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精要 (病机)5.5.​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

 昵称1Z7nN02j 2022-02-27

宏五学堂 2021-10-21 04:29

图片

图片

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原文】

《素问·通评虚实论》∶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1】盛则实,精气【2】夺则虚。

【注释】

【1】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2】精气∶泛指人体的正气,如精、气、神、血、津、液等。

【语译】

黄帝问∶什么叫虚证和实证? 岐伯回答说;邪气壅盛造成的病证叫实证,精气虚衰造成的病证叫虚证。

【经文分析】

本段说明虚实的含义及机理。

"邪气盛则实",实,指实证。病初起之时,受到邪气的侵袭,机体中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在邪正相争的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呈现病理性亢奋的现象。如高热、狂躁、二便不通,脉洪数等。

精气夺则虚,虚,指虚证。各种因素导致精气损伤、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损证候。如I少气懒言、畏寒、自汗、脉虚等。

可见"实证"和"虚证"两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是对邪正盛衰消长规律的高度概括。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及邪正相争的形势来分析,所谓实证,表示邪气盛,正气未虚;所谓虚证,表示正气被邪气所夺,而衰弱不足。

【临床运用】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临床意义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辨别虚实的纲领,为中医学八纲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素问】 ·调经论》指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无论外感或内伤,病证虽多。总不外平虚实,可见掌握虚实病机,是辨证的关键之一。《素问·玉机真藏论》提出"五实"、"五虚".并阐明"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说明若邪去正安。实证可以向愈;能饮食,而泄利停止,正气恢复,则虚证向愈。因而临证可以根据"实则泻之"和"虚则补之"及"补不足,损有余"的总则,因势利导,进行治疗。但疾病的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上盛下虚"、"下实上虚"、"脏虚腑实"、"虚实夹杂"等都可能出现,故须细心审辨病机,辨证施治。

  • [强]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