内盛,则心中烦热,火扰心神,则烦躁失眠;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舌体糜烂,疼痛;心火炽盛,灼伤津液则口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可移至小肠而尿黄,重则火犯阳络则尿血;心主血,血热可妄行而吐血;舌红脉数概属心火上炎之证。若舌体溃破,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要考虑阴虚火旺之可能。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泻心火。

常用药物:

清心降火:竹叶、莲子肉、灯心草、木通、黄连、栀子。

本证的常用方剂:导赤散或泻心汤:生地、木通、竹叶、元参、黄连、栀子。

加减法:舌疮重者,加连翘、青黛、板兰根;外用养阴生肌散或锡类散。兼有胃火者加石膏、知母。便秘口臭者加大黄。有出血症状者加白茅根、丹皮、茜草。若有火毒外发之证则加双花、公英、连翘、甘草。

(八)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阳气虚,

鼓动血液本无力。

心悸胸骨痛如刺,

牵及两肩痛之急。

时发时止唇青紫,

通阳化瘀薤白需。

[注释]

心血瘀阻,是由于阳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鼓动血液无力,而瘀阻,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而淤滞。其临证为:心悸,胸痛,以胸骨刺痛,闷痛为主,牵及两肩,时发时止,甚则肢厥,口唇青紫。治则:通阳化瘀。方药可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故用'薤白需'而代之。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或其他具备本证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在心气虚弱,或心阳虚,推动血液无力的前提下,再加上其他原因,如:情绪激动,劳累受寒,或过食肥腻,饮酒等,致使气血瘀滞而成。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胸痹而痹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痛者也'。《医门法律》:'胸痹总因阳虚,故阴乘之,所以阳虚是本病的根据'。由此可见,心阳不足是引起心血瘀阻的前提。心血瘀阻虽是一个实证,但其成因是由于气虚或阳虚而引起,故称之本虚标实之证。

本证的症候:心悸,胸痛,牵及两肩,时发时止,尤以牵引左臂痛为常见,重者面唇指甲青紫,四肢厥冷,自汗出,舌质暗红,或有紫色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本证的病机:痰浊阻碍胸阳,胸阳不通,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心血瘀滞,脉络阻塞,故心悸,心痛(瘀血重者则刺痛,痰浊重者则闷痛);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肩臂,心与小肠相表里,经气相互影响,故痛势可牵引肩臂(以左侧常见)。心血瘀阻,血流不畅故面唇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心血瘀阻,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体表,故全身四肢厥冷,自汗出。

本证的治疗原则:通阳宣痹,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

通阳宣痹:桂枝、薤白、全瓜蒌。

活血化瘀:川芎、当归尾、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郁金、蒲黄。

本证的常用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四物汤:桂枝、薤白、瓜蒌、川芎、当归尾、丹参、赤芍、红花、全蝎、地龙。

加减法:心悸不宁加远志、柏子仁;体胖脉弦硬胸闷者加半夏、陈皮、远志、菖蒲、枳实等;如出现汗出肢冷者,脉微欲绝,口唇青紫等心阳衰竭证,当用急救回阳法;可用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待阳气恢复,瘀阻清除之后,尚须培补心气,健脾消痰,方能巩固疗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