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什么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不会巴结讨好别人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在贫穷的时候也不会骄纵自己,随心所欲,这样应该可以了吧?” 孔子告诉他“能做到你说的这样就挺好的,但是不如那种虽然身处贫穷,但是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富裕的时候能够严格恪守礼制”,依旧是无论贫富,都能保持平常心,能够恪守社会礼义规范,积极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不就是良好品行的表现吗? 对于孔子的解答,子贡联想到了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子贡的认识还是在“切磋”的层面,而君子修身应该像孔子说的“琢磨”一样,不断地学习提升改善,所以孔子称赞他说,子贡(端木赐)他,现在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告诸往而知来者”是称赞子贡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往者”就是现实实践的场景,“来者”就是实践的理论依据。 当然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举一反三”,其实两者差不多,但是在这段中我们需要明白,品德修养不是一句话,也不是差不多就行了,而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就像《礼记.学记》中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只有反复不断地、精细地雕琢,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