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tjboyue 2022-02-21
文章图片1

澴圆太极功法

第二部分 认识太极拳

第三章 捋一捋太极拳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气”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气,无影无形,很难将它具体化,也就很难把它给讲清楚讲透彻, 而它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个说得最多,不得不说又不敢多说、不敢深说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玄虚、纠结而最容易被误导的问题, 对于它,现代解剖学也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没有办法能够看到,没有根据证明它真实地存在。完全否定也不是真正的科学的心态,它本与生俱来,它存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一个身体健康的男人都难免地要发点脾气(气血旺盛),女人呢总喜欢撒点骄气(情感),不高兴的时候又要生点闲气(心情)。虽然不是武拳之气,总也是气吧, 你解剖学也找不着是不是。而气在武功中呢?少林禅宗讲义:“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讲究的是以气催力,就是极大地增加呼出的气体量、给肌肉和肢体产生爆发力。在这里,只是说明它呼吸的一种形式,只是借此对比说得明白做得直接,不像你太极拳弯弯转转。

太极拳中的理论就不一样了:“气沉丹田”“气以鼓荡”“气须敛,神亦舒”“心为令,气为旗”“意气要换得灵、乃有圆活之气”,甚至于出现了“太极拳是气的代名词”。

太极拳植根于传统文化,在气的运用和解释上,都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这也不足为怪、不足为奇。道家在气的修炼上将气称之为“炁”,指一种无形无质,其大无外,小而无内,只能借感知或推断而存在,却又似乎无法感知和推断。通俗地解释:大与宇宙相通,小到几乎没有,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太极拳呢?气无处不在,在哪儿?自己找去!难不难?这样搞起来,比以练“气”为业的气功还难。

气功在练气上,有动作为形,有方法可依。对气的练方既具体又详细,意守、导引、有方法有路线,方法既清晰而明确。在呼吸上, 养生讲究自然呼吸。气功一般采用逆腹式呼吸,即便再难一点,也就是反吸为呼、反呼为吸,最多不过“胎息”了。再配上任、督两脉“气” 的循环,上、中、下丹田的意守与循环,加上排打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就行。有目标,有练习线路 ( 程序 ),有方法,这不是好弄多了。何况太极拳还不是这个“专业”呢,不仅搞得这么复杂,而且搞得那么神秘,把“气”这个问题弄得这么复杂,源于太极拳理论本意就不是给门外人看的。

自戚继光的《拳经》和吴大猷的《剑经》问世后,武林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也把各门派绝招秘学给汇编成册。那个时候可不是用理论这个称呼,那可是门派的镇山之宝,称之为武林秘籍,是不传之秘, 且不要说传人了。这么一来,其中的内容当然慎之又慎,他一要考虑文采,二要考虑到保密。目的是既要让绝技留传而又要让一般的人看得不大明白,他不埋些容易误导的炸弹,让每个人都成高手啊?即使是门中弟子也是难窥其精深部分,只有未来的掌门才能接触到。如果有那个缘分,有那个能力,有那个悟性,功夫又到了那个程度,自然就可以打开那道密码。武林有句偈言叫做“艺传有缘人”。

所以说不要把那些理论想得太多了、想得过于偏执,那根本就不是给外人看的,他根本不想让你看懂,不仅是理论、拳法也是一样,根本就不想把太极拳授给一般人。仔细想一想分析一下,杨露禅宗师收的是什么样的徒弟?王爷、大将军、带刀护卫、神机营、大富豪,再看后来的许禹生,那可是一人之下,天下人之上的肃王爷后人。再后来的吴图南等等,哪个不是公子王孙?就是其它武术门派也是一样,看看现在扬名立万的武林名士、武星的祖辈就明白了。

如果不是遇上一个好时代,若不是国家普及太极拳,一般人想学太极拳——做梦去吧!回过头一看,理论难懂、产生点误导那也是必然的事情。早在几百年前戚继光大人早就给看透了,他放言中华武艺:“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太极拳的传承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且这个不易弄懂的秘籍,传到下一代的手中,又会出现这一种现象。到了下辈的手中,又存在一个理解的问题,武功程度、文字表达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派生出来许许多多的问题,兴许还会勾兑进一些水分。

认真地读一读《太极拳论》,其中“立于秤锥,活似车轮”这八个字,在后世的理论中极少运用, 好像不曾存在过一样。为了证明“立身中正”的行为正确,在后来的某些文章中就出现“立如平准了”。“立如平准”与“立于秤锥”的意思那可是天壤之别!不用翻开词典,字的本意就很清楚:平准,水平面、立体面像射击用的准星那样端正!

在这里无法给《太极拳论》诞生给个准确的时间,但这一点可以肯定:水平尺和近代准星这类的工具,应该是那个时代见都没见到的“高科技”产品。“立如秤锥,活似车轮。”锥和车轮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件,这种对太极拳动态的描述,同孙禄堂宗师“圆球弹簧”,用来表达太极拳轻灵圆活的运动形态一致。只是王右先生、或王宗岳祖师作古太早,没见过清朝后期从西洋泊来的皮球和弹簧,因而无法写出和孙宗师一样的描述,他们对太极拳动态的见解、教导的表述是一样的。

秤锥:许多太极拳人把它理解、解释为用于建筑工程垂直度测量用的线坠,也称之为铅锤。想一想明朝的建筑用材和生产力可以发现,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小专业工具,在明朝的时候也不多见,而且线坠在使用过程中,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因素太多,用它在这儿来比喻立身中正,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说都似乎过于牵强。以《太极拳论》的文字功底,作者要采用一个恰当比喻,信手就可以抓来一大把,况且这句话与“活似车轮”在一起不搭界啊。再说,即使线坠、铅锤,就算是能化称为秤锥,也不能够表达太极拳轻灵圆活的特征来!

秤锥:玩过或者看过陀螺运动的人,不用思索就可以想得出来那圆活的形态。但是,像“平锥”这手 ( 脚 ) 绝活,可不是谁想玩就玩得了的,也只有入了太极门的双脚才有这样的功能!也只有当太极拳练习者脚下内劲能随意运转,随意变化才能领会、才能使唤它。

“立如秤锥,动如车轮”分明是说,布满内劲的双脚,静,如同一个平行于地的锥体,如岳,如松,如钟,如金刚威风八面。动,如龙, 如簧,如球圆活得如车轮一般。

秤锥就像两脚沉于大地,可脚怎么也不可能作出如陀螺般的锥体。而太极拳的秤锥的构成,同“波浪劲”一样,就是脚底下随意而动的内劲。用一个太极拳中常见的动作来说明:当内劲沉于双脚脚跟,两手向前合抱成球,在脚、腹、胯、腰、身体协同作用下,内劲沿两脚外侧向前滚动,至前脚掌向内匀移,旋动脚跟不是锥体是什么?双脚脚掌、脚跟都没离开地面而平行于地,不是秤锥又是什么?

太极理论本身就生涩难懂,再经那么一知半解地一变形,一歪曲那就更难搞明白了,这便是愈传愈虚、愈传愈玄的原因。这样一来太极拳的“气” 更是无处不在,因为这个东西无法看到,就留给了添油加醋的余地、给闲咵吹牛无限放大的空间。

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谬论:在练太极拳中可以摄取宇宙的精气而敛气入骨,促使内气节节入骨,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动作把气传递给大脑,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敌力的大小,而且可以辨别方向和作用力。一经得机就可以以气催力,如同火山一样爆发。

看了看,想了想,乖乖、真了不得!这可是整整一套机动核打击体系:雷达捕捉,导弹击发,核爆炸。

“用上丹田之气就可以内起脏腑,外行体肤毛发而浑然一体,形成'一动无一处不动,一静无一处不静’的状态,于是乎起落旋转都可顺自然之气”。练过气功的大师每人都有一口很足的丹田之气,也难怪他们不练太极拳的,原来他们都是太极高手了?“一动无一处不动,一静无一处不静”不过行拳过程中的一种形态,这不是“拉郎配”么?太极拳的“气”其实没有多邪乎,宗师们真经箴言很多,重要在于用心领悟和分析。一代宗师孙禄堂年近七十时,在笑言将即朝仙之前, 都不忘把他所著《用武要言》中的六言短诗修改成为四言,还改掉了关键一字。他是在担心传承中,不讲清楚点就不容易理解,容易误导后人。

“圆球弹簧,剑气内藏。”把“剑”改成为“劲”。他若不把“剑” 更改成“劲”让人怎么理解嘛?

“劲气内藏”,这与“气随力运”相互呼应。在医学中的讲义是“气藏于血、而行于经”,气功则吸收了它的原理、以脉络导引、意守丹田。而太极拳在行拳走架中意守导引都是不太现实的。太极拳的气就是孙宗师生前临走之前的遗笔:“劲气内藏”。劲和气是藏在一起的,亦可以称之为“气随力运”,气(何必纠结力和劲, 佛都说酒肉穿肠过)和力也是一起走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要完整一气”,由根发形于手指的是什么呢?由脚、而腿、而腰,总须要完整一气,这又是什么?总不会完全指的是气吧?武学理论关于藏气之地阐述得很清楚:“气沉丹田”“腹为气之府”从根而起的不是气,即便是“气”,那也是随“劲”而行的“气”!这分明说的就是能够随虚实变化、随意支配的脚下那个劲!加上前面的两句“劲气内藏”“气随力运”,既然气和力(劲)是在一起的,那么一定就是载着气走的那个劲。

再看看武禹襄的太极拳解:“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心为令”,简单理解为心发布指令、也可以认为是用意。“气”呢?是扛旗,旗的作用是什么?是引路。“神”的字意是创造者和统治者,神怠则形散,如果没有战胜对手的信念,那什么都没有,“帅”当然是神。“身为驱驶”,被驱使只有“兵”了,兵扛着旗,就是劲扛着旗,指的就是打击敌人的劲。根本就没必要玄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