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彦:为什么追求无条件的爱最后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熙桓心理 2022-02-28

“为什么他们都不能理解我呢?”

“我的朋友和我一样抑郁,但他后来和女朋友在一起后就好了很多。为什么我就遇不到这样的人呢?”

本质上,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然而,如果在生活中过度追求外界的爱与包容,甚至进一步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爱,可能会带来更多困难。

在咨询中常有的一种误解是,来访认为只要得到无条件的爱,所有困难都能解决,生活从此也会变得美好。

事实真是如此吗?

无条件的爱

一种曾经获得、早已失去的理想的爱

网络上对于无条件的爱充斥着各种定义,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无条件的爱TA本来的样子,不索取、不评判,奉献而不求回报。

与无条件的爱最为接近的应该是温尼科特提出的原初母性灌注这一概念。

在怀孕后期至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母亲退行跟婴儿在一起,去完成和实现对婴儿的抱持。

在这一绝对依赖阶段,母亲淡化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的一切爱好、需求、甚至生活作息时间等都退到背景中,她的存在似乎只为了婴儿,对婴儿的需求敏感的做出反应,并通过应答性的行为和语言,使婴儿建立起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

直到6个月后,这一“原初母性灌注”状态逐渐消减。

这种浓稠、强烈的爱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仿佛乡愁一般,是人们曾经获得但早已失去,一心想要回去的桃花源。

母亲的失败:带来成长空间

当原初母性灌注消退,母亲也逐渐转变成为“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她在开始时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婴儿的成长,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发展她的失败。

更重要的观点是,母亲的失败不仅是母子关系中固有而正常的因素,还是对于婴儿的成长和潜能发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即,母亲的失败,带来了婴儿的成长空间。

随着婴儿的需求不断增多,当母亲的照顾不再像以往一般及时和完美时,这种适当的挫折让婴儿开始更多的体验到自我的需要,区分开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从中,自我得以诞生,自我照顾、自我满足的能力得到发展。

当母亲过分完美的满足孩子需要时,孩子将停留在不知道自我需要什么的混沌状态中。

及时为孩子添衣会让孩子无法感知冷暖和四季轮替,发展不了适当穿衣的能力;过分参与孩子的学习最后会让孩子按照家长意愿选择专业、学校与工作,孩子缺乏活着的感觉。

追求无条件的爱带来更多困难

通过适当的挫折带来成长:原初母性灌注这种仅在母子关系中存在一段时间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在人际关系中重现。

如果人们在内心深处有一处对爱的无底洞,在生活中过分追求甚至强调爱与理解,可能会产生更深的失望与挫折。

这一对爱的不断呼唤可能暗示着在自体存在一种深层的缺陷,如豌豆公主过分娇嫩的皮肤一般。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挫折会成为难以忍受的灾难;爱人的疏忽将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使爱情不堪重负。而一再重复的模式还会成为问题的根源,发展出情绪化、自伤等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对人们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与自尊感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无条件的爱不是一种治愈因素,还是一种需要不断哀悼,接受丧失的幻想。

咨询师将如足够好的母亲一般,在一定的框架之下通过理解与支持促进来访的个人成长。

咨询框架体现在来访的义务之中,包括支付咨询费用,在约定时间出席咨询,并配合咨询师投入到咨询中等等。

通过强调责任与义务,来访不至于一直退行至无助而全然依赖他人的婴儿状态,在安全的抱持环境之下保留主体性,并最终得以成长与蜕变。

毕竟,豌豆公主需要的不是更多更厚的床垫。

The End

本文作者

蓝彦

长按识别找到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