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史商榷》,乾嘉时期的史学名著

 泊木沐 2022-02-26

在清代乾嘉时期,有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到了史学上。古人研究历史的方法主要有训诂、校勘和资料整理。清代的这批史学家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他们选择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十七史商榷》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这部史学著作标志着传统史学进入到总结阶段。

《十七史商榷》的作者叫王鸣盛,他是嘉定人。他的人生就是一部逆袭立志“大片”,他出身寒门,刻苦攻读,30多岁的时候进入翰林院,后来官至内阁学士。王鸣盛喜欢研究学问,尤其喜欢史学,他提出了求真求实的研究标准。王鸣盛在编写《十七史商榷》的时候独处一室,反复校对,搜罗能够找到的一切史料。王鸣盛特别喜欢考据典章制度,他知道有相关内容的善本古籍,不惜花费巨资购买,以供研究。

王鸣盛用了20年完成了《十七史商榷》,全书共100卷。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对于十七史比较陌生。其实,十七史就是二十四史减去宋辽金元明五朝历史。有人会问了,二十四史减去五朝历史应该是十九史,为什么到王鸣盛这里成了十七史?那是因为,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唐书”和两部“五代史”,王鸣盛将其合二为一,按一部史书进行研究。

《十七史商榷》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字校勘;第二部分,史实典制考证;第三部分,对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进行评论。王鸣盛觉得,看书要看没有文字错误的书。他把校勘看得十分重要,他希望留给后人一个精校本史书,让后人不必因为文字错漏出现学习上的困难。

王鸣盛在校勘之外,花费力气最多的是考证史实典制。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直到现代还被学界普遍认可。典制就是典章制度,比如历朝历代都有什么官职,每个职位都负责什么政务,这些问题十分琐碎,需要博览群书之后,耐心整理总结。此外他还研究“舆地”。比如古代同一个地方,地名会变来变去,再比如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后都要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这些知识都属于舆地。

在古代一般都是新的王朝建立后给前朝修史,史书编纂大多是官方行为。这就导致了对于朝代更替这段时间的历史有很多隐晦描写,给后人研究历史造成了障碍。王鸣盛对此提出了他的看法。对于史书中的名人如何评价,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忠奸善恶,是非曲直,王鸣盛都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让人觉得很有新意。

《十七史商榷》代表着王鸣盛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这部书在学术领域评价很高。近代的梁启超评价这部著作是“史学顾问”,可以帮助史学爱好者拨开迷雾,看清历史真相;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史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