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示,范传让

 北京润雨 2022-02-25

【摘要】:《内经》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年春中央卫生部委托福建中医学院举办全国《内经》师资进修班,通过一个学期学习,全班学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均撰写了学习心得或体会。本刊选登其中四篇,以资共同探讨。

福建中医药 1983年05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示
范传让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指导思想,也是论正说理的工具.其湖源于《易传》,如《易·系辞上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则之“就是把河图和洛书当作原则来遵照和效法,正如《汉书·五行志所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期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你其真,”由此可见:“八卦出自河图,洪范出自洛书.面八卦是阴阳演变的极则,洪范是五行生成的原始,”①湖本求源,阴阳五行来源于八卦和洪范,而八卦和洪范来源于河图和洛书,所以说,图、书是阴阳五行的原始。

一、“天一生水,地大成之”的来源和含义
相传“龙马负图自河而出,灵龟负书自洛而出…图即为马体所生之旋毛所构成,书即为龟甲所坼的的绞采所显示。”这种附会尽管是“很难取信于人”的①,但它总是向人们揭示了河图和洛书的原始形象。“所谓河图即推先天数的公式:洛书即推后天数的公式而已.”①无论先天数也好,后天数也罢,总之在于用数理公式演定五行,五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构成天地的基本物质,行就是运行.也就是说这五种基本物质不是孤立,静止不动的,而是互相维系者运行变化不息的.由于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而产生了天地之间的万千事物.城如《国语·郑语》所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鲁语》: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里突出了土为中心的现点.土与木结合成为人们居住的工程,土(非金属)与金(金属)结合(成各种化合物)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器皿、工具,土与水结合能生成,长养万物,供人们吃用和使用,如陶器可使用,植物可食用,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最早时期曾引起人们的恐惧,由于对火认识的逐步深入而能利用天然火,给人们的熟食创造丁能源,熟食使人类的营养大为改善,促进了人脑和身体的发达.(当然还有其他因紫)又进而发明了人工取火法,相传为燧人氏“钻木取火”或·结德取火”,由于人工取火的发明为人类的生产创造丁前所未有的动力,陶瓷业,冶炼业都由于火的利用而发展起来,人们第一次利用了自然的巨大能量,这和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发电机的发明、核能的利用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火的利用导致了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一次生产革命,而火的利用来源于对自然火的认识,自然之雷火来源于天日,天日是自然界的主宰,是天地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动力,水的三态升降变化有赖于太阳的蒸发,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光合作用(即叶绿素在阳光的作用下把无机盐一氧化碳和水分变成淀粉之类的有机物和氧气)实现了无机和有机之问的合成和转换,草食动物赖植物而生存内食动物赖草食动物而生存,人类是动物、植物都食用的万物之灵,煤的生成赖原始植物封藏于地下,石油的生成赖原始动物封藏于地下由此可见,火之力大矣哉:它和水土的结合导致了万物的存在,故河图在推演天地生成数时首先向人们显示了”一与六共宗”(杨雄语)所谓“一与六共宗”者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调也。它高度概括了火,水、土之间的关系,试析之如下,天:在上,为日,为阳、为火。在人为先天、为肾、为命门、为水:地:在下,为土、为阴,在人为后天.为脾胃,为水谷”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②这就是“一生水”,关于此,张岳还有妙论:“何以云天一生水?水非阳乎?又何以云水能生万物,水非生气乎?…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无一则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不观乎春夏之水,上得之而能生能长者,非有此一乎?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长者,非无此一乎?不惟不生而自且为冻,是水亦死矣。可见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有阳耳,非水即为阳也,”②一者在天为·一丸红日”,在人为两肾间的一点“动气”,“一息真阳”,也即命火也.六者,为天阳之“一与地土之“五”,合而成者也。
极始之天地,即最早的自然是一混沌世界浑然一体,此为“天一”之象。当其初开,乾坤始建,阴阳分列缘于光焰无际的一丸红日在上,此又“天一”,阳热无尽的一丸红日照耀着天地,蒸腾“地气上为云”,云聚而后“天气降为雨”③此“天一生水”也.所以云升雨降由“天一”之阳热也.地者土也。阳热温煦于上,丽露滋润于下,万物才得以生长、发育,生生不息也。于是昆虫草木,鸟兽鳞介一切动物、植物,也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才得以繁衍.这就是“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游而生者也”。①

二、人类个体发生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肾为先天之本,人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④“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⑤所诩“两精相抑”和’两神相搏”都是指”父之一精”和母之一血”(卵),合而为一,合而成一形.《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此说的内含有一精一卵合二而一的意义。人之始初,生于“一”,为先天之擎基,非独人也,有生命的万物皆然,即使是最低级的生物如草履虫和各种细菌也都有”一”个细胞,成为“一”个体,人类是由人猿发展而来,而人狼是由低等生物逐步发展而来,最低级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所以可以说人在短短的十个月的胚胎时期里重现了人类种系进化的漫长达几千万年的整个过程,即从单一细胞演变为人类的过程,这就是人类个体发生中的“天一”,即先天之源始于“一”,先天既立,个体的生长发育,全赖后天水谷之气的供养,土居中央,在数为五,土生五谷,五果,五菜、五畜,化生五味,营养人类。水谷精微的化生全赖胃纳脾运,·胃为水谷之海,脾主为胃行其津液,”⑥脾胃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用来不断地补益先天之精气,共同合成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面充身者也,”人体得先后两天所形成的真气的充养,才能生长发育成然,这就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⑥也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①

三、生理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吾人生存于气交之中,至精至灵,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口之能言,舌之知味,鼻之闻气: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志;昼之精,夜之瞑:足之能步,掌之能握,指之能摄…⑧诸多功能均赖血与气的营卫。而血气的生成来源于水谷的精徽,而水谷之气的化生全赖脾与肾的相辅相成。肾为水火之脏,内金真阳、真阴,为先天之本,戴五脏六府之精,主生殖、发育,主骨生髓充脑,明目、聪耳、坚齿华发,主气化,司开圆,主二阴,司二便,主持人身水津代谢和食物的腐熟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换度以为常也,⑨这里虽然没有明文提到肾,但脾的验布离胃的游滥,肺的宜发,肃降,通调,膀胱的下输,总之水精原以能四有,五经所以并行都离不无肾阳的温瓶和气化作用。人体没有肾阳命火就溶形成水球地标之势,更谈何宜通、输调布行腐熟正角层景岳所说:人之大宝只比一息真阳一即阳也,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源而为性命之本者,唯此而已,②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属士,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温宜升,胃喜河宜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温一润,维持着永无休止(有生之年内)的升降出入,“食气入胃”。由脾运化而“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是由于“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脉为血府”,“心主血脉”,·营行脉中”故水谷之气能“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歌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⑨这样才能骨正筋柔,血脉周流,皮毛润泽,肌肉丰满,腠理致密,营阴内守,卫阳外固,·气归于权衡”,此亦·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⑩

四、病理上的脾肾疾病
疾病的发生就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府,经络的功能和
形态失常斯致。归咎于脾肾者良多,而脾肾疾病多由肾阴不足,命火衰做,火不温土所致,诸如:
1、“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⑤
2、“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①
3,“二阳结,谓之消,①
4、“三阳结,谓之隔。”①
5,“三阴结,谓之水。”①
6、“浊气在上则生旗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⑦

此外还有呕、吐、砂,咳、留,黄疸,淋浊,癃闭,痰饮,阳委,遗精,夜尿,五软,五迟,血枯,经闭,女子不孕,男子不育等可见脾肾发病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其中虽有热证,但仍以虚寒为其多数。此其大概而已。

五、后世医家法置脾肾的治疗
首推种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的治疗,有呕旺吵有水肿、爽饮、黄痘的治疗。继其后者历冀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发明仲景之说著不下百数干家,迄金元则进了一步,先有易水张元素导之于前,更有李县发扬于后,著《脾胃论》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提到空前的高度,并成系统的理论。继之而起的有朱震亨倡“阴常有余,阴常不是”说,著《丹溪心法》用滋阴降火法,人称养阴派,把肾阴的重要性突出了,李、朱二京一牌一肾,相鸵相成,到了明清,这补脾肾家辈出不绝,为首的张景岳将肾阴,肾阳两雙合一,若《大宝论》、《真阴论》②力主”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认为普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创立“左归”“右归”,大济蒸人,还有赵献可等,难以备述。
至此,关于温补摩将之法可调至精至熟矣。更有今人,沈自尹氏与其同志者创立了“阴阳常阅调节论”,以动物模型作实验,用多种检验方法严密观察等科学手段证明了垂体一胸腺一肾上腺一性腺轴失调是脾肾发病的物质基础.至此,肿肾的重要性和温补脾将法为更多的医家认可,而广泛地运用于:水肿病,咳喘病,消渴病,血虚,虚劳,痿症,痹症,心悸、征仲、不寐,鼓胀等等东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六、养生学注重脾肾
养生学重视先天和后天也渊源于此.《内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都强调保养天真,使肾气旺盛,为长寿的第一要决。告诚人们不应“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要“知持满”做到“增欲不能劳其目,温邪不饱惑其心,”②其次要求人们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形劳而不倦”,不能“以酒为浆,以妾为常。”②告城人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⑧,要作到饮食"寒母苍苍,热毋灼灼”@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调养脾肾。
总而言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而广的,贡献是大而多的,从系统理论到方剂名称(六一散)中医理论的很多领城都受到了它的启示。


参考书目
①《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任应秋编着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年版
②《类经图翼》附《类经附具·大宝论》明·张介宾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版
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唐·王冰注商务甲书馆1954年版●下同
④《灵枢经·本神篇第/八》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⑤《货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⑥《费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⑦《黄帝内经案阿·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⑧《黄帝内经素问·五驻生成篇第十》
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⑫《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⑬《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⑭《黄帝内经太素·顺养》隋·杨上善,按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