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一份北京的历史

 食品与生活 2022-02-27

在南方长大的我,儿时对北京小吃陌生又熟悉,家里人喜欢相声,便时常从中听闻不少。早年,郭德纲提到过的“京八件”是最为人熟知的糕点,也有炸三角、麒麟酥、枣卷果这些炸物,还有豆泡汤、羊霜肠一类的流食,更有外地人吃不得的豆汁儿。

印象最深的是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卖面茶》,讲了一对饿疯的穷人夫妻对食物的渴望,幻想得到意外之财后报复贫穷、大吃特吃的笑话。其中有一段说,有一个卖早点的小贩天刚亮就推着小车出来吆喝,车上什么都有 :麻花、烧饼、油饼、糖耳朵、豆腐脑、面茶……那对饥肠辘辘的夫妻一看,感叹又见到了粮食,上前疯抢,把小车上的炸糕和麻花等接连往嘴里倒。侯宝林也有一个关于艺人改行卖北京小吃的相声,提到了包子、切糕等,也十分有趣。

几年前和先生搬到北京,到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拉他去隔壁护国寺吃早点,方才一睹京味小吃之面貌。讲真,期待过高倒有些失望,和南方精致玲珑的点心相比,北京小吃粗糙许多,有的甚至带着敷衍了事的风格。例如像豆汁儿这东西,清汤寡水的一碗淡绿色液体,用的是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发酵后自带酸馊味,看着比上海人的隔夜泡饭更为寒碜。按梁实秋所说,这原料本是喂猪的,加水熬制后反倒成了京城人餐桌上的美味,喜爱之人谓之酸香,过咸菜丝或焦圈最佳。梅兰芳先生有段时间就对豆汁儿上瘾,不过南方人无论如何也对它爱不起来。

北京小吃体系庞杂,种类繁复,还有一类是黏食,这十分符合过去北方劳动人民对抗旱耐饥的基本生活需求。驴打滚是我最喜爱的黏食,绵延润滑的糯米卷裹着香甜细腻的豆沙馅,表面再撒一层微带焦香的金色炒黄豆面。现今大多地方的驴打滚都做得如骰子般小巧,一口一个,微甜不腻,煞是可人,当作下午茶点,不至于撑胃。某年冬天,我与朋友在国子监门口的街边小贩处还遇到过热乎的驴打滚,小贩在单车后边放了一口保温锅,上面盖层棉被,掀开被褥,里头便堆满冒着热气、和包子一般大的驴打滚,咬上一口,裹着黄豆粉的糯米在热量的加持下能拉得很长。

大多外地客初尝北京小吃应该都在护国寺,这里是京味小吃的集大成者,也是北京市的“非遗”项目。护国寺过去是老北京的西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初八,庙会上热闹非凡,京城最有名的小吃摊贩在此将独门秘制的豌豆黄、芸豆卷、艾窝窝等点心售卖给游人。后来,这类民间小吃传到宫内,经御膳房巧手改良,便成了工艺精良的宫廷小吃。当年庙会上小贩的吆喝声算是京城一绝,嗓音厚亮、气力磅礴、词句朴素、合辙押韵。20世纪20年代,旅居北平的英国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就把北京小贩的叫卖声形容成管弦乐。到了1956年,北京政府把庙会上颇有名气的小吃摊主都集合到一起,实行公私合营,方才成立“护国寺小吃店”。

历经岁月更迭,许多店家为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对北京小吃做了改良和创新,如减糖、减油,有些米其林餐厅还融入西点的精华,如用芝士、培根来替代传统牛舌饼里的椒盐馅,然而,护国寺却始终沿袭传统制作技艺,所以,与其说在护国寺吃美食,倒不如说是吃一份北京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