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皮囊》

 成长发源地 2022-02-26

这是「成长发源地」第796期分享

---- 总第1102期 ----

前天写完了上一本书《人性的弱点》的读书笔记,今天站在书柜前看了很久,也没有选出来下一本书可以写的书。

工具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有能力写的都写了,有几本看完了,但读书笔记有点无从下手,还有几本暂时还看不太懂。

这两天在读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很早之前就买来了,一直放在书架上。前两天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分享这本书的读后感,才想起我也有,于是翻开来看。

读这本书之前就看过不少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也知道这本书承载着作者的诸多愿望与使命。

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作者蔡崇达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阅读曾是他年少时的避难所,他说,小时候做梦都想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躺着、坐着、趴着,看一日又一日的书,空间安静,阅读自由。

《皮囊》出版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销量破100万册的时候,蔡崇达在东石的母校设了奖学金;销量达到200万册的时候,他回泉州师院,用母亲的名字设立了“长丽文学奖”。2019年,《皮囊》的销量过了300万册,他建了一座图书馆。而今,这本书的销量早已过400万册。

在准备建图书馆的时候,他说,“还未有人为小镇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我是作家,我来做很适合。”

这个图书馆的选址,正是他在书中写到的“母亲的房子”,图书馆的名字也因此叫作“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个名字开始于个人私密的情感,但最终完成的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

在《皮囊》这本书中蔡崇达讲述过为了建这座房子而疯狂偏执的母亲,当时家庭拮据,父亲中风偏瘫,生活困顿到需要靠捡拾人家扔掉的菜叶来维持。但母亲却两度头也不回地浪费钱去盖一座会被拆迁的房子。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都不理解,这个母亲为何如此倔强。看到最后才明白,母亲盖的不是房子,而是父亲与她空地上画地而起的爱情。这房子,是她一生的信念和圆满。

我的好朋友珊姐就是泉州人,前些天她去了母亲的房子图书馆,拍了些照片。今天的插图就是珊姐的摄影作品,在此要特别谢谢姐姐,让我能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份温暖。

珊姐说:“图书馆内设置了365颗星星,每个孩子阅读完一本书,留下关于这本书的2-3句话或一篇读后感,就可摘下一颗星星。每颗星星是一个文具盲盒,作为完成阅读的奖励。”用这样的摘星计划来鼓励孩子们阅读,孩子们学得开心又有动力。

最初,读者从这本书里认识母亲的房子,走进母亲的房子,现在,大家可以从母亲的房子走进这本书。

我想,在母亲的房子里,阅读这本书,一定会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一直都对图书馆情有独钟的我,对远方这座图书馆,充满了期待......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