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经典诗词,步入阳明心学大门 在前文《阳明心学管理实践》中分享了如何在工作中“事上练”,其中分享了阳明先生的诸多经典诗词,有朋友很感兴趣,私信我为什么不是从《传习录》开始学阳明心学,而是从王阳明诗词开始入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此专门写一篇文章,一并说明。 ![]() 阳明心学的爱好者能否真正的迈过阳明心学的最基础门槛,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就是解决“信”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只能在阳明心学的门外徘徊,始终不能登堂入室,当然就会游离在阳明心学殿堂之外。如果迟迟不能入门,就会渐行渐远,就会非常的可惜。 当然,我在此强调,不仅仅是学习阳明心学,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解决“信”的问题。我就从大家更熟悉的《道德经》入手,让大家体会“信”的巨大作用。 我经常在线下的课堂上分享老子的方法论,经常会遇到学员问如下的问题: 《道德经》真的对我们有帮助吗? 《道德经》到底是精华更多还是糟粕更多?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写的吗? 《道德经》真的有那么大的发行量吗?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大概都是归结为一个“信”字。不信现代人读《道德经》对我们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不信《道德经》有那么大的价值,不信老子有那么厉害,不信有那么多的牛人读《道德经》。 实际上,当你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已经告诉你《道德经》读不读没那么重要。 这种情况之所以比较普遍,当然也与我们的大环境有关,好多的专家将道德经解读的非常深奥,特别是《道德经》第一章就把读者绕晕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先绕开第一章,从《道德经》中比较容易的篇章开始。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果你读了《道德经》第63章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应该不需要别人翻译,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是由大化小,由简入繁。是不是遇到难题时你自然知道如何找切入点,找突破口。 如果你读了《道德经》第42章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不是也不需要翻译,你大概就知道如果将职场人士按“2-7-1”法则分类,那么你只要身体力行,自然就会不断的进阶。 如果你读了《道德经》第23章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想也不需要什么翻译,你也会懂什么意思。当遇到挫折、遇到困难、遇到逆境时就想想这句话,那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呢?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当然,类似这样的篇章大概你能读20%,对你的帮助不知有多大。你为什么非要全部读懂呢?你只要相信20%的《道德经》就可以让你的人生境界,人生格局完全改观,你还会害怕翻开《道德经》吗? 《道德经》如此,佛学亦然。佛学讲究“信解行证”,信也是放在第一位的。 如果不“信”,你当然可以不读。问题是你到底“信”什么呢?信心灵鸡汤?还是信快餐文化?这是你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就是由你的选择决定的吗? 好了,现在回到阳明心学上来。为什么读王阳明的诗词是阳明心学入门的最快方式? 首先,流传下来的王阳明的诗词,肯定是阳明先生字斟句酌的结果,否则不满意的他可能就付之一炬了,也不可能流传下来。 其次,诗词更精炼,另外在诗词流传的过程更能保证原汁原味,不太容易误传,这样传递的意思就会更准确。 第三,阳明先生的诗词还有一个特点,有非常明确的分类,特别是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思想“致良知”的部分,阳明先生留下的诗词更多,当然更有利于我们理解。 第四,阳明先生的诗词相对来说都比较好懂,不需要刻意的看翻译的文本大概都能懂,只要不断的诵读,解决“信”的问题应该水到渠成。 我在《阳明心学管理实践:阳明心学如何“事上练”》中分享了阳明先生的多篇诗词,并且是按特定的逻辑关系呈现的,我相信可以对你研读阳明先生的诗词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问题又来了。假如你对阳明先生的诗词非常熟悉之后,又该如何更近一步呢? 我有一点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 1、先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即我们通常说的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文章不长,也比较好理解,原文我附在本文末尾。这是阳明先生收徒后最先教授的内容,对当今想要学习阳明心学的你一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再读《大学》,反正就2000字左右,读上100遍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这对学习阳明心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3、再读《大学问》,这是阳明先生对《大学》的解读,主要针对《大学》古本(即《礼记》中的原本)与今本(即朱熹校注本)的解释说明。 4、再读《传习录》,这时你一定不会感觉很难了,实际上本来就没有那么难,毕竟这部著作离我们不过500年。 ![]() 5、最后有感觉了,可以读《王阳明全集》,这里就不需要我来引导了。 反正我之前是走了太多的弯路,希望上面的建议可以让你少走些冤枉路。 读再多阳明先生的著作,即使将《王阳明全集》四卷本背下来,如果不能在管理实践中“事上练”,也是不可能入门的。这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实践论的内核。 以上这些在我看来是循序渐进的,开始比较重要。就从阳明先生的诗词开始吧。 比方说,你可以从阳明先生12岁时的这首即兴诗词《蔽月山房》开始: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你读完此诗,是不是对我经常讲的认知升级,或者升维思考降维打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在王阳明的这首诗中饱含着辩证法和相对论。 ![]() 再比如说,下面的这首《泛海》,是阳明先生被贬到贵州龙场的途中,逃过宦官刘瑾追杀之后的诗作。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如何遇到艰难困苦时,读读此诗,我相信立马可能像阳明先生一样豁达起来。 ![]() 当然,我强烈推荐在前文《阳明心学如何“事上练”-从认知升级到知行合一》中为大家推荐的阳明先生关于“良知”的多篇系列诗作,包括《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三首》、《别诸生》、《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等。 附:《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王守仁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