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十) 地方志和家谱(82-89讲)

 闲月山堂 2022-02-26

史书的级别,最高一级的是国史,其次是地方志,最后是家谱。

中国史官文化发达,除了修前朝的历史外,还要修本朝的历史——国史。

修前朝的历史不是常务性的,不是每天都干的,结束之后就完了,而史馆是常设机构,并不解散的。他还要修国史,哪位大臣过世了,国史馆都要给他起草一篇列传,一般比较长,比较细,履历时间比较明确。如《清史列传》就是清国史中流传出来的列传部分。而民国修的《清史稿》中列传就简单多了。

《旧唐书》五代时修的,根据唐朝国史,比较详细。

《新唐书》是欧阳修、宋祁他们修的,北宋,讲史法,但史实比较模糊。

欧洲国家的地方小,他们有国史相当于我们的地方志,因为我们一个省比他们一个国家还大。

省志涵盖范围很大。其次是府、州、县、还有乡镇。

家谱。从级别上讲低于地方志,范围上讲很广。是以一人一姓为准。姓孔的,孔子家谱,虽然不是什么大姓,但是显赫。最近又在修。

地方志,狭义,是从行政区划的来讲,不是地方性的文献就是地方志。

修地方志要采用家谱的资料,修国史要采用地方志的资料。

除了国史外还有天下通志。全国性的,地理性专书。《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太平寰宇记》

为什么要专门讲地方志和家谱?

一是没时间专门讲国史,其次整门课都使用了相关的资料,资料普适性大,专门性弱。

而地方志和家谱不专门讲,大家就容易忽视他。而其实他的作用很大,

地方志

丁氏等大藏书家不仅关心宋明元版名家抄校稿本这些文物价值高稀见值钱的东西外,同时关心地方性文献。

地方性文献首先就是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多,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地域大,行政区划就很重要,地区有较大的独立性。

《周礼》:

外史:掌四方之志。

小史:掌邦国之志。

这两个都不是周王朝的,实际上就是地方志。

省府州县是秦始皇确立的,郡县制。县很重要,他是直接管人民群众的。老师觉得县前一级的府作用弱多了,他直接从事生产,不像县要管理群众,不像省要对中央负责,以前是因为交通不发达,要一级一级往下传,所以有府。而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信息这么发达,府的作用不太大。(小声bb:其实我觉得还是需要的,不是作用不作用的问题,是地域太大了,管不过来。)

秦始皇设郡县,不像周朝用血缘关系,而是通过行政手段。不用同姓分封来加强团结。

郡县制是重大革新。

科举制也是重大变革。

地方志的产生:专记一地地理的还有图文集合的“图经”。

图经就是地方志。早期地方志就叫图经,至少从汉开始是这样。

南宋开始改为“志”,元明清沿之。

有图,要地图画出来。经,就是文字解释。

东汉桓帝时巴郡()重庆一带)太守但望上疏,开头即云:“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八万五千五百三十五。远郡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严可均《全后汉文》

后来地方志的名字就固定了,《XX乡志》,怎么区别呢?加上时间。

有些文献说很有用,但谁翻过呢?都是平时用不太上,特殊的时候才有用。

比如郑樵《通志》,他的《艺文略》记载了北宋一府十八路的全部图经1433卷。

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乐史的《太平寰宇记》200卷,是全国地理总志。怎么修,就是根据各地的图经。

北宋的图经已经没有了,《太平寰宇记》也几近失传。最后日本残卷中国残卷凑凑总算凑出来了。

《大清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

正史 地理志

《大元一统志》

宋的《大宋一统志》没有了,丢失了。

《元丰九域志》(宋)

《太平寰宇记》(宋)

《元和郡县志》(唐)

《隋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尚书·禹贡》

北宋地方志图经现存有一部《吴郡图经续记》(苏州的),可以从中看看写了什么。

《吴郡图经续记》分为:

封域、城邑(下面的乡镇,多大,多少人)、户口、坊市、物产(东瀛:石油;潮州:媒、牡丹;平阴:玫瑰;东阿:阿胶;乐陵:小枣;烟台苹果莱阳梨;德州:扒鸡)、风俗(民俗学,地方志很重要。金老师修《中华大典民俗典》用《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地方志很多。)、门名(苏州的阊门西边是市场,书很多,有人叫金阊,别名就很难查了。吴门)、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放粮,平夷物价。地方米价攀升,商人就买进,买了之后市场上的米就更少了,米价进一步攀升,引起恐慌,哄抢大米,米价进一步攀升,这时候商人就把屯的米放出来,这就是奸商。地方要上报的内容就包括了物价,米价。)、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人为什么要和物放在一起?确实是个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构词法,)、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其他)。

地方志是地理和历史的结合,他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和正史纪传体不一样,什么都录,人物只是其中一部分。

宋敏求《河南志》受到司马光赞扬:凡其废兴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津梁,亭驿庙市,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河南志序》)

历代地方志的数量

宋元方志留存下来的数量了了,一共30

宋代方志一共存20多种,元代10多种,

明代1000多。因为明永乐有个《纂修志书凡例》,规定了修方志的内容、修志时间。

明中期,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

地方官会请著名的学者修志,修的志好。

清代现存5000多。《浙江通志》是雍正时候修的,后面 的志就没修上来。

《四川通志》道光修的。后面就只能看县志。

《山东通志》正好卡在清末,而且是最完整的一次,连出版都没出来,清朝就灭亡了。

顾炎武在昆山待不住了,跑到山东,有他的朋友,参加《山东通志》修志。

修志的一种人是长官,一种是吃饭的,干活。

修志是有两个角色,一个修,主编,领导,一个撰,真正干活的。

清代著名学者所修方志:

戴震修过《乾隆汾州府志》

钱大昕《乾隆鄞县志》《嘉庆长兴县志》

章学诚《乾隆永清县志》

洪亮吉《乾隆淳化县志》《嘉庆泾县志》

近代所修方志:

黄炎培修《川沙县志》

柳诒徵,王焕镳修《首都志》

李泰棻修《阳原县志》

黎锦熙主纂陕西西城固、洛川、宜川、同官、黄陵诸县志。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将编写方志列为《二十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中,成立国家地方志小组。

方志的种类

1总志

2省志

《浙江通志》总修是沈翼机、傅王露、陆奎勋。

参加分修的有:方楘如、诸锦、厉鄂、杭世骏、沈德潜、吴焯、赵昱、朱稻孙(朱彝尊的孙子)

总目:诏谕、圣例,图说,星野,疆域,建置,山川,形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前的人关心天下大势,讨论哪里适合建首都,哪里适合陈兵。)、城池、学校(书院附)、公署,关梁(把关口设在桥上,不得不经过这里)、古迹、水利、海塘(海水倒灌的时候会把农田淹掉,就在海边设堤坝),田赋,户口,蠲恤(juanxu 有灾有难时免税),积贮,漕运,盐法,榷税,钱法,驿传,兵制,海防,风俗,物产,祥异,封爵,职官,选举,四武功,五儒林(主要作家),六文苑,七孝友,八义行,九介节(不领新朝的工资,不做新朝人。近代还有,张亦轩(百度上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找到一条博文,写了一些他的事迹: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01a17e0101ehxi.html且摘录在后),为齐鲁书社影印《说文解字义证》标点句读,就是济南的那个桂馥写的。校勘记附在后面,还附了日照的许瀚的写序时,落款写的济南布衣张景栻,都用甲子纪年,不写19几几。他在49年后就不领工资,原来是靠租赁房子生活。藏书很多,大藏书家,隶书写的很好。文革时要拿他的院子办食堂,把他的书堆到院子去了,下雨就淋着,又让他购国债,他就把书论斤卖),十隐逸(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不在朝就是隐,没有什么主动不主动的,被动的,想做官做不上被迫隐,也是隐逸),寓贤(外地人寓居本地,定居了,有名气的,从子女开始,山东出生,就不是寓居了,就是本地人了),方技(中医),仙释(道士和和尚),列女(有四点的烈女是列女的一部分,他包括了是有作为的女士,有个老太太培养了五个儿子,五个都高中。考上进士的,进翰林院写个公文那是头头是道,八股科举是考验智慧的一道槛,跨过去了再说,把不聪明的先筛出去),祠祀(去世后有没有资格进乡贤祠,有个牌位,还有个乡士议,能不能进还要有材料。去外地当官也要回家乡的,进的是家乡的地方志,除非是去外地定居了。这对官员也是一种监督,贪官就不能进了,要除名),寺观,陵墓,经籍(本地人写了什么书,反映当地的文化,地方经籍志),碑碣,艺文(地方优秀作品文选),杂记。

每一类当中又分各地。可以查绍兴。

老师有个学生编写自己家乡的方志。还有学生写《方言志》,就被当地政府收进了地方志。

……藏书家张亦轩(1913_2008)先生。这是济南收藏界传奇般的人物,好不夸张地讲,假若你听谁能够讲到此人,而这人也定非等闲之辈。张先生名景栻,布衣终生,我感叹他,象衣食无忧的隐士般地躲过了一生。他一生都似乎没有生活压力,因为他没有象普通人一样去工作过,却幸运地做了一辈子学问。早年跟随王献唐先生,收藏考据乡贤文献,藏书多稀见之本。后来山东大学王绍曾率杜泽逊等篡辑《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山东文献书目》时,尽采先生所藏。五十年代曾购得济南旧翰林范之杰家散出藏书,及所藏扬守敬观海堂旧藏日本写经卷子,自唐至宋元,其中不乏天皇皇后的写经,总计在一千米左右。早就听说日本有人员欲高价购回,其价不可估量,这批藏品齐鲁书社曾经在《藏书家》中列出明细,不知是否已归国有。张先生晚年乖僻,古玩行中有不良之徒觊觎其珍贵的书画藏品,却最终一无所得,其精彩得胜过小说,今且不谈。先生攻书法擅隶书,却从不与人,我藏其小楷一般礼器碑影印件,济南城子崖遗址及神通寺遗址的碑刻都是他书。先生早年著过高风翰的年谱,未出版,点校过王献唐先生遗书,由齐鲁书社出版。他是伯夷叔齐一类的高人,至今你却找不到他的资料。当年他的女儿张晔去给姜守迁拜年,因为答应过要送他方砚台,要张晔带去,张晔不要,姜先生追至楼下,硬是塞到张晔手里。后来张亦轩的外甥、社科院的王欣荣教授,发现这块砚台竟被张先生用来垫桌子腿,遂索去。——《姜守迁先生铭金星石砚博主是耨云堂2009

3府志

4州:散州(归府管),直隶州(直接归省管)。

5厅志

6县志

7乡镇志

8都邑志

9卫所志

10边关志

11土司(本来是当地的人头,现在是归顺了官方了)志

12盐井志

13专志(《大明湖志》《泰山志》)

地方志的作用

政治(军事)作用:日本打中国的时候大量收集方志

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资料:韩愈被贬潮州,途经韶州,作《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诗》

   曲江山水由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看《韶州图经》看看有什么名胜古迹,访名山大川,写诗作赋,留作纪念,这是文人骚客的习惯。

山东济南大明湖,有个铁公祠不得了。铁铉。永乐燕军打南京,南下时,这里抵抗的特别厉害。且铁铉不是汉人。

山东大学对面是闵子骞墓,大孝子。去写首诗,公园管理者听说了就给诗立碑,写志的时候写到这就把诗收进去,地方志还可能会进总志。(小声bb:老师好像真的想教会我怎么在书上、史上留名。)

历史资料的渊薮:也里可温  陈垣《元也里可温考》 通过《镇江志》可知其为一种宗教。

其他还有地震、蝗灾等,方言的记载。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陈正祥《中国方志的地理价值》说到他被要求提供中国蝗虫灾害分布图,他用8个月翻阅了3000多中种地方志,统计志书中所载祭祀蝗虫的八蜡庙和祭祀驱蝗虫的刘猛将军庙,标记出来,作《中国蝗神庙之分布图》。(思路很有趣)

民俗有两个方向:民俗史和田野。

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 张炳文《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 80%资料来自方志

老师对方志的研究:《读同治湘乡县志》

湘乡县,湖南,曾国藩就是湘乡人。老师去湖南古籍书店看到的。

修的时间很特殊,写在咸丰。湘乡县最大的事就是湘军。咸丰开始,太平天国开始,打入湖南,打到湘乡内陆这样的小县,非关非碍,没有部队。但听说太平军很厉害,要防御,组织民间部队,团练。他们的团练很成功,就要于纪律很严,第一,有义务进团练,都是老实务农的。第二,游手好闲的人不要。第三,要有保人。平时种地,一有警就要来。

后来太平军一直没打下湘乡,上头一看就把制度推广,形成了湘军。湖南成功后,出省作战。从咸丰打到同治,打到最后太平军完。

他主要写了当时团练的情况,条件等等。对阵亡的人记载很清楚,什么战争死的,哪个地死的,受了什么伤,什么病死的。

《选举》记的是立军功选举的。有从军打太平天国立军功官至云贵两督的。

咸丰初,粤匪首祸,乱者四应蔓延几遍天下。曾文正公奉命督办湖南团练,创立楚军,而湘勇尤为忠挚。

十余年来,定闽浙,靖川广,平枭捻。近复趋云贵,赴陕甘。将士一心,朝募夕发,天戈所指,几于无役不从。——《湘乡县志》

对太平军的评论,老师提到家中老人提起共产党军队都是赞扬的,帮忙扫地,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而面对太平军大家都选择抵抗,都害怕,说明他的军队就不怎么样。文化素养,纪律不行。不是优秀的,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哈哈哈哈)

这篇文章报纸上能登已经不容易了,涉及意识形态。

家谱

周:家传天下,以家谱知远近。嫡长子。史记·三代世谱

魏晋南北朝,主要修天下通谱,门阀。

改革开放以来,私修家谱再兴。

中国家谱以男性为主,女性主要在公婆那边,所以出嫁叫“归”,娘家那边家谱不怎么记。不过现在男女平等。

家谱到唐朝,出身没什么用了,但世族还是有用的,还是修天下通谱。武则天看到武氏的排名不高,不高兴就把武氏提前了,李家在唐朝不是什么大世家,出身不算太好。后来天下通谱就乱了套了。

北宋时就几乎不存在修天下通谱了。南北朝时与人谈论要熟知对面的家谱和避讳,并且这种行为受到称赞。

五代北宋就开始修私家家谱了。

家谱有两种格式:

表格

明朝《万姓通谱》

五代修谱就已经搞不清楚代了,五代的,九代的,再往上就不知道了。

姓吴的起始:太伯,在吴。

 


单支的家谱,排除旁支。

始迁祖,从原来的地方迁出来,到另外的地方,就是新的家谱。

画书上,一页五代,第二页第六代,怕弄乱,先用小窄条在前面把第五代写上。

要从现在往以前排,因为现在知道多少人,而从古往后修就不知道后面要多少人,排不下。从现在往以前排,多的先排下。(开枝散叶,叶先放下,枝才不会怕放不下。)

清的时候,家谱基本不许往外传。不许卖。家谱前有首诗,辈份按诗排。

《上海曹氏家谱》:曹锡宝。曹秀中。出了很多女性作家。

有建功立业的人,才值钱。(小声bb:好现实!)

朱为弼,阮元的学生。保存了阮元的作品。朱熹的旁系。他的家谱是从迁到浙江开始,始迁谱。记载很详细,葬在哪都写的很清楚。有一段比较有价值。

民间家谱很多,没法统计。(有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可以做一番研究。)

 


恩荫:因为朱为弼级别高,他的后代能做官。  历署:代理。前面的调走了,暂时代理。

男方派人去女方要八字,女方不能一下就给,要说孩子还小,再商议吧。要个几次再给。

干鸿 沈文钰  婚姻状况:第一个妻子,死了,同年就续娶了沈氏女。

字:许配了人,但没出嫁就过世了。 适,许配且成功出嫁了。

妾生了儿子,就能在族谱上有名字。

景行是朱之楠的儿子,他的妾生的,过继给老大,朱之楠的兄长。过继一般是老大出续。伯父没有儿子,父亲有儿子,必须要老二或者老三的大儿子过继过老大(伯父。)

这里不介绍朱景行, 因为老大那边介绍了。

朱之榛的女儿死了没嫁成,但这个亲事还要维持,朱之榛的兄弟的女儿就嫁了。

钱家兄弟(钱镐龄)取了朱家女儿,在夫家就成了妯娌了,在娘家是堂姐妹。

复杂情况:做官恩荫,不考就能当官;婚姻状况,子女,娶嫁,夭折存活情况……

家谱的主体内容就是世系图,还有谱序,坟地的图,坟地周围田产,祭祀怎么摆设,庙产,有名的人物有像有传,有名的人的作品等等。

家谱作用

人物传记作资料:《许瀚年谱》袁行云(袁行沛兄弟)

诗文资料:

人口学资料:玉牒,清代皇子平均寿命是23,皇女是26岁。

移民史料:

宗族制度史料:《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家诫:不能“唱曲吹弹”,看小黄书,养鸟斗蛐蛐,放风筝,不能学拳棒(怕他们惹事非)。不守规的,轻则打板、罚米,重则出谱。《方何宗谱》:一弃祖,二叛党,三犯刑,四败伦,五背义(修家谱不出钱),六杂贱。

《中国家谱总目》有精装8册。最全。

美国研究家谱是芝加哥大学等,最有名的是犹他家谱学会,在犹他州。

上海图书馆   顾廷龙

以前是 谱牒学  后来就慢慢失传了

有的人年纪小,辈份大,生得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