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疫情勾着每个人的心,在深圳卫健委的疫情通报下面,挤满了熙熙攘攘的留言。 ![]() ![]() 在岗人员需要承受的压力和担心,如工作场所是否足够安全、是否会出现交叉感染等,他们要面对疫情风险带来的纠结和恐惧,剩下的,还有日常开支、买物资紧张等问题。 这期间,很多人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不时拿起手机刷疫情信息等,而社区和街道人员也不停地给各类人群进行电话和短信通知及时核酸,各方面的信息涌来,同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疫情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应激反应有: 1)认知对身体的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 对别人、对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或症状会在意,并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甚至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2)情绪不同程度地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 变得容易烦躁,容易激惹;对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感到愤怒。 3)行为过于回避一些信息或场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测量提问。 相互支持或其他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生活懒散,懒言少语,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4)躯体伴有不适。 比较容易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部不适,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全身乏力,有些会出现头痛、心慌、心悸等; 睡眠差,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情况。 ![]() 在无法自己调节情绪问题出现的时候,建议寻找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 医生也是普通人,在面对医患关系,其实也会存在一些避免不开的误会,导致医生的工作状态被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医生米歇尔·巴林特就提出了: “普通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具体合作的基础是对于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 由于这“不同理解”的存在,此后,“巴林特小组”的运作模式渐渐被更多的医生和研究者看见。 ![]() ![]() 而对于防疫人员,无论是在通勤还是工作中,都不可避免需要与人群接触。 若长期处于“害怕自己也会确诊”的担忧中,同样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他们在这个工作当中收到的影响,甚至会可能出现替代性的创伤体验。包括在临床工作当中,护士、医生可能都会容易出现这样的情绪体验。 而巴林特小组的必要性也体现出来了。 什么是巴林特小组? 一个巴林特小组通常有8到12个成员,由心理治疗师作为组长,与参会的医疗人员进行倾诉和讨论分析。 组长的任务是认识、解释,在组员表述这种状况时,观察小组现象,最终使其小组成员获得对病人和问题新的看法。 巴林特小组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小组的共同经验,产生共同经历的状态,对于病人的环境有了新的看法和力量。 同样,在疫情期间,许多的防疫人员除开辛苦的日常工作,在心理上时常积累情绪,导致情绪没有很好的宣泄口。 而参考巴林特小组的形式,可以让防疫人员在一起说出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从心理层面给予疏导和支持。 这种形式不仅提升医护人员之间的倾听能力,对于训练耐心也有一定的帮助。 训练耐心意味着不要马上就干涉病人,感受和表达病人在讲述时变化的感情,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会收获对于角色期待和角色的新解释。 一开始是针对医生的解释,到了后期也是对于病人的角色解释,让医疗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跨角度去解决和提升服务,不仅在服务功能上有好处,同时也是让医护人员解释情绪和吸收反思之后的结果。 重视医护人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面对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一件“说说而已”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心理健康的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工作。 虽然很多媒体发声的内容中,防疫人员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在报道中,但是实际上,他们面对的压力和危险指数,也需要被看见。 ![]() (来源:深圳卫健委B站) ![]() 不管是普通的在岗打工者,还是在一线紧急援助的医务人员,面对疫情,都会产生自己不可控的情绪变化。 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紧张,甚至引发抑郁情绪……如果面对这些情绪,却自己无法调节,该怎么办?哪里可以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管是居家隔离,还是被困在办公室里,总有一些破防的时刻,你想要一点安慰、一句加油,它有时候会是一次对话,有时候会是一段独自思考的空间。 而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这时刻的协助,扫除影响你正常生活的情绪。 ![]() (来源:深圳卫健委B站) ![]() 疫情至今已经两年多了,未来会如何,我们确实无法预测。 我们都是普通大众,能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能通过坚韧地前进,做到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不错了。 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并非是不好的事情,而是一种提示,意味着你的生活或者其他部分出现了困扰或者压力。 当你无法解决这些压力的时候,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 ![]() |
|