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23篇:读文有思∣统编教材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2-23

统编教材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已经使用了六年,在使用那个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少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视导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悲观的现象:教材不论怎么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新教材的新理念,有时候真的很难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毕竟会有部分教师在努力践行新教材的理念。有时候我在想,只要中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式不变,教材无论怎么变,对教学都起不到根本性的改观。《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12期发表了薛城老师和黄伟教授的论文《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的问题、审思与对策》,文中提出了统编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更为深刻的学理问题。

首先,在作者看来,统编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比起以往的教材有一些创新,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教师对课标与教材的落实和转化有困难。课标内容过于粗线条,很难直接作为某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现实生活中,教师了解新教材的路径无非是借助教参、接受培训、听课评课、阅读相关的论文等,如果对教材的研究不到位的话,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教学时对“教读”和“自读”不分,把“自读课”处理为“教读课”。我倒是觉得,教读和自读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单纯上教读课或单纯上自读课,而没有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都是有问题的。三是写作教学没有根本的改变,写作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5%的教师认为写中考作文题比写课本的写作单元的练习更切实际;70%的教师没有专门教写作课,只是根据教材的安排选取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去写作。还有一项的调查显示,84.5%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课。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以“布置题目—学生完成—教师讲评”为主,缺少过程性指导。四是统编教材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之间仍有较大落差。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课标在变,教材在变,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根本转变,这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当然,我觉得也不能怪老师,理念翻新过快,有时候这个理念教师还没有真正掌握和落实,新的名词和概念又来了。

至于原因,作者也梳理了一些,不过我觉得比较关键的几条是:一是教师缺少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我一直有一个较为叛逆的观点,其实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教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进而达到自主理解的程度。作者认为,统编本教科书的导读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都没有提供相应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这些知识,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没有使用这套教材所要求的教育水平。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没有给教师提供一套教授阅读的程序和技术。例如教材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教师都会让学生朗读,但究竟如何朗读?其方式和路径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项?教材提供的指引都是粗线条的,而教师又无法开发出具体操作的知识,所以阅读教学的效果比较差。二是写作方面。我觉得阅读和写作的问题是差不多的,教材提供了作文的训练点,提供了知识和要求,但没有人教给老师具体操作的方法和路径。很多教师是不具备这种开发能力的。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教材体系。首先要理清各类课程名称与内涵,优化各类课型之关系,校正教学实践偏差。作者主张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精读”和“略读”代替现在的“教读”和“自读”,将课外阅读分为“导读”和“自读”。我对这些名词的变迁丝毫不感兴趣,因为没有触及到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其次是回归篇章教学的主位与正位,确立语文基本训练的核心地位。是否回归篇章教学的主位,我觉得并不重要,而确立语文基本训练的核心地位,我对此表示高度认可。所谓“语文基本训练”,就是训练学生的篇章阅读能力、交际表达能力、言语思维能力。在训练方面下功夫进行研究,提炼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路径,这是教师有可为的地方。再次是构建过程与过程互见的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这一点我也深表认同。我一直提倡“支架式作文教学”,就是要变“写后指导”为“写前教学”。作者认为,要吸收写作教学先进的研究成果,把“交际语境写作”“全过程指导”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写,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构建过程性的写作指导方案。作者也是提倡搭建写作支架、重视写作过程的。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统编教材写作教学单元为依托,重新构建写作的语境,搭建写作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实现写作的交际功能,注意写作的实践性、活动性。”

二是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尤其要突出汉语言学习的特点。作者认为,汉语母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习得的方式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联系。训练和操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形式。对于训练的强调,前文已有涉及。但是我觉得训练的对象不是知识点、答题模式之类的,而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这种技能往往是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而这一块恰恰是教师较为欠缺的。

三是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新的方式和路径来适配。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作者尤其谈到了红色经典或者说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问题。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即教材在革命传统作品篇目的处理上有一些偏颇,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板块没有体现革命传统的特点,而且语气过于生硬古板,更加让学生和红色经典之间有隔膜。希望教材在提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开发出教学策略和路径,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