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新时代宏大主题的书写能否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其关键之处在于诗人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否抱持有一往情深,这种深情能否让文字与意旨达到契合无间的诗性境界。

 xianfengdui111 2022-02-23

对文学故乡的描摹与展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2-23 03:31

  作者:程志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畲族作家朝颜的文学创作始终以自身的在地性经验为媒介,通过征用记忆和转译经验的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自己的写作生命当中。虽然她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在时代浪潮的交错中,写作资源却始终与红色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自己的故乡有着脐带式的关联。如果说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那么江西瑞金或麦菜岭之于朝颜的意义也同样不言而喻。她正是从麦菜岭出发才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她的散文集《赣地风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同样少不了对这一文学故乡的描摹、呈现与展望。

  《赣地风流》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曙色苍茫”讲述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在中央苏区至长征战略转移中所涌现出的经典个案及感人故事为叙事主轴;“征途辽阔”通过讲述苏区寻常百姓和家庭所发生的历史巨变,从生活日常与衣食住行等细节的变迁中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风光无限”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瑞金为代表的中央苏区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赣鄱大地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始终朝向未来,江右之地以苏区精神、红色资源为导向,擘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因此,朝颜在不同的历史维度中嫁接了一条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长廊,把赣地记忆与革命前史的“强关联”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加以表达,突出赣人赣史于国人国史的意义,并在历史洪流中为自己所述的赣人赣史找到了相对确定的价值坐标。

  朝颜的经验是一种直接性的,反映在她的写作中则是一种情感的真挚性。因为她所特有的身份意识和自我感知,完全融入《赣地风流》的叙事之中,她甚至以某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参与了“正在发生的历史”。比如作为驻村的扶贫干部,不仅要用脚丈量自己故乡的土地,而且要用自己的眼观察当下历史的巨变,如此,行诸笔端自然常带温度。她不仅为自己家乡的变化而感到发自内心的欢喜,更为同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之上的人们而感到欢欣鼓舞,红色文化资源正以一种国家叙事的宏大力量带领着老区人民走上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他们正以某种见证者的身份参与着共和国的历史巨变,新时代的他们正在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当代史,他们卷起裤腿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正像此刻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行走在复兴伟业的征程之中。

  当然,朝颜的“赣地”写作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地方性写作,不难发现其中又有更多共通性,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向往,对爱情的忠诚与守望,对亲情的铭记与书写,对故土的眷恋与温情……作为土生土长的瑞金人,朝颜的“在地者意识”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她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放弃了“望远镜式的写作”而选择了一种“显微镜式的写作”。并且,这种写作方式作为一种观察视角,使她获得了“写作的亲缘性”,在这种“亲缘性”中她攫取了勘探故事的某种能力,是那种将可视化的资源,包括红色资源、家庭资源、个体生命资源化为书写材料的能力,是作为一种写作的支持系统而存在于个体表达的能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14版)

责编:孙满桃

诗心与哲思的融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2-23 03:31

  作者:彭志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读王法艇的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发现他的新诗创作善于关注宏大主题,读来有强烈的代入感,原因在于他采用了民众视角与生活化叙事展开构思。

  民众视角,即诗歌写作选取老百姓的亲身经历、观察与体验去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出生于皖西北农家,朴实的父亲以走街串巷的小买卖供养整个家庭,让孩子长大成人。诗人人生轨迹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上众多农家子弟的奋斗缩影。诗歌《芝麻开花的隐喻》题记“四十年的中国变化从一种植物的嬗变开始”便是颇为生动的注解,即以芝麻开花节节高隐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生活化叙事,贵在用普通人的日常细节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脉动是这类诗作的要义。《十月,光明是中国的前程和底色》是一首讴歌新中国丰功伟绩的抒情长诗,诗人以扎根的石头、匍匐的暗流、缭绕的忧思和恬静的睡莲抒发对这片自由高贵大地的由衷热爱。

  在长久的发展之中,古典诗歌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意象—意境—意蕴”的情理结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后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意境是诗词中刻绘图景与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蕴是诗词之中展现出来的理性内涵和深刻旨归,三者分别对应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意旨层面。王法艇的诗歌创作继承了上述的古典诗歌传统。比如,《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中以一株植物隐喻新时代越来越美好的愿景;《飞翔在天安门上空的鸽子》中以口衔橄榄枝的鸽子翱翔湛蓝天空,叩响了宏大瑰丽的中国梦想。

  诗人从古典诗歌传统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新诗创作中构建起专属自我的情理结构,使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象,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钢铁,给一种精神命名》详细描写了锻造钢铁的全过程,也即钢铁精神的涅槃经过,还原了平凡事物极致的光辉,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

  对新时代宏大主题的书写能否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其关键之处在于诗人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否抱持有一往情深,这种深情能否让文字与意旨达到契合无间的诗性境界。《史诗,每个汉字都倾注着对祖国的深情》中将天空比作诗集封面,将大地喻为诗集封底,起伏山峦与蜿蜒山河共同淬炼岁月、歌咏历史,锤炼出那部回荡艰辛与荣光的恢宏史诗。《七月,从闪电中淬炼更璀璨的光芒》中自带光辉的七月定义了春秋、定义了历史、定义了开天辟地。

  优秀诗歌是形式美感与内容深度的统一,以诗性之笔传达哲思之心。《光辉岁月,每人都有仰望的灵魂》中绘制了那些让人心生敬仰的伟大灵魂群像,有的奉献过爱,有的捐献青春和热血,还有的默默守候着文脉,或许这些个体对历史的推动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诗人持守着“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名字,辉耀山川/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地址,抵达心脏”的辩证观点,认为这些高贵的灵魂都促进了历史的进程。《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中描写暖春里见到冰融的欣喜、麦苗恣意生长预示五谷丰登的期待、扑簌的柳絮随风飞舞的惬意,以及袅袅炊烟里蓄满的羁旅乡愁。在抒发诗情之外,亦不忘探索故乡之思的哲学内涵。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14版)

责编:孙满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